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性保护措施在馆藏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020-10-26宋家慧
宋家慧
摘 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人类历史的承载体,我国博物馆内目前珍藏文物300多万件/套,这些文物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文章从温湿度、气体污染、有害生物、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控制几方面阐述了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博物馆
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各类文化场所如美术馆、博物馆等成了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了满足大众精神文明追求的责任,还具备德育、美育等教育职能。为了增强博物馆的各项职责,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博物馆的需求,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了确保各博物馆顺利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2017年正式发布《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该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在未来五年时间内顺利完成对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工作系统的升级换代。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的关键因素是要研究文物内在的变化规律,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延缓其变化速度、控制变化过程等,将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预防性保护措施正是利用上述原理,有效控制文物质变的速度,最大化延长文物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1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
1.1 温湿度因素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文物每时每刻都接触的环境因素。长期科学研究表明,空气中温度每增加10摄氏度,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增加3~5倍,周围环境中细菌等繁殖速度也都会加快。另外,由温度变化造成的热胀冷缩现象也会影响文物的物理属性等。各类文物的组成材质不相同,因此对于温度的感知能力也不同,温度的变化很可能会使文物出现裂纹、破损等情况。空气湿度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文物的保存,金属材质文物会因为电化学反应出现腐蚀现象,这个过程中空气水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气湿度过高会造成文物褪色、文物颜料融化、丝织品脆弱、纸张老化等。湿度变化引起的物理变化,如文物在湿度过高时吸水膨胀、湿度过低时收缩等,都会影响文物的原有形态,尤其是竹漆木器类文物更为明显。湿度的变化尤其是湿度过高会为细菌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导致文物发生霉变、虫蛀等。
1.2 气体污染物
气体污染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展柜、库房外围的污染物渗透进入内部;第二是展柜内文物自身、各类海报或装饰物等形成的气体污染物。气体污染物最大的来源是展馆各类材料的挥发气体,主要有甲醛、乙醛、乙酸等气体。另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体对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会加速金属文物的锈蚀,造成纸质和棉麻文物发黄变质。
1.3 光辐射
光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但是由于其具备能量,所以会破坏文物中的有机物质。其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热辐射效应。热辐射效应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和加速剂,通过影响文物周围的湿度和温度等因素加速文物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使文物变色、氧化等。第二是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主要破坏文物的材质,对纺织品、标本、皮革等的影响最明顯。光波越短光化学效应越大,因此紫外线、红外线等都是破坏文物的因素,展区的灯光、手机闪光灯等都有可能会对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
1.4 有害生物
对文物有害的生物指的是昆虫以及微生物。有些昆虫会依附于木制文物、皮毛、棉毛纺织品等并以此类文物为食物,啃咬物品造成损失。微生物对文物的破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细菌通过分泌有机质酸对文物产生腐蚀作用,破坏文物表面,另外细菌产生的无机质酸也能对文物造成影响;其次,真菌的繁殖会在文物表面产生各种颜色的斑块,破坏文物的美感,石材表面出现的橘红色斑块就是真菌繁殖引起的。
1.5 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是最不可抗、影响规模最大的一种破坏因素。例如,各地发生特大地震后房屋倒塌,博物馆建筑以及保存的展品会遭受大面积的破坏,甚至会全部灭失,因此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要注意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尽可能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恰当的保护措施和手段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作用,甚至会给文物带来巨大的损害。例如,在展品包装、运输过程中没有彻底做好防护工作从而引发上述一系列反应,造成文物损害。另外有些文物在展示时放置在露天环境中,观众带来的各种灰尘、有害气体、生物因子或者其他有害因素等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各类有害因素在文物表面的反应相互促进,加速了文物的质变以及损坏过程。
2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主要侧重点在于预防保护,即通过监控、评估、调控干预等手段降低各类因素对文物的损害,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文物保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文物处于相对稳定、干净的环境,延缓文物“衰老”的速度,杜绝不良因素的破坏,实现永久保存。其中“相对稳定”指的是文物接触环境中的各类环境因素指标都处于正常波动范围,没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干净”指的是文物所处环境中的污染物指标处于正常范围下,不会对文物的保存造成影响。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温湿度的控制
对于温度以及湿度的控制应当根据文物的种类以及最佳保存条件来制定,使其长期处于一个最佳范围内。控制的手段第一是依靠博物馆内的中央空调系统,但是博物馆内的温度以及湿度会根据人流量、天气等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方法只能确保大范围的温湿度,不能精准控制;第二是增强展柜的密封性,构成微环境,在展柜内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温度湿度监视器等;第三是通过控制展馆参观人数等方式保证文物保存环境不会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和变化。
2.2 气体污染控制
对气体污染的控制应当从根源做起,博物馆建造之前应当考虑选址,尽量选择远离工业污染的地区,有大量绿化、植被的地区是最佳的建馆场地。另外,在装修博物馆的时候要选择环保建材,大到墙面油漆、小到展柜螺丝等都要考虑。在展馆内也要安装空气净化系统,定时对展馆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应选择密封性良好的展柜,杜绝有害气体进入腐蚀文物。适当控制参观人数,减少因人为携带有害气体造成的气体污染。
2.3 光辐射的控制
对光辐射的控制主要指对展馆内灯光的控制。例如,照明用灯选择光纤灯或者冷光灯,同时也要控制灯照时间。目前我国最先进的灯光系统是红外感应调光系统,可以根据周围灯光或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自动调节光线强度,使文物周围的灯光始终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2.4 生物危害的控制
对生物危害的控制可以从控制生物生存环境入手,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场馆湿度60%以下、温度20摄氏度左右最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繁衍。要做好场馆内的卫生工作,每天闭馆后都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清理,保证环境干净整洁。另外也要控制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污染、细菌滋生等。
2.5 减少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博物馆要不断完善抵抗自然灾害的措施,降低火灾、地震等带来的损害。以防震工作为例,博物馆首先要做好场馆建筑防震措施,加强展区、库房等文物存放地区的防震性能,展柜、展台等都应选择具有抗震功能的产品。另外展品的摆放位置以及摆放距离也要合理安排,避免地震发生时因某个展品的倾斜引起连锁反应。
降低人为因素的损害包括工作人员、参观游客两方面。博物馆每位工作人员都应当具有专业的保护知识,有保护防范意识,每位工作人员责任明确,避免消极怠工。另外博物馆每天的参观人数要有限制,尤其是旅游高峰期要严格控制人流量,避免游客不当行为等造成的损害。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应当将预防放在首位,通过控制各类破坏因素的范围来确保文物的安全性,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3):116-126.
[2]梁先媚.浅谈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 赏,2018(3):122-125.
[3]周雅薇.试论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