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
——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
2020-10-26闫慧芳
闫慧芳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
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底色,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比精英文化与典籍文化,在人类社会转型与文明发展的今天,民间文化由于长期不被重视和脆弱的传承方式而处于消解过程中,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境遇[1]。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并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5年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项目”,2007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对民间文化遗产展开抢救性的田野普查过程中,进行了口述史研究工作,为传承人建立档案,其中既包括个体传承人档案,也包括集体或者地域的档案。传承人的普查认定和档案建立是对民间文化DNA的及时抢救,也是对民间文化拥有者的关怀,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10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承办的“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召开,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自然传人齐聚会议现场,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用各自不同的声音为“传承人”的概念重新作出解释。会议开幕式上,冯骥才先生提出了“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的观点,呼吁专家学者应该在学术上对“传承人”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和确认,从而能够帮助政府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同时,冯骥才先生针对传承人的概念特别谈到:“说到传承人,我很欣赏‘自然传人’这个概念。历史上传承是自然而然的代代相传,传人不是一种身份,而且也不会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民间文化或艺术的传人可能很多。如果确定了其中某一位为‘代表’,就会把政府支持的重点都放在一个人身上,问题就出来了。它会使一种文化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命悬一线,无形中使民间文化变得脆弱,原本的传承生态与活力受到人为的约束。”在广义的传承人概念里,传承人既包括代表性传承人,也包括自然传人。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作为民间文化的持有者和继承者,他们的文化记忆、传统技艺、传承经验等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其中保存和积累了来自自然、社会、生活、自身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内涵深刻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当前处于文化转型的时代,由“非遗前”时代进入“非遗后”时代。“非遗后”时代,政府与学术界需要共同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认清各自的职责所在,发挥各自的力量,正确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承担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建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我们不仅要保护经国务院等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更应该关注和重视那些出现于遗产概念之前的,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自发传承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传人(自然传人)。只有对“传承人”的相关概念、属性、特征和文化阐释等有全面的认知和把握,才能保证民间文化的原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才能保证更科学更合理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与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是一种为生存的文化行为,是存在于民间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传统,源于生活,并通过一代代人的生存方式得以传递和延续。民间美术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审美价值和作品价值,更是功能复合的整体价值[3]。笔者选取山西省古交市“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实地参与观察感受,结合代表性传承人武四新的原生口述资料,对“武氏剪纸撕纸艺术”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地域特征、传承谱系、制作工序、传统与现代剪纸方法对比、作品题材、主要特征、重要价值、传承现状等内容展开研究,考察过程中关注传承人的生命史、学艺史、传承史,从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互动中感受传承人对于主体的自我认知、对剪纸撕纸艺术的热爱、坚守和传承,梳理家族传承的文化记忆脉络,挖掘超越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在民间生活中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1.“武氏剪纸撕纸艺术”概况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4]“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美术艺术,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剪纸撕纸艺术本身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至今,通过目睹、言传、身教的形式代代相传,直到目前已经形成五代传承人,建立了清晰完整的传承谱系(见表1)。
旧时当地农村流传“二斤猪肉,贴窗花花过年”的谚语,第一代传人高福手凭借天赋和勤劳,成为当地有名的剪纸高手。20世纪30年代,女儿覃改花(第二代传人)传承了母亲的剪纸技艺,并且将剪纸技艺继续传给女儿赵学开(第三代传人)。赵学开是一位不平凡的小脚女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秘密地下工作者,直到1947年土地改革,丈夫才发现妻子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赵学开对于孩子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非常严格,不仅如此,生活中的赵学开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剪纸、刺绣、做老虎帽、做衣服、做绣花鞋,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能手,逢年过节的时候经常为亲戚邻居义务剪纸,自家三间房的墙上也都贴满了剪纸。赵学开的五个子女中,排行老四的儿子武四新表现出了剪纸的天赋,继承了母亲高超的剪纸技艺,熟练掌握了母亲的传统剪纸方法。后期为了将家族剪纸技艺发扬光大,武四新在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将家族剪纸艺术推向了发展的鼎盛期,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增添了撕纸技艺,“武氏剪纸撕纸艺术”成为了一种集创作、制作、表演、展示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民间艺术①。
表1 “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传承谱系
“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古交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成功申报为山西省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成功申报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武四新被评为古交市杰出贡献人才、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与此同时,“武氏剪纸撕纸艺术”成为了被当地民众认可和熟知的民俗事项,也成为了古交市标志性民俗传统文化。
2.“文武双全”的第四代传承人——武四新
“我是民间文化的萌芽,是从民间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第四代传承人武四新这样形容自己。
传承人武四新,1953年出生于山西省古交市原相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共有兄妹五人,在家排行老四。小时候的武四新活泼调皮,事事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强,兼备了美术天赋和体育特长。每当母亲剪纸的时候,他总在母亲身旁细细观察,学着母亲的样子尝试剪纸。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武四新很快掌握了母亲的传统剪纸手法和熏样的技艺,小学、初中的时候经常帮助班级出剪纸专栏,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剪刀剪个五角星,两剪刀剪个九针针”。除了剪纸之外,武四新对于其他的民间手工技艺也颇有兴趣,刻烟袋、磨烟杆、编箩筐等。同时,武四新也很擅长体育运动,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体育系,在学习、训练之余经常自学素描、自画像。
大学毕业后武四新回到家乡在体委担任教练员,组织体育竞赛,带领小学生和初中生参加他首创的“古交独轮车运动”,这项运动填补了山西体育史的空白。2000年,武四新申请、策划、组织承办了“古交杯”第八届全国独轮车锦标赛,锦标赛会徽和运动员服装中融入了武氏剪纸艺术。其中,会徽“小牛骑车”(见图1)的创意源于两点:第一,古交市在历史上有着流传已久的关于“金牛城”的民间传说,用小牛指代古交市;第二,小牛的整体造型,代表了活力、可爱、勇敢、顽强,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青少年,锦标赛会徽在2002年荣获第八届全国独轮车锦标赛剪纸会徽设计最佳创作奖。
图1 “古交杯”第八届全国独轮车锦标赛会徽
从事体育工作10年后,1987年武四新调入文化馆工作。在此期间,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剪纸创作,并经常自己租车下乡采访老艺人,收集优秀剪纸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下乡考察的过程中,他恢复建立了3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包括秧歌、道情、晋剧等。武四新热衷于民间文化事业,组织了40多项民间故事会、民间演唱会,连续20年组织策划古交市正月十五街头文艺活动,将源于民间、兴于民间、盛于民间的地方民间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他让当地民众切身参与其中,成为民间文化“生活性保护”的重要体现。
3.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
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文明转型过程中,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改变,但是二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是相通的。
第四代传承人武四新向笔者讲述了关于剪纸的工具、纸张、材料、方法和用途等在传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前,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导致剪纸只能作为人们在空闲时间的爱好,传统的剪纸中,工具、纸张、剪纸方法、剪纸样式、用途比较单一。
闫:您母亲一般在什么时间会剪纸?
武:正月里闲空时间,没事做的时候。孩子们多,还得纳底做鞋,晚上才做针线,在煤油灯下,做到十一二点。衣服也都是手工缝制,小时候穿的棉裤是直筒裤。晚上母亲除了做针线活就是剪纸,没有歇的时间。
闫:您母亲当时剪的纸张来自哪里?
武:当时已经开始卖红纸了,但是红纸很贵。几分钱一张红纸,但是当时家里没有钱,过年的时候别人家贴完的春联,每天出去看谁家的对联好扒,一过完年就出去给母亲把对联扒回来。对联上还有写上的墨,有时候有墨的纸也剪,因为纸缺,满家贴的都是剪纸。
闫:除了扒对联外,还会去哪里找纸?
武:平时几乎没有什么纸,我记得母亲当时剪的时候用旧书、报纸、麻纸,当时有卖靛的,用一个鸡蛋换一勺靛,把纸靛染后再剪。但是买纸还得去交城,看谁下交城,让别人捎点红纸,当时原相村归交城管,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办法的人家赶着牲口下交城,没办法的就走着去,70里的路程,买完东西再担着回来。
闫:您母亲当时剪的样式有哪些?
武:剪的样式很多,自己创作。剪出来的作品都有故事,母亲当时剪完会和我们讲剪的是什么人物,但是后来都记不得了。①
通过传承人武四新的口述,在过去,剪纸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和纸张即可完成,但是由于纸张的稀缺和价格的昂贵,一般会选择用贴过的春联、旧书、报纸、麻纸来剪,如果想要彩色的纸张,就会用鸡蛋换靛,通过靛染给纸张上色。传统的剪纸方法是将纸张塌在一起,用针扎眼,再用纸捻成的线穿入塌好的纸张中加以固定。熏样在当时使用也比较广泛,用已有的图案样式粘贴在报纸上,将松油枝点燃来熏样,这样就在报纸上形成了需要的图案。当地剪纸主要是农村老百姓糊窗户时使用,另外过春节时,由于买不起年画,所以会在家里墙上贴满剪纸。第三代传人赵学开还经常利用剪纸来宣传革命真理,形成“参军光荣”“抗日英雄”“支援前线”等一系列剪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一段民间故事或传说。
如今,剪纸的工具、纸张等材料得到了更新,剪纸工序相比过去更为精细化和复杂化,剪纸方法形式也变得多样化。
闫:您完成一幅作品的工序有哪些?
武:如果是对折的窗花,首先是折纸,折完纸后创作,如果是脱稿剪纸,折完纸后直接剪就可以,很简单;有的折完纸后需要创作,先用铅笔画稿,打底稿,打完后装订,以前用纸绳,现在是订书机,因为纸层厚的话,一剪就会错位,上面看起来连着呢,但是底下已经断了,所以需要用订书机订起来,然后去剪,剪完后打开,还有一个打开的过程,另外剪完还有一个修理的过程,看是否需要修理,打开后就看是需要装框还是装裱。
越大的作品越难剪,特别是撕纸的时候,越大的作品越难撕,手必须上下捏着才能撕,当手去捏的时候怎样能捏住,撕中间的时候怎么撕,这就必须上下都捏住,但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撕中间一块,首先手要想进去,边上太远,就得在里面找从哪个地方可以捏住。
比如“富鱼图”(见图2),在撕之前要先创作,首先没有这么大的纸,这是两张纸粘在一起的,取了一块,实际上是一张半整纸,将纸折回才可以形成这个面积;其次是折纸,看是要折五个角、八个角、十个角;接着,折好以后要设计图案,打底稿(拿铅笔画);最后,创作好以后根据空白的地方装订好,开始撕。
图2 撕纸作品:富鱼图
第一,选纸;第二,选好以后如果是作品大,要连接纸;第三,折纸;第四,画稿、打稿;第五,装订;第六,开始撕;第七,修理观察,合适才打开;第八,打开;第九,装裱。
大作品选纸的时候,首先是纸的颜色好,纸层不要太厚,纸层厚了不好剪,质量能过得去就行。比如玫红纸,颜色深点最好,不需要大红,实际上像枣红色,越暗的颜色剪出来越好。设计图时,要处理好黑白灰的关系。①
传承人武四新使用的剪刀基本都是大剪刀,而且他的剪刀都是经过自己后期专门加工的(见图3),特别是他会专门打磨刀刃,以保证刀刃的流线型和光滑度。武四新在传统剪纸的手法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增添了平面剪纸、折叠剪纸、立体剪纸(见图4)、有稿剪纸、脱稿剪纸、一刀剪·阴阳剪(见图5)的剪纸工艺方法。经过传承人的不断探索和练习,又创新出背向撕纸、蒙眼撕纸、蒙眼撕纸再唱民歌的独特技艺方法。撕纸是区别于剪纸的一种平面镂空艺术,双手代工具,具体为“手掌代剪刀,指甲代刀刃”,是通过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相互配合产生的作品,是用心灵、手指与纸张进行交流的艺术。撕纸作品相较于剪纸作品而言,纹路更加纤曲自然。蒙眼撕纸再唱民歌并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完成的,蒙眼撕人物作品最难,蒙眼撕纸时一般会选择撕窗花类的作品,选唱曲目通常是当地民歌。
图3 传承人武四新的部分剪刀
图4 立体剪纸作品
根据作品的需要,可供选择的纸张逐渐增多,窗花剪纸使用普通大红纸、双红纸、玫红纸;婚事喜庆使用的是将金箔纸喜字贴到玫红纸上;立体剪纸使用较厚的书写纸和白板纸;撕纸使用较薄的单面薄红纸。固定纸张也由纸绳变成了订书机,更加方便快捷。剪纸用途更加广泛,现如今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祭祀等民俗仪式中,日常生活中用于门窗壁间的装饰,用剪纸作为刺绣底样等,越来越多的文化爱好者收藏剪纸作品,可见,剪纸撕纸手工技艺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得到了民众普遍的认同与运用。
图5 传承人武四新用大剪刀展示“一刀剪·阴阳剪”
4.“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传承现状
传承人武四新从小深受母亲剪纸技艺的影响,继承了武氏家族的剪纸技艺,在吸收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独特的剪纸撕纸技艺,创作了上万件大小型剪纸撕纸作品。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展演中获奖,优秀作品经常作为当地政府出访交流的文化品牌,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传承人武四新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华夏一绝”的背向撕纸技艺[5]。
2014年,在古交市委宣传部打造文化品牌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古交市文体局成立了“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传习所,培训了近200人,传习所的成立为古交市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随之,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武氏剪纸撕纸艺术培训学校在武四新的家乡原相乡以及马兰矿子弟学校、古交一小、二小、四小相继挂牌,培训近千名学生,旨在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地域传统文化、传统艺术。
2016年,太原市开展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双百工程”“百项非遗进百所学校”活动。2017—2018年间,“武氏剪纸撕纸艺术”走进了近60所学校。2018年,在古交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古交市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非遗撕纸公益课堂”,武四新将“武氏剪纸撕纸艺术”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以公开课的形式向年轻一代进行介绍。课堂上,传承人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现场展示剪纸撕纸技艺,自带培训剪纸工具指导学生剪纸撕纸。
武四新还经常受邀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曾到美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毛里求斯等国,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向国际。
为了传承有序,继续发扬和传承武氏家族剪纸撕纸文化,2015年武四新将代代相传的剪纸撕纸技艺传承给同样爱好剪纸的孙子武凌浩。
闫:您是第四代传承人,现在有第五代传承人吗?
武:第五代是我的孙子,属鼠,现在上五年级,剪得挺好的,在太原青年路学校节假日的时候会给同学们表演撕纸。
闫:您孙子是自己喜欢还是受您影响?
武:主要是受我的影响。
闫:是您想让他传承这门手艺,还是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
武:他看见我剪纸后,他自己也喜欢,后来我就对他说:“你喜欢,我就给你剪刀”,我给他配备着剪刀。
闫:您是怎么教您孙子剪纸的?
武:刚开始是用简单的方法,怎么折纸、剪刀剪的时候怎么剪、不要扎到手、刀刃剪的时候怎么转,各种细节的东西,刚开始他不敢用剪刀往过扎,都是把纸放在床上用剪刀扎过去,拿起来才能剪,因为孩子小,剪刀往过扎,他不敢扎。①
第五代传承人武凌浩,2008年出生,从小生活在剪纸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中,在爷爷的熏陶和感染下,表现出了对剪纸撕纸强烈的兴趣。从最初的“不敢扎”,到如今可以勇敢地为老师和同学们现场表演剪纸撕纸,并且他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长大后要超过爷爷的剪纸撕纸技艺。
但是,“武氏剪纸撕纸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困境,剪纸撕纸技艺的习得需要学习者有美术基础、创作创新能力和勤剪勤练的耐心,但目前愿意学习剪纸撕纸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年轻人并不看好剪纸行业的发展,“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传承进入缓慢发展的阶段。
二、“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民间美术不能孤立存在,需要依赖一定的生存空间(民俗环境),只有依托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才能得以生存、延续、被认同。“民间美术,这样一种长期根植于穷乡僻野的民间文化形态,为浑融型文化的保留提供了理想的寓所。从原始美术到民间美术的造型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看,民间美术造型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6]
活态保护剪纸撕纸艺术,除了传承剪纸和撕纸技艺之外,更要挖掘超出技艺本身的文化功能和重要价值。武氏剪纸艺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其剪纸作品展现的不仅是造型和色彩上的审美价值,也是通过塑造的不同物态形式来反映民众生活。剪纸撕纸作品灵动的造型,是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的结合,将剪纸撕纸艺术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精神,也体现出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认同,以及剪纸撕纸艺术所具有的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功能。武氏剪纸撕纸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美术艺术价值、民间文化价值,剪纸撕纸作品是对剪纸文化的一种解读和延续,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是美好寓意的象征。文化传习的自觉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个体生命而世代传承的原动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巩固和强化传习,在传习中实现保真和永久传承[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最关键、最要害的环节就是保护传承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当代传承、代代传承。”[8]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重视传承人眼中的“传承人”,更重要的是要将话语权回归传承人个体,以传承人为主线,了解传承人对于“传承人”的定义。
关于传承人的释义,传承人武四新向笔者讲述了他被认定为传承人以来对传承人概念的切身理解与体会。
闫: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政策了解吗?
武:传承人都是申报上去,省里面审查,评审委员会通过才可以。申报的资料很麻烦,申报上去后政府会看从事的技艺,这些年的经历,拿过什么奖,在哪里参加过活动等。
闫:在您的理解中,您认为什么是传承人?
武:传承人就是代代把艺术往下传承,一代一代教给别人,大家都传承下去,代代能把手艺一直传承下去,不要让手艺断了。国家现在提倡非遗传承,就是不要让一门手艺在一个人手里,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会。另外,现在传承说的不是少数传承,是人群传承,一个人同时传给多少人,传承人不是提倡一个两个,而是提倡多传承,传承给大多数人。有些非遗文化绝对不能成为产业,成为产业方向就不对了,就变了味了。本来手工做的东西才叫非遗,而不用手工,用机器做出来,味道就不对,方向就不对。现在对于我来说出去参加展出,获什么奖已经无所谓了,现在就是给孩子们上课,传承剪纸撕纸文化。①
“传承人的文化职责是守望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持守地域性、标志性的民间文化,这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原则。”[9]传承人武四新将对家族技艺的坚守和传承,对剪纸文化的深厚情感寄托在每一件剪纸撕纸作品中,一次作品的完成便是一次内心的交流。笔者在访谈考察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武四新对于“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他不仅对家族传承的剪纸撕纸技艺有深入认识和发展创新,而且也在不断学习国家政策,具备了传承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他主动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的责任,积极履行文化传承义务,将剪纸撕纸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授给感兴趣的人群。
作为传承人,武四新认为,自己必须承担起传承武氏家族剪纸撕纸文化的义务,提升剪纸撕纸文化的认知度,保存好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后继有人。另外,武四新在剪纸撕纸之余继续组织策划古交市独轮车体育竞赛,带领学生训练,在武四新心中,独轮车竞赛和剪纸撕纸文化同样重要,同样需要传承。
三、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10]。传承人包括代表性传承人和自然传人,他们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延续者和传承者,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将记忆和生活里积累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缘起和发展通过口头和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传承人世代传承的自身独有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记忆是民间文化中活着的历史,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学者可以补充文献资料中缺失的有关传承人的个人档案和非遗事项的传统再修复。
笔者通过分析“武氏剪纸撕纸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历史发展、传承谱系、传承现状,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武四新在传承家族剪纸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实践性和能动创造性,从而对“传承人”这一文化主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方面,应正确认识“代表性传承人”和“自然传人”的相互关系。
“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第三代传人赵学开属于“自然传人”,其剪纸手艺的学习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于家庭生活所需,如做鞋子的纸样、糊窗、过节装饰房屋等,是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剪纸创作和传承。第四代传承人武四新学习剪纸、喜欢上剪纸,是受其母亲的影响,就其技艺的习得来说,属于“自然传承”,而且其孙子对剪纸的喜爱是受到了他的影响,这也属于“自然传承”。从这些方面来看,武四新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具有“自然传人”的特征。因此,“代表性传承人”和“自然传人”是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二者不能完全隔离开来理解。另外,武四新创新的撕纸、蒙眼撕纸、蒙眼撕纸加唱民歌,是根据时代特征进行的能动创造,具有一定的表演特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导向有关。武四新最初是“自然传人”,由于时代发展,过去的那种“自然传承”的生活语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剪纸的目的不再单纯的出于生活需求,剪纸也从生活需要变成一种文化传承。武四新经历了由“自然传人”向“代表性传承人”的变化,当然,他在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之后,也有“自然传承”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和时代需求的影响。
通过“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传承,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性传承人”与“自然传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应当结合时代变迁,去理解“自然传人”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概念。
另一方面,口述史访谈过程中,应注意非遗传承人话语权的回归,注意把握传承人生命、记忆、技艺中的细节之处,挖掘传承人的文化记忆。
冯骥才先生提出,传承人身上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细节,这个细节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传承人本来的生活中就存在的。同时,研究者应当捕捉人物个性,直击心灵历程,感受传承人文化传承意识,建构传承人的生命故事,建立传承人档案,了解传承人对于“传承人”概念的理解,承担起保护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记录传承人要记录他们完整的过往经历,因为记录下来的珍贵资料将是未来的档案,是未来的遗产。不同的传承人拥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物个性和文化传承,但是在这些民间文化传承者身上,保留着相通的、源于生活的智慧、技艺、审美、生命情感,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都流露出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热爱,对于文化传承的坚守。
如何正确看待传承人口述史访谈这一对话与互动过程,对于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深度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是与传承人之间心灵合一的交流,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特征,口述史访谈不同于普通的采访和对话,不单单是一个材料获取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11]
最后,应关注传承人对文化实践的认知。
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人”的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应重视传承人自身对“传承人”概念的认识,如代表性传承人武四新对“传承人”概念的理解,就强调了文化传承的整体性,而不是单纯的少数人的传承,这对“传承人”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启发性。
传承人主体对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是脆弱的。因此,传承是集体的传承、是共同的传承,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自然传人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动地、自发地参与其中,唤起全民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享受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强化传承责任和情感意识。
注 释:
①访谈人:闫慧芳;访谈对象:武四新,剪纸撕纸艺术传承人,1953年出生,山西古交人;访谈时间:2019年2月12日;访谈地点:山西省古交市武四新“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