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思考与设计
2020-10-23王水廉
王水廉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新、为适应时代要求而设置的课程,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避免走入教学“误区”,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292-0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实用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显著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其信息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构建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其自身定位和教学构思将直接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意义。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避免走入教学“误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材里关于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颇多,即使在介绍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判别、应用的内容也不会脱离现代技术的介绍。加之教学活动中频繁接触计算机学科方面的知识,容易让教师误入“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学科相关知识”的歧途,从而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走入了“学科化”的歧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采集、判别、加工、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学科及网络学科的相关知识及操作也应归结于对其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学科和网络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及操作等知识,更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即:迅速高效地采集信息,客观地判别信息,合适、恰当地加工信息,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为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2.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个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必需的基本能力。对于未来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应不遗余力培养其基本的“信息素养”。(1)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采集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生活需求,有目的地去探索、获取所需信息;使其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媒体,如互联网、自媒体等媒体获取信息,也能够依托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节目、期刊、报纸、书籍等媒体采集信息,也能够利用社会实践如:采访、调查、游览、参观等方式采集信息。(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信息辨析、判别能力。能够依据信息来源渠道的特点对所采集的信息自如的、客观的辨析,准确的、正确的进行评估,选择性的接收信息,拒绝垃圾信息,不良信息。(3)培养学生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将采集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分析、研判,将其分门别类,归纳、概括、重新表达,使其成为有用信息。(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使用信息能力。利用已经加工处理的各类信息,使其交互、交汇、融合,迸发出“火花”,产生新的信息增长点,进而产生新的信息,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高效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师要把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困难,让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学生的常规模式。
3.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实行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被动接受的过程,它更应该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投射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极建构者关系到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实行多元化教学。
3.1 游戏法。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配合教材内容,恰当的选用一些适合中小学生且富有趣味的游戏软件。例如:打字高手中的采蘑菇、金山打字通中的赛车等游戏。通过游戏训练教学,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也增强了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辩证的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避免出现“游戏课”、“自由课”的局面。
3.2 任务驱动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应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将每个小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去探究。任务驱动法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究、展现与创新的平台。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教师既“放权”于学生,又要防止学生“滥竽充数”,避免出现“良莠不齐”。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保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认知水平,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努力做出有益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魏丽.《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国科技信息.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