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六岁开创一个学科的新时代:天才博伊登

2020-10-26

海外星云 2020年13期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遗传学脑科学

爱德华·博伊登

2020 年 3 月,奥地利企业家协会宣布,授予麻省理工学院神经技术 Y. Eva Tan 教授爱德华·博伊登2020 年度 Wilhelm Exner 奖章,以表彰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该奖章以奥地利商人 Wilhelm Exner 的名字命名,自 1921 年以来每年都会颁发给那些“以出色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设计师。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获奖者中,包括了 22 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得这一奖项,我倍感荣幸。该奖项不仅认可了我们团队工作对基础科学的影响,还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对工业界及新兴世界的价值。” 博伊登教授如是说。

博伊登教授现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生物工程与脑科学及认知科学方向教授。他通过光遗传学、扩展显微镜(expansion microscopy,通过让被观察的物体膨胀,生物学家甚至可以用普通显微镜看到分子级别的脑部细节)等,改变了神经科学。

从一束蓝光开始到大脑地图的绘制

2004 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对还是斯坦福博士生的爱德华·博伊登来说,是惊喜的一夜:当时,他将一束蓝光打到了转基因老鼠的一个神经元(大脑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细胞)上,然后,这个神经元做出了反应!仅仅通过光线就能让神经元产生冲动,这让研究人员们对大脑的运作有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也正是这项开创性的实验引领神经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与爱德华·博伊登一起合作进行该研究的是卡尔·戴瑟罗斯合作的过程中,博伊登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戴瑟罗斯则会从医学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在利用光刺激神经元的研究方面,他们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实上,早在 1999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曾猜想,“理论上来说,分子生物学家们可以设计出一种对光线敏感的特殊细胞”。

尽管早有想法,但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些技术并不是很可靠,就博伊登和戴瑟罗斯的研究来说,可以被认为是率先成功的典范。不过,这项技术的成功,也曾遭到质疑。2005 年初,两位完成论文初稿后,于 4 月开始先后向《科学》、《自然》投稿,但都被无情拒绝。在不断的努力下,8 月该论文终于在《自然-神经科学》得以发表。尽管之后陆续有光控神经学的论文面世,但博伊登和戴瑟罗斯的论文作为开篇之作,早已占得先机,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石。

随后,2007 年,戴瑟罗斯的实验室成功利用一根植入小脑内的光导纤维,用一道蓝光唤醒了处于嗜睡态的小鼠,证明了这项技术在研究大脑功能方面的可行性。2010 年,光遗传学被《自然-方法》评为了“年度方法”;同年,《科學》杂志在其十年技术回顾中重点强调了这项技术的进展;2015 年,《自然-神经科学》为纪念光遗传学十周年特地撰文,直言“光遗传学打开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实验之门”。从发明至今,光遗传学技术早已成为世界各地脑科学实验室的重要工具。

在此之后,博伊登还在不断进行着相关研究:设计出了能够抑制神经元活性的光敏蛋白,并且进一步改良了光遗传学激活蛋白,让科学家们可以在大脑中相互独立地控制多种细胞类型;通过与全息显微镜(holographic microscopy)先驱们的合作,开发出了光遗传学工具,让小群神经元精确产生特定电活动模式,模拟自然神经元回路的动作电位发放等。

对博伊登教授来说,其长期目标是“以足够的精确度理解大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团队希望绘制一张详细的大脑地图。但这并不容易。人体中有超过 800 亿个神经元,其中每一个都会产生数千个连接。要想绘制详细的大脑地图,不仅需要观察大脑的电活动和化学信号,还需要绘制其神经回路的布线图。如果一旦成为现实,就能打开大脑这个“黑匣子”,帮助科学家找到脑部疾病发生的位置,探索包括焦虑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等疾病在内的治疗可能。

学霸的“开挂”人生

但你可能想不到,2005 年博伊登与戴瑟罗斯一起成功发表论文时,他年仅 26 岁。作为一名学霸,博伊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拥有着一个“开挂”人生。

1979 年博伊登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8 岁时就对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未来能借助科学方法帮自己探知世界,并在其中有所建树;作为一名“早熟”的学生,博伊登14 岁进入美国著名的得克萨斯数学与科学院学习,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和电器工程,19 岁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时,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三个学位。随后又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神经科学。

2006 年 9 月,博伊登离开斯坦福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领导团队开发用于大脑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因为在光遗传学以及其他技术开发方面的突出贡献,博伊登教授曾屡获殊荣:2006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R35)、2013 年 NIH 主任创新人士奖、2013 年大脑科学奖、2016 年美国生命科学突破奖、2018 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2019 年沃伦·阿尔珀特奖以及文章开始提到的 2020 年 Wilhelm Exner 奖章等。除此以外,他分别于 2017 年和 2019 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本刊综合整理)(编辑/莱西)

猜你喜欢

麻省理工学院遗传学脑科学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美国MIT现代光学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遗传学基于翻转课堂的SPOC模式教学法的关键
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团队开发“社交T—shirt”
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