浅谈对长汀县客家围屋的调查与思考
2020-10-26兰桦文
兰桦文
摘 要:文章在对长汀县客家围屋进行历史背景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保护利用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客家围屋;调查;保护利用
福建省长汀县是世界客家首府,古称汀州。从中原南迁的汉人—中华汉民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他们不堪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不堪战乱和丢失土地而流离失所,为了生存,来到汀州安家落户,修建了与排屋、土楼并称为客家建筑三大经典之一的客家围屋。长汀县至今还延留着众多此类客家建筑瑰宝。
1 长汀县客家围屋的调查情况
1.1 现有情况
长汀县的客家围屋建筑比较散乱,全县18个乡(镇)均有数目不等的客家围屋存在。如大同镇有赖屋牛角屋、丘氏围屋、任氏围屋,童坊镇有长坝陈氏围屋,南山镇有超坊围屋,濯田镇有林氏围屋、王氏围屋,宣成乡有张氏牛角屋,涂坊镇有涂坊围屋等。全县现存围屋建筑有200多座,仅涂坊一个镇就有客家围屋建筑33座。
1.2 形成原因
来到汀州的客家先民既要面对当地的封建统治者,又要应对土著居民和匪徒的袭击,同时还要应对客家人不同姓氏、不同族群之间对土地和水源的争夺。为了生存,也为了能在客居地抢占到发展资源,同姓或者同宗的客家人以“族居”方式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快速聚集人口,建立宗亲社会团体,相互依存,互相帮忙,相互照应,形成人多势众的局面和对外抗争的力量。虽然客家围屋很少会建高层,但笔者认为客家围屋等于是南方的一种坞堡。客家先人受南北朝时期北方坞堡建筑的启发,因地制宜修建了大量符合时势的客家围屋。这些围屋成了一个个地方的堡垒,很好地保障客家人的延续,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战火,客家人依旧很好地生存在自己祖辈的土地上。相对来说,客家围屋的存在保护了客家人的安全,也限制了部分客家人的发展,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走出围屋,他们与外界的接触相对有限。一些学者认为,客家人依旧保留着很多古汉人的风俗,语言也是非常接近古汉语,这与客家围屋有一定关系。
1.3 建筑特点
①空间统一的结构特征。从俯视角度看,客家围屋的建筑布局都是以祖堂为轴心的形式,环环相套,层层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外部空间形态。长汀县客家围屋主要有以下两类形制:
一是全包围的围屋。由前围屋、池塘、禾坪、大门、上中下厅、两厢、天井、左右横屋、后花园、后围屋等建筑组成,单檐悬山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占地面积一般在2000~3000平方米。围屋规模的大小与正厅递进数量及横屋排数有关,其规律是以厅堂为中轴线,根据居住人口的需要在厅堂两边对称展开构筑横屋,整体建筑呈椭圆形,很像一个标准运动场。如涂坊围屋: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坝沿路31号,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东南向西北,穿斗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悬山顶。建筑总长约63.96米,总宽约45.57米,总占地面积约2687.96平方米,建筑面积1593.38平方米。由两边横屋、前后弧形屋等群体建筑组成,依次为侧门楼、禾坪、池塘、大门楼、三进厅堂、横屋、外围屋。即以中轴为对称轴,左右布局一致,前有围屋与主体建筑连接,在建筑平面上呈椭圆形,是客家民居中典型的全围式传统民居。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一些木构件雕刻精细、风格奇特,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涉台渊源关系,2009年增補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主体建筑部分被破坏,2015年开展抢救性维修,现保存一般,由涂坊村涂才中后裔管理使用,作为居住场所。
二是半包围的围屋,也称牛角屋。半包围的围屋(牛角屋)与全包围的围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少了前围屋,呈半个椭圆形。随着家族人口的壮大,牛角屋在逐步进行扩建,最后向全封闭的围屋发展。如松毛岭战役战地医院旧址—超坊围屋,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始建于清代,为三进府第式结构,规模宏大,由池塘、禾坪、厅堂、东西厢房、横屋一至五排、花台、内围屋、外围屋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796.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51.75平方米。1934年8月底至9月初,温坊战争期间,红一军团机关驻地设置于此,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张鼎丞等将领都居住在此。该旧址从宅邸民居至战地医院,具有较高的革命价值,2018年9月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攻防一体的功能特征。每座围屋都有50~60个开间。前后围的开间一般用于置放谷仓、堆放杂物,其余的用作住宿,两边最外层的关猪、牛,放柴草。屋内设有池塘、水井供洗刷、饮用。住户储存粮食、柴草后,可以较长时间不外出,几十户人聚居在一起,俨然像住在一座小城堡。围屋周围墙体最少有36厘米厚,用青砖砌筑。墙周围还设有大小不一、高低有序的砖孔。这些砖孔灵活方便,可随通随堵。它们平时是通风设施,乱世之年则是对外观察、射击之孔。在使用弓、箭、刀、矛时代,这种围屋易守难攻,在抵御外来侵略、自我保护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③精雕细琢的艺术特征。客家围屋的做工十分讲究,非常注重内部装饰。一般用优质三合土墁地,环绕池塘的围屋走廊还设美人靠,后花园植树种草。厅堂的穿、斗、垂帘柱、月梁、雀替、窗棂均有精巧雕刻。特别是窗棂,清一色镂空雕刻,人物、花草、鸟兽、虫鱼等图案丰富多彩,雕工精细,刀法流畅,构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人赞称:“它凝聚着客家先人的艺术精华,是凝固的音符,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客家围屋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祖先博大的文化与精神追求,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2 长汀县客家围屋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①围屋管理使用人力不足。随着历史变迁,围屋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汀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围屋的落后功能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一些经济稍好的围屋人不愿居住在破旧不堪的围屋里面,只有一些孤家老人还居住在围屋,有的围屋甚至无人居住,死气沉沉。
②部分围屋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围屋属于集体所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围屋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一是围屋人根据自身居住需要,对围屋局部进行了改建、扩建、搭建。二是长汀县属于多雨潮湿地区,有的围屋年久失修,漏雨严重,土木结构的建筑构建出现老化、腐烂,甚至坍塌。
③围屋环境卫生有待提升。目前,有的围屋用房杂物堆积,占用通道;有的围屋马桶就设在廊道内,不时传出异味;有的围屋用房用作鸡、鸭、兔等家禽的养殖场,粪便成堆;房间阴湿多虫,脏乱不堪;居民衣物在廊道随意晾晒,参差不齐,极不雅观。
④围屋居民安全意识薄弱。由于受围屋建筑特性的影响,围屋内部的基础设施已极不完备,给、排水设施缺乏,内部电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完善,防范能力相当脆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电线和电气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私接、乱接电线现象比比皆是。
3 保护利用长汀县客家围屋的几点思考
3.1 加大宣传,增强群众自觉保护意识
一是结合每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二是充分利用报刊、微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客家围屋保护利用开发理念,使群众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2 摸清家底,尽快启动抢救保护工作
长汀县客家围屋数量众多,迄今为止,还未进行全面的统计。文物管理部门首先要尽快开展客家围屋数量统计,摸清家底,并积极对符合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客家围屋进行申报;其次,对于濒临消失的且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客家围屋进行抢救性维修;再次,对于破坏客家围屋完整性的改建、扩建、乱搭建筑给予拆除,恢复围屋的完整性;最后,对于乱接、乱搭的电线、电路坚决进行整治。
3.3 拓宽渠道,增强客家围屋保护力量
一是文物管理单位积极向中央、省、市、县争取保护资金。二是充分调动相关人员保护围屋的积极性。围屋历史悠久,现都已成为宗族祠堂,围屋里也走出了一代代围屋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充分发挥祠堂聚能效应,成立围屋保护开发利用理事会进行资金筹措和管理使用。
3.4 挖掘内涵,丰富客家围屋文化元素
对文化遗产保护来说,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我们要把握好客家圍屋新时代的传承使命,充分挖掘围屋中风水文化、宗族文化、牌匾楹联、艺术文化等传统文化。通过合理展陈、植入民俗特色表演、用作非遗传习场所等方式,将客家围屋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让客家围屋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