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复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2020-10-24梁福林徐铭阳苏俊龙颜鹏
梁福林 徐铭阳 苏俊龙 颜鹏
摘 要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换热器在工作时,存在很多干扰,若采用单回路简单控制,就不能克服这些变化很大的干扰,最后无法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所以此次设计过程中,会对比单回路控制和复合控制,针对特定的干扰进行设计,通过参数的不断调试、整定得到合理的参数值,通过输出的仿真结果,最后得出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 换热器 复合控制 单回路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20)02-0024-03
在我国,换热器涉及的领域众多,已成为现代工业必不可缺的重要设备。不管是哪一种换热器,工业领域都对换热器的控制精度和效率有要求。此次设计的对象存在变化幅度大、变化速度快的干扰;另一方面蒸汽流量对物料温度的影响速度较慢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致使控制中物料出口温度波动较大。所以考虑采用复合控制,即动态前馈-simth控制复合。[1]主要干扰通过动态前馈控制得到即时的修正,simth控制补偿被控对象中的滞后因素。该复合控制不仅工程上相对容易实现,还具备相当高的控制精度。
1 对象分析
1.1 换热器工作流程
通过换热器的接口,冷凝装置等部分,等热蒸汽通过装置的时候,通过冷蒸汽的充分接触,最后实现了热量交换,起到降温的作用。[2]
1.2 换热器控制目标与要求
设计一个复合控制系统,来解决换热器工作时,存在的幅值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干扰问题,以及对于蒸汽流量的滞后因素,进行补偿设计。
1.3 换热器复合控制相关分析
首先,换热器工作时,冷物料进入换热器,加热后的蒸汽通过换热器内部结构传导给物料,实现加热,所以物料的出口温度是被控量,这里用Y(s)表示。[3]
然后控制量的选择,对于同一个换热器,能够控制Y(s)的变量主要有物料的流量f(t)、蒸汽流量q(h),这里我们选择蒸汽流量q(h)作为唯一的控制变量。该控制系统显然是恒值控制,因为从被控量的特点看,换热器的出口温度应该稳定在某一数值,才能达到工业要求。最后,因为换热器工作的动态特性复杂、存在干扰幅值大、速度变化快,因此需要很高的控制品质,所以这里选择pi控制。[4]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方案一:闭環单回路反馈控制
即只有一个负反馈回路,在反馈回路内只要有干扰存在,调节适当的参数总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由换热器工作原理可知,倘若主要干扰为冷物料的入口温度、蒸汽压力且不考虑前馈干扰,那么采用该方案能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但由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影响这套方案并不可取,所以提出方案二。
2.2 方案二:动态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又称为扰动补偿系统,前馈控制分为动态前馈和静态前馈两种。静态前馈控制能让静态偏差趋于零,控制比较简单,动态偏差可以忽略的时候,往往采用静态前馈;当需要克服幅值较大、变化较快的干扰时,需要用到动态前馈控制,做到时时刻刻都及时消除较大干扰的影响,达到系统的稳定,提高控制精度。采用该复合控制能够把动态误差消除干净,但由于对象通道存在滞后,该方案不能达到稳定。[5]
2.3 方案三:动态前馈-反馈-simth预估补偿复合控制
2.4 方案的仿真比较与选择
假设采取方案一:闭环单回路控制,在无动态干扰时,仿真得出很好的控制效果。
无干扰仿真结论:通过闭环控制,在调节好pid参数之后,系统超调量在30%左右,经过两次震荡,在120秒左右达到稳定,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然后对比用噪声信号模拟干扰,对系统进行抗干扰测试,发现不具备抗干扰能力。
抗干扰结论:对比发现系统对于动态干扰完全不具备抵抗能力,也说明该方案无法在换热器工作时采用。
方案一结论:虽然闭环反馈单回路控制成本低、系统简单便于实现,但对于动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该系统呈现高频震荡,完全无法稳定,无法抵抗动态干扰。[7]
提出方案二:动态前馈-反馈系统控制,假设不考虑对象通道中的滞后因素,添加存在幅值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干扰时仿真测试,发现工作情况良好。通过仿真测试后,发现系统完全无法稳定。
结论:系统变得不再稳定,这是因为设置的前馈通道来抵消干扰通道的作用时,前向通道中有纯滞后因子作用,即抵消因子始终会滞后干扰影响一个相位差,所以系统稳定性变得恶劣,同时不具备抵抗干扰的能力。[8]
故提出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应用simth预估补偿器来抵消纯滞后的影响,仿真测试曲线得知,系统工作非常好,达到了控制要求。
结论:通过测试,发现方案三对于滞后因素的处理比较合理,它不仅兼顾了动态前馈对于动态干扰的处理,还能在基础上消除滞后的影响。[9]
下面进行噪声干扰仿真与分析:
结论与改进:该干扰直接加在被控对象上,相比于原来结构多了一个噪声干扰,而原有结构并没有对新干扰进行备用前馈回路的设计,所以系统无法抵抗此情况下的干扰。要纠正此缺陷,可以如法炮制,在相应回路添加前馈装置和simth补偿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设置微分环节和动态前馈装置的共同作用,重新整定参数,消除多余的干扰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在设计要求中,方案三,可以解决静态干扰、动态干扰、还能消除对象通道中的滞后因素,在实际换热器工作时,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
3 调节阀和调节器的选择
调节阀的选用,因为这里的唯一控制量是蒸汽流量q(h),所以选择气动调节阀。我们知道气开式调节阀随着控制信号的增加而开度增加,当无压力控制信号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气关式调节阀随着压力信号增加而阀门开度减小,无信号时则全开。所以根据第一条原则:人身安全、系统与设备安全,这里应该选用气开式调节阀,可保证事故发生时,调节阀处于全关位置,从而阻断换热器持续通入高温蒸汽,避免损坏设备。最后在保障产品质量、避免浪费等原则上看,选择气开阀也相对合理。根据气开阀的原理,可以判断气开调节阀是正作用。[10]
4 控制规律选择
这里先对比p、pi、pd、pid等控制的优缺点,然后结合设计和换热器实际工作要求,选出合理的控制规律。
本设计中存在的干扰有物料流量、蒸汽压力、冷物料入口温度以及被控对象中含有明显的滞后环节等,以及换热器在工作时,对物料出口温度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一般都在一个常值附加。所以结合有滞后、要无差调节等特点,在这里选择了pi控制。
5 控制器参数整定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即通过一定方法设置p、i、d对应的参数来确定系统最佳的状态,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动态指标。常见的方法如下:
5.1 稳定边界法
一般也叫临界比例度法,具体的逻辑就是先p后pi最后pid。先仅有比例调节作用,把参数从大往小调试,产生等幅震荡之时就是记录临界比例度Pm和震荡周期Tm时,然后根据经验公式,做定值扰动实验,让过渡曲线达到要求即可。此整定方法应用较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从调试过程不难发现,需要产生等幅震荡,那么对于一些生产过程在一定时间内根本无法产生等幅震荡,则该整定方法也就失效。
5.2 衰减曲线法
在稳定边界法上衍生出的一种整定方法,同样道理先让p作用,调试到系统达到衰减震荡曲线,以衰减率为指标,用0.75为分水岭,大于它说明衰减过快,小于它说明衰减太慢。然后记录相应的震荡周期和比例度,不断调试,直到衰减率达到0.75,此时控制质量比较好。
5.3 经验法
看整定名就可以知道,根据一定经验来配置合理的参数,在具体操作时,也是先调好比例系数,然后是积分调误差,最后是微分增强控制作用。
综合对比以上参数整定的方法各有优劣,本次设计过程中,考虑了换热器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仿真pi的模块,参数整定颇为简单,所以选用了经验法。
5.4 整定参数过程
由于被控對象中含有纯滞后环节,相角滞后,闭环控制稳定性变差,所以这里需要减小P的值,即刚开始把P放在1附近,积分系数放一个很大的数,微分系数置零。得到输出波形,发现完全不稳定,需要调节比例度。
即再不断缩小P的过程中,均没有太大变化,说明光调节P不能实现系统的稳定。故而开始调节积分时间Ti,因为积分时间越短,消除静态误差的效果越好,所以经过测试发现,比例度在0.1、积分常数在0.02附近比较好,此时的仿真测试图比较理想。
此系统已达到稳定,消除了误差,调节时间在90秒。所以pi调节能够得到较好的精度。
6 仿真软件介绍
本次设计采用MATLAB里面的仿真模块sumilink,MATLAB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不管是数学、工科学,很多相关的设计与仿真都离不开该软件,设计的复合控制系统就通过MATLAB内含sumilink的组件搭建起来的,不管是简单的单回路控制还是复杂控制系统设计,里面都有对应的模块实现,只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控制流程图连接起来即可,在仿真方面可以通过示波器连接输出,观察工作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稳定值,判断复合控制系统是否设计好。
7 结论
通过方案的设计与对比,系统的测试与仿真,发现动态前馈-反馈-simth复合控制能够解决设计要求中大幅且快速的干扰、以及对象通道中含有的滞后分量,对应的仿真测试结果和预期基本吻合。该复合控制的优点在于在结构上处理了滞后和干扰的影响,对于控制环节的pid影响不大,对于特殊存在的干扰有很高的控制精度。该复合控制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果滞后时间常数计算不精确,得出的simth补偿装置就不能很好地弥补滞后分量,同样在换热器实际工作时,如果系统对象和干扰通道的传递函数计算不精确,动态前馈装置也无法得到很好的补偿效果,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达不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所以针对补偿滞后而言,可以使用微分环节,来抵消滞后影响,最后不断调试出合理的pid参数。
参考文献:
[1] 杨延西.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2] 李宜达.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王毅.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 王树清.过程控制工程(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5] PID控制教程两篇:(《PID算法解析》、《由入门到精通—吃透PID》[EB/OL].仪控工程网:http:∥www.gongcheng365.cn/ down/show-134.html.
[6]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 潘立登.过程控制技术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8] 俞金寿.过程自动化及仪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 周泽魁.控制仪表与计算机控制装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0] 黄德先,王京春,金以慧.过程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