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问题解题策略
2020-10-23黄丽萍
黄丽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168-01
在小学课程当中,数学学科占有重要地位,数学当中涉及到的内容除了包括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外,更多的还是数学能力的内容。要想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这一重要难点,促进学生智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必须要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可以选用的方法和应用的技巧,真正实现巧思妙解决,精准快速的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实际问题解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奠定实际问题解题基础
要想让学生提高实际问题的解题速度,保质保量的得到正确的解题结果,其基本以及核心内容是要准确审题,切实把握实际问题当中的含义,始终保持正确的思考和解题方向。假如学生并不理解实际问题所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完全曲解题目的话,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上加难。当前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就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在审题方面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往往体现在混乱理解、混淆关键词、过于急切、一知半解,进而在实际解题当中不能够保持思维清晰,出现很多的失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抵触和恐惧的情绪,不再愿意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准确审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审题习惯上进行优化培养。第一,在阅读数学题时必须耐心。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上,学生应该将很多时间分配给读题,只有保证题目读得清,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解题结果。第二,读题时要尽可能的放缓速度,保证审题细致,同时避免胡乱增减词语。第三,要准确区分理解难度大的词。比方说,小明吃了10粒葡萄,哥哥比他多吃了10粒,那么哥哥吃了多少?这个问题十分简单,用加法计算的方法就能够顺利解题。但是如果教师在题目设计上增加一些复杂的词语,比方说把条件换成哥哥比小明吃得多一些,二人相差10粒,那么哥哥吃了多少粒?学生很有可能会用减法的方法计算,这实际上就是解题不清,没有理解关键词导致的。
2.合理设计变形题目,锻炼实际问题解题能力
很多学生都十分抵触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而且解题效果达不到理想水平,出现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际问题解题能力不足,不能夠灵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很多学生会将数学课程学习当中接触到的公式进行死记硬背,以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套用公式,但是这样的解题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特别是题目当中的内容稍有变形学生就不会解题了,甚至是不能够分清变形前后的题目,统一运用一样的方法进行解答,其结果自然是解答错误。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表明的是他们缺乏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所以在实际问题解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将很多相似的题目共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说说这些题目的差别以及在运用解题方法上的差异,便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组题目,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到题目在方向和解答上的差异:(1)红队总共有20人,蓝队人数是红队人数的5/4倍,请问蓝队总共有多少人?(2)红队总共有20人,蓝队人数比红队人数多1/4,请问蓝队总共有多少人?(3)红队总共有20个人,红队人数比男生少1/5,请问蓝队有多少个人?
3.注重营造生活情景,降低实际问题解题难度
对小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题策略的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把数学题目和生活建立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消除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抵触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在实际问题解题教学中加入一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解决问题,切身体验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减少解题难度,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比方说,在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时,为了避免学生对算式解答产生抵触的情绪,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题目放置在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当中。比如,要计算85+49,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当中购物的情景,妈妈买一条裤子花费45元,买一顶帽子花费49元,请问妈妈总共花了多少钱?另外,学生还可以自己编应用题,并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进行理解和解答,让学生的实际问题解题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数学教学当中包括着大量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成一粒整体,而不是机械性的照抄照搬,更不是胡乱审题情况之下的随意解题。只有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优化学生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维,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生活与知识的有效转化,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数学的意义。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实际问题的解题教学作为重点,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