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胃肠灌洗器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2020-10-26易鹤黄媛周洁钟丽芳
易鹤,黄媛,周洁,钟丽芳
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 (江西赣州 34100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胃肠灌洗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是,传统的胃肠灌洗存在灌洗液定量不准确、缺乏温度检测、操作复杂以及不能控制压力等缺点,限制了胃肠灌洗的治疗效果[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研究了一种新型一次性胃肠灌洗器,本研究探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行胃肠灌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1个月至68岁,平均(18.27±14.59)岁;胃肠肿瘤11例,先天性巨结肠9例,胃肠出血13例,化学药物中毒7例。观察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4 d至71岁,平均(21.13±18.58)岁;胃肠肿瘤14例,先天性巨结肠7例,胃肠出血11例,化学药物中毒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治疗前,准备胃肠灌洗器、消毒灌洗管、一次性肛管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等临床所需的灌洗液(温度37~39 ℃),同时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及步骤,缓解其紧张情绪,并嘱其取仰卧位、分开下肢。
对照组行传统的胃肠灌洗:用右手将消毒灌洗管缓慢插入肛门,确认无阻力后将灌洗管送入直肠或结肠直至灌洗部位,此时有气体与粪便从灌洗管内排出;用左手固定灌洗管,右手采用灌注针筒抽吸灌洗液并注入肠管,反复行灌入吸出操作,直至患者腹胀消失、吸出来的液体变清为止。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胃肠灌洗器行胃肠灌洗:拆开一次性胃肠灌洗器包装,检查各管道连接情况,连接肛管与胃肠置入管、注射器与注水管,将灌洗液倒入灌洗箱;在设备准备完成后,将肛管置入肛门,抽取灌洗液将其推入肠内,如此反复抽液直至达到一定压力及灌洗量,打开排液管,使患者体内的灌洗废液通过排液管排出,直至废液较为清澈、无明显粪渣为止;在达到灌洗目的后,自肛门拔出肛管,将一次性灌洗器按照医疗垃圾处理规定进行处理;注意在灌洗过程中采用温度计、刻度表分别监测灌洗液的温度和使用量,保证灌洗过程中的压力适中。
1.3 临床评价
(1)胃肠灌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胃肠灌洗后肠道痉挛、肠道出血、面色苍白、心慌、气促以及剧烈腹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2)医务人员操作时间、工具使用满意度以及水温舒适率:记录两组医务人员行一次胃肠灌洗所需的时间;按照医务人员每次为患者灌洗的主观感受对工具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工具使用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记录每次操作时水温的变化,并计算水温处于舒适状态的概率(水温保持在38~40 ℃为舒适状态)。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胃肠灌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胃肠灌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灌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医务人员操作时间、工具使用满意度以及水温舒适率
观察组医务人员操作时间为(39.22±5.51)min,短于对照组的(47.53±8.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工具使用满意度、水温舒适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3 讨论
临床上,胃肠肿瘤、先天性巨结肠、胃肠出血、化学药物中毒等胃肠疾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往往需采取手术进行治疗。胃肠灌洗可以有效稀释患者体内的有毒物质,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3-4]。传统的胃肠灌洗未设有温度检测,且操作过程中的灌洗液用量也仅依据操作者经验而进行评估,操作过程需要连接各种管道,注入灌洗液前需先将注射器脱离注水管,抽取灌洗液后再重新连接注水管,操作复杂且不便[5]。本研究使用的一次性胃肠灌洗器是一种新型胃肠灌洗装置,可满足临床的使用需求。
表2 两组工具使用满意度比较
表3 两组水温舒适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胃肠灌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工具使用满意度及水温舒适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一次性胃肠灌洗器行胃肠灌洗和传统胃肠灌洗均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医疗垃圾,且这些医疗垃圾均由医院专业人员按照医疗垃圾处理规定进行处理,所以使用一次性胃肠灌洗器行胃肠灌洗不会产生额外的医疗垃圾。
综上所述,一次性胃肠灌洗器的应用,可以降低胃肠灌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医务人员的操作效率,增加医务人员的工具使用满意度及水温控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