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频率专业数据集

2020-10-26章宇王燕平袁海波董绍武

关键词:原子钟守时时频

章宇,王燕平,袁海波,3*,董绍武,4

1.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安710600

2.中国科学院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西安710600

3.中国科学院大学光电学院,北京100049

4.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 时间频率专业数据集 数据作者 章宇、王燕平、袁海波、董绍武 数据通信作者 袁海波(yuanhb@ntsc.cn) 数据时间范围 2018–2019年 地理区域 全国 数据格式 *.xls*.txt 数据服务系统网址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917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XXH135) 数据库(集)组成 数据集由7部分数据组成,主要包含原子钟权重、原子钟速率、NTSC时频公报、地球自转公报A报、地球自转公报B报、地球自转公报C报、地球自转公报D报。

引 言

时间是目前基本物理量中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与应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标准时间频率信号具有实时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时间频率的作用不仅在基础领域研究、工程技术领域的探索方面,对于国民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都有重大影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下简称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的标准时间、标准频率的产生、发播单位,在我国时频科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授时中心产生并保持有我国时间频率大量科学数据,汇集建设时频科学数据集并进行发布共享,不仅对于基础的时间频率相关领域研究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时频设备的制造、导航技术的研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时频基础数据支持。在实现学科数据大融合的背景下,时间频率特色数据集的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填补了时间频率学科科学数据集建设的空白。

国家授时中心有多台高性能原子钟,是参与全球国际原子时归算的重要实验室[1]。国家授时中心每周向国际计量局(BIPM,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Mesures)发送每天UTC 0h 的原子钟比对数据,BIPM 通过远程时间比对链路获得包括UTC (NTSC)在内的全球各守时实验室原子钟与国际比对中心站UTC (PTB)的时差,运用加权平均算法得到自由原子时(EAL),随后经过联合喷泉钟校准得到国际原子时(TAI),进而得到UTC 与各守时实验室UTC (k)的偏差、各守时实验室原子钟一个月的平均速率值、原子钟在国际原子时计算中的权重值,以T 公报、w 公报及r 公报形式,每月月初通过BIPM 网站发布,本月发布数据为上月计算结果。本论文依据BIPM 公布的2018–2019 年原子钟的权重、速率报文,通过数据字典匹配关系得到UTC (NTSC)的原子钟权重、速率信息,收集国家授时中心每月出版的时间频率公报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机构(IERS)公布的地球自转公报相关内容,对数据进行校验、规范化处理,形成数据集。其中,数据字典即数据字段类型等信息,具体来讲其结构包含BIPM 交互数据TAI_TA 编号、BIPM 交互数据UTC_UTC 编号、BIPM 交互数据文件编号、科研机构(实验室)编号、国家授时中心原子钟自编号、原子钟国际编号、原子钟权重编号、原子钟速率编号、原子钟权重_儒略日、原子钟速率_儒略日、原子钟权重_权重、原子钟速率_速率、原子钟权重/速率是否标记为删除等信息。

本文详述了时间频率特色数据集数据产生的过程、数据的结构、数据的预处理、同时验证了数据集的有效性,对于数据集的价值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此外,对于时频数据集的未来发展,如在多模导航系统兼容及互操作等方面应用进行了介绍。在生成数据集,管理数据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数据管理规范,进而控制时频科学数据质量,为更好地实现时频科学数据共享提供强有力支撑,也为数据用户提供完整的时频科学数据服务提供保障。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UTC (NTSC)守时系统本地比对系统及远程时间比对链路比对数据产生的原理如图1 所示。UTC (NTSC)每隔一个小时进行一次主钟与各守时原子钟的比对,并将所得的钟差比对结果采集存储于数据库中,文件命名为mc 及jm,更新频率为每小时一次,即为源数据。每周向BIPM 发送一次前一周测量的UTC 早上八点比对数据,BIPM 获取到全球各实验室数据,经过归算得到权重、速率报文。我们在BIPM 官网下载数据报文,并对数据报文信息提取、整合,随后得到我们的原子钟权重、速率数据集。

图1 NTSC 守时比对系统原理图

此外,国家授时中心通过统计我国长波授时台(BPL)时间信号、短波授时台(BPM)的UTC、世界时UT1 时号等相对于UTC (NTSC)的发播时间[2]、采集BIPM 公布的Circular-T 公报协调世界时UTC 与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协调时世界时UTC (NTSC)、综合原子时UTC (JATC)偏差等形成时频公报,通过获取到时频公报电子版进行整理形成时频公报数据集。

通过在IERS 官网下载地球自转参数报文,完成地球自转公报数据采集。

1.1 数据来源

1.1.1 原子钟速率数据的产生过程

BIPM 接收到国家授时中心在内的全球参与TAI 归算的各守时实验室的钟差数据、以GNSS PPP(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时间传递)和TWSTFT(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等远距离时间频率比对技术得到的UTC (PTB)与UTC (NTSC)的相位偏差[3],以此二者为数据基础利用ALOGOS算法[4]可以计算得到EAL,对EAL 经过校准得到TAI。由国际原子时TAI 与世界时UT1[5]协调获得协调世界时UTC。

随后,经过换算可以得到UTC 与UTC (NTSC)的相位偏差,结合UTC (NTSC)和原子钟clock(i)钟差数据,可以求得UTC 相对NTSC 的各台原子钟clock(i)相位差,对此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可以得到NTSC 各台原子钟相对于UTC 的速率。

1.1.2 原子钟权重数据产生原理

首先,利用之前一个月迭代计算出的权重作为本次计算的权重,然后计算出钟hi相对于自由原子时EAL 的相位差。

随后,计算每个月的实际频率值yi,I与预报值Si,I的绝对偏差:

其中,j 表示计算间隔,M 代表月份(范围是5–12 月,5 个月是一台钟参与UTC 计算的最小周期,而一年12 个月则是标准的观测周期[6]),N 代表原子钟个数。

则可以得到原子钟的权重如式(3):

由于该算法强调可预测性,当一台钟可预测性较好的时候会占据较大的权重,一旦该钟出现故障,则系统的可靠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引入最大权限值的规则,即当原子钟hi的权重超过最大权限值的wmax=4/N 的时候,值为w。

此外,当一台钟的性能变差时,如检验到实际的钟速与预测钟速超过5 ns/day,即在计算间隔内预报钟差与实际钟差的计算结果超过150 ns,则该钟权重为0。采用这种方法可剔除参与UTC 计算1%的钟数[6]。

以上权重、速率值是每台原子钟每月对应一个值。可通过BIPM 官网下载相关报文,随后人工上传数据库[7],数据库经过数据字典匹配自动采集NTSC 对应约化儒略日、对应钟号的权重、速率值,至此,权重、速率数据集生成,可为原子钟使用单位和个人,标准时间使用单位和个人共享查询,随后导出xlsx 文件。

1.1.3 时频公报数据的产生

国家授时中心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时间频率科学数据,一方面,国家授时中心具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在数据自动化传输方面,技术已经成熟可靠,能够保障现有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国家授时中心作为我国标准时间产生和发播单位,产生大量高精度时间基准数据。国家授时中心依据严格的时频科学数据质量控制规范以时间顺序梳理汇总时频数据,并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保存,整合后以时间频率公报形式,定期公开出版发行。本文时间频率公报数据集是通过对Excel 格式的《时间频率公报》进行采集形成的,以便于用户的下载以及使用。

1.1.4 地球自转公报数据的产生

IERS 通过统筹全世界各地的观测台站数据,经过IERS 中心进行汇总处理并进行分析,得出联测地球自传变化参数并发布,主要应用于地球变化的监测、地球定向参数标准及规范的提供等。本文地球自转公报数据集主要收集地球自转A、B、C、D 公报,因其涉及国际闰秒的调整预报、国际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的偏差预报,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的偏差预报等时间频率相关参数预报。通过对公报采集并整合,形成地球自转公报数据集。

1.2 数据预处理

钟差比对结果出现异常值,及由于断电或者是采集程序的故障引起数据缺失,会使得一个正常的钟获得不合理的评估,使得较好的钟反而获得较小的权重。因此,在报送BIPM 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对于异常值剔除采用莱特准则,原理如下:

首先对实测钟差数据进行拟合为Si,则实测值与拟合数据的残差为:

对于原子钟比对结果的缺少值可利用线性插值或最小二乘拟合[8],其实质是求解二次多项式系数,二次项系数对应的是频漂,一次项系数对应的是拟合钟速。以此方法补齐缺失数据,使得数据完整性得到保障,进而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1.3 数据规范化处理

对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人工的核验工作,数据量小的时候采用遍历的方法。如果对应原子钟标号有数据缺失,再次进行导入报文操作。对于导入时系统出现错误提示,则需检测报文是否完整、格式是否正确。数量大的时候,可以通过采取抽检的方式或是依据文件约化儒略日日期来确认文件采集更新是否正常。需要明确的数据集更新频率标准是BIPM 的权重w 公报每月更新一次,BIPM的速率r 公报每月更新一次,NTSC 时频公报每月更新一次,地球自转公报A 报每周更新一次,地球自转公报B 报每月更新一次,地球自转公报C 报按需更新,地球自转公报D 报按需更新。

2 数据样本描述

由上介绍,BIPM 公布的r 公报、w 公报的数据来源是包括NTSC 在内的全球各国和重要地区守时实验室的原子钟比对结果,以及通过远距离比对技术溯源到国际时间比对汇聚中心(PTB)的比对结果,两者结合获得的。

BIPM 原子钟速率计算周期为一个月,每月初公布上月相关约化儒略日对应的速率计算结果,单位为ns/day。其中,不同数字编号对应了不同的钟的类型,其中35-表示铯原子钟、40-表示氢原子钟,这两种守时原子钟占据了NTSC 钟类型的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其他的钟类型。报文形式如BIPM r19.08.txt,即图2 所示[9]。

图2 BIPM 公布r 报(部分)

本文原子钟速率数据集由获得的BIPM r 公报经过数据字典匹配得到NTSC 相应钟号,对应约化儒略日的原子钟速率信息生成,具体如图3 所示。

图3 UTC (NTSC)原子钟速率集(部分)

依据速率数据集,可分析原子钟每月的速率变化情况,即频漂情况。如果速率变化较大则说明原子钟的性能下降,即原子钟运行不稳定;反之,则说明原子钟运行良好。

原子钟权重的大小是国际原子时归算时的参数和衡量原子钟长期性能水平的标志[10]。根据原子钟的性能确定其权重,可以充分发挥性能优良的原子钟优势,以及在原子时计算中的重要地位。BIPM原子钟权重计算周期为一个月,每月初公布上月相关约化儒略日对应权重的计算结果。报文形式如BIPM w19.08.txt 即图4 所示[9]。

图4 BIPM 公布w 报(部分)

本文原子钟权重数据集由获得的BIPM w 公报经过数据字典匹配得到NTSC 相应钟号,对应约化儒略日的原子钟权重信息生成,具体如图5 所示。

图5 UTC (NTSC)原子钟权重集(部分)

随机选取NTSC 的6 台高性能原子钟,其中氢钟3 台,铯钟3 台,分析2019 年权重分布情况,相关结果如图6 所示。由图可得铯钟所占的权重普遍较小,氢钟所占权重普遍较大。这是由于2014年后BIPM 改进ALGOS 算法更强调原子钟的可预测性,如果原子钟频率变化幅度稳定,可预测性较强,则原子钟的权重占比较高。氢钟的短期稳定度较好,虽然有频漂但漂移稳定,可预测性较强。铯钟长期稳定性好,短期稳定性较差、频漂不稳定难以预测,故氢钟所占的比重整体高于铯钟所占比。

图6 氢、铯原子钟的权重分布

时频公报数据集数据结构除以上介绍外,还包括美国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时间信号等相对国家授时中心协调世界时系统UTC (NTSC)的时差数据,地方原子时TA(NTSC)与UTC (NTSC)的相位偏差,IERS 提供的地球自转参数的最终确定结果,同时还有相对IERS 的UT1 系统,利用我国短波授时系统给出了世界时时号的改正数,计算了以JYD 为原点的地极坐标等[2]。以此公报为基础,整理并发布。

IERS 的A 公报主要给出地球方向参数、世界时UT1 与协调世界时UTC 差值及其每日间隔的误差、对未来1 年的预测值,地球自转B 公报主要提供了有关地球方向的最新信息,包括世界时间,地球极坐标和天极偏移,地球自转C 公报主要是提供UTC 的闰秒信息,以及协调世界时UTC 与国际原子时TAI 的相对差值、地球自转D 公报则是给出UT1 与UTC 的差值,并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发送[11]。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为保证数据质量,时间频率数据集有效实现共享,结合《时频科学数据质量控制规程》、《时频科学数据库数据上传管理规定》(内部规程、规定)对数据集进行三阶段控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数据格式规范划分,分析原始时频数据产生的规律、数据特点、文件类型,建立各种原始数据整理的规范格式,即形成时频数据字典。

第二阶段:数据导入原则,将时频原始数据转化成规范格式,提交到时频数据库中。一方面按照数据集数据增新的要求,按质按时提交新增数据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按倒时顺序整理正式试运行前的数据,不断追加到数据库中,逐步提前数据集的起始数据的起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数据。

第三阶段:数据集校验,分为导入数据前人工校验、数据库校验(报文格式、钟号、MJD 等校验)、上传数据后导出数据集抽检。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数据集的使用方法和建议,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一是可开展对于守时实验室守时能力的评估,守时实验室参与计算TAI 的原子钟数量越多、原子钟权重取值越大,说明守时实验室的影响力越大,同时依据BIPM Circular-T 公报中UTC 与UTC (k)偏差数据,可评估守时实验室守时能力的强弱,如依据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公报数据集可以得出2018–2019 年UTC (NTSC)相对于UTC 的相位偏差保持在±5 ns 之内,进而可分析UTC (NTSC)的短期性能和长期性能,具体如图7 所示。结合BIPM Circular-T 公报数据集可以比较得出,国家授时中心的守时水平已居于世界前列。二是可应用于对于原子钟性能的评估,由BIPM 守时原子钟权重数据集可以直观得出每台原子钟的性能差异,也可以以BIPM守时原子钟速率、权重数据集为基础计算原子钟的ALLAN 方差[12-13],评估原子钟的长期稳定度和短期稳定度。此外还可开展异常值研究,如频率、相位跳变和频漂等。三是对于时间尺度[14]的研究,利用时间频率数据集资源,获得原子钟权重、速率数据和钟差数据,开展原子时尺度研究,可验证ALOGOS、指数滤波AT1 或全新设计的时间尺度算法,为提高原子时的保持水平,保障其稳定性、独立性,更好地驾驭控制本地标准时间的输出,提高守时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图7 UTC (NTSC)相对于UTC 的相位偏差

5 数据价值

时频专业数据集不仅包含国内时频相关数据,而且包含国际重要时频科学数据,数据来源较为广泛,包括BIPM、IERS、NTSC 等。同时在数据的采集加工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把控中形成了数据管理质量体系规范。

本数据集的发布与共享,可进一步促进我国时频科学领域的研究,提高时频科学数据应用水平。未来,随着时间频率数据集的不断完善、共享,其意义将愈加深远,如研究范围将从时间频率信号产生、时间尺度建立、时间频率传递、时间频率测量、时间频率应用等各方面扩展延伸,可以开展时频系统误差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守时、授时发播水平的提高,并为天基与地基多模导航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数据作者分工职责

章宇(1992—),男,陕西省榆林市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时频系统数据处理。主要承担的工作:时间频率数据集数据采集与管理。

王燕平(1963—),男,山西省临汾人,大学本科,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守时技术。主要承担的工作: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建库。

袁海波(1974—),男,陕西省咸阳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时间尺度计算、高精度时间传递等。主要承担的工作:时间频率数据集设计工作。

董绍武(1963—),男,陕西省榆林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我国标准标准时间UTC (NTSC)产生保持。主要承担的工作:时间频率数据集设计与数据库运行管理。

猜你喜欢

原子钟守时时频
深空原子钟或是未来太空导航新方向!更精准的计时将时间精确到极致
高聚焦时频分析算法研究
超高精度计时器——原子钟
有一种尊重叫守时
基于稀疏时频分解的空中目标微动特征分析
守时的朱小美
“守时”既是公交之责更是治堵之痛
基于时频分析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
一种基于时频分析的欠定盲源分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