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城》中牧歌风格的研究
2020-10-26张志成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一篇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中篇小说,在1934年首次出版。主要描写的内容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所有的故事从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开始,作者在翠翠的情感故事当中充分融入地区的特色,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充分地展现出来,此外,我们还从故事的细节当中感受到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作者充分的融入了湘西地区的各种风格,其中牧歌风格是《边城》的主要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认为《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那么本文主要针对《边城》牧歌风格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边城》;牧歌情调;人文美
作者简介:张志成(1982.7-),男,河南鹤壁人,硕士,焦作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在众多现代文学作品中,《边城》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它的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对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其他类型的现代文学作品相比,《边城》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国的乡土美,传统美,以及人文美,但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美,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21世纪,这个快节奏的快餐时代中,人们都日常生活缺乏传统文化,并且存在人文道德观念淡薄的情况,因此,该如何唤醒人们心中的真善美,促进人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各领域较为关注的事情之一,那么本文以《边城》作为引导,通过分析文中人文底蕴,探讨《边城》牧歌情调,从而带动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底蕴的研究。
1.《边城》的牧歌情调背景
牧歌,这一词最初出现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少,作为一种中国文学的舶来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是使用牧歌情调的方式描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边城》是以牧歌情调的方式进行写作的,它的故事背景发生于湘西地区,与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他具有的现代文明气息相对较少,所以各行各业的人们仍然保留着纯朴的作风与习惯,这种人文习俗与湘西的自然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边城》的牧歌情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沈从文也通过运用牧歌情调的创作手法,将湘西地区人们的纯朴善良,尊礼重道的人性美与人文美充分展现在读者眼前,例如:文中的翠翠,翠翠的爷爷,二老,顺顺等一大批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都使用自己的方式,以及在自身的性格基础上,将详细地区的人文美展现出来,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男女之间单纯美好的爱情都是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具体展现。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边城》当中没有权利倾野,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这些温情的内容与牧歌情调式的表现手法充分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人文美。
2.《边城》描述的独特的湘西
2.1独特的形象主体
爱恨分明的主人公翠翠,主动退出爱情的天保,远走他乡的傩送,默默为大家付出的爷爷,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所以很多评论《边城》的读者都认为,《边城》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手法和意义,这是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边城》主要与人物的情感作为主线,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但是在当时,要么的思想并没有能够完全接受沈从文的作品,这种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很多人未能真正理解沈从文的追求,但是如今我们却能从沈从文的笔下了解30年代详细的风土人情,了解一个人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详细形象,了解人性的魅力
2.2独特的想象功能
以古典的湘西形象作为基础,构建具有梦幻般的湘西世界,是《边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边城》描写的时代背景,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都与现代都市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他能够运用无边的想象,将人物形象作为个体想象物,并且把不同的人物象构造成湘西世界的一部分。沈从文这种理想当中的追求是非常美好的,但是他描写的世界却难以实现,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总存在较大的差距。
2.3独特的形象载体
《邊城》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主要的几个角色的故事,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沈从文在对其他一些形象载体进行塑造时,也充分融入了湘西世界的元素,所以在《边城》这部作品当中,形象载体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对整个湘西世界的塑造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这种独特的形象载体开创了全新的写作途径,将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充分结合一起,它承载着作品当中人物的灵魂,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同时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
3.《边城》的牧歌情调分析
3.1乐园式的理想化乡土
牧歌情调其实是泛指,而不是特指,也就是说在运用物个情调进行作品创作时,对具体的地域时间没有规定,它主要注重精神,而并非写实。就像有经文学界对《边城》进行评价时认为它讲述的是20世纪初的详细文化,但是在阅读《边城》的过程当中,我们完全找不到任何与湘西相关的描述,沈从文仅仅是在《边城》当中写道: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在一只小船上作30天的旅行,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这时读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想象这个地区,而这个地区也会在无形当中显现在读者的脑海里。
3.2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边城》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和谐相处的,生命之间,万物之间的和谐尊重是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思想,因为每种生物都需要遵循者自身的规律成长以及发展,只有在和谐的关系中共同成长,才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例如主人公翠翠与家中大黄狗之间的情感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翠翠在与两兄弟之间的相处,在于爷爷之间的相处中,也充分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这就是《边城》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特征。
3.3富于神韵的“善”的悲剧结局
之所以说《边城》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是因为它能够在充分展示自然健康的人生形式的同时,又回荡着一种悲剧的旋律,但是这种悲剧的结局又体现出善良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的一切都充满了善良,但是到处都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故事的主要内容发生在5月和6月,因为5月和6月的川湘交界在气候方面,充分地体现出寂寥的情绪,其中,五月中旬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旬下雨欲来时的闷热,与主人公翠翠的心理变化相呼应,少女怀春的温柔,以及受到情感折磨时的寂寥在5月和6月的气候当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故事当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体现出善良的特点,但是这种“善”的不凑巧,与最终的挫折或毁灭尽数展现在每一个人物当中。例如:在故事的开篇,作者就交代了翠翠的背景,以及他父母的命运,翠翠的父亲是茶峒军人,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但是两个人相爱的结晶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幸福与快乐,因为翠翠的父亲,因为违背军纪而服毒自杀,母亲在翠翠生下后便到小溪边饮水自尽。这种带着毁灭的爱情,又延续到翠翠身上,因为大老和二老都爱上了翠翠,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如果翠翠表达出他喜欢二老的心,或者两个人都足够勇敢,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顺顺派人来给大老做媒。与此同时,团总在给女儿说亲时,看中的恰恰是二老。二老在夜间,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但恰好翠翠睡着了,大老因为自己与弟弟争翠翠时受到挫折,一气之下,坐船出走,不幸死亡,二老因为哥哥的死去,又同时得不到翠翠的理解,也坐船离开。这些善良者都不凑巧,就决定了《边城》中每一个人物的根本命运。其实沈从文描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善良的,但是善良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这恰恰就是沈从文运用的技巧,因为唯有善良,人们才更加容易感受到人物身上的悲哀气氛,这种在自然中带着平静的悲哀直击人们心灵。
3.4风格独异的乡风乡情
读过《边城》的人都能从作者的文字之间充分感受到湘西自然的美,感受到作者对湘西的喜爱,以及对人性的剖析。因为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不管进行景物的描写,还是人物的描写,亦或是文字本身都透露着质朴的气息,以及一种如水的优美。如果在一篇文章当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质朴的特点,那么读者在进行作品阅读时能具有清晰的泉水般清澈的感觉,甚至在心灵上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边城》在作品描写中,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是除了在进行人物描写以及展开主要故事叙述之外,还穿插着较多的民俗风情画面,所以重开作品当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湘西的山光水色以及民俗风情。
其实,但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无不陶醉在那精致的乡土之爱当中,因为从字里行间当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芸芸众生的纯朴,可爱,正直与憨厚。茶峒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在这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而作者在对每个人物进行描写时,都融入了大量的风情,比如描写小溪白塔老人翠翠以及黄狗之后,又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分别从远景,中景,近景到人物特写,讨论茶同的风土人情。读者们可以在这种看似客观的风俗景象当中,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温情,以及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跳动着的心脏。《边城》这本书当中,处处洋溢着牧歌气息,牧歌情调。而且作者在进行作品构想,是将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故事都建立在人性上的基础之上,通过結合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等内容,充分体现出小镇平民百姓的善良诚挚以及古朴原始的人性,在这种民风淳朴的边地中,连妓女都那么淳厚,这里没有狡诈,没有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来的都是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就像天保和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但在按照风俗进行情敌之间的决斗时,也永远以情义为重,妥善处理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结束语:
《边城》是一个以田园牧歌形式进行描写的作品,就是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以乡土抒情诗的方式进行抒情,充分展现传统和乡土的特征,以最贴切,最生动以及最概括的形式,将特定背景的民俗民情进行艺术创造。沈从文在进行《边城》创作时,正是以这种贴切生动概括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湘西民俗民情凝聚了一个具有较大意义的艺术造型,又上了一个时代的人们。
参考文献:
[1]张泽亮. 杰苏阿尔多牧歌风格的嬗变[D]. 上海师范大学.
[2]叶婷.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牧歌初探[D]. 西北师范大学, 2019.
[3]滕虹. 论沈从文作品的地域性[D].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李雅梅, 李长江, 张永贵. 浅析《边城》的牧歌风格[J]. 新西部(下半月),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