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歌创作技巧管窥

2020-10-23刘晓磊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蜀道难高标蜀道

刘晓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025-01

李白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巨星之一,历代文人对其诗歌评价极高,诗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先声夺人的气势为后人所激赏。李白诗歌的这些特点使很多数学者认为是其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使然,是“才力”之诗,似乎李白的诗歌就是“天然去雕饰”的浑然天成,李白之诗是诗仙之诗,是不好学习的。“太白《蜀道难》、《远别难》、《天姥别》、《尧祀歌》等无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默,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诚然,这种评价有其合理之处,但这种评价却很容易让人产生只注意李白之诗才而忽视李白诗歌创作中技巧的运用。李白的“才力”是李诗之所以为李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其诗歌技巧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因素,李诗也就不会成为李诗,但这一点正是为人所忽视的,以下以《蜀道难》为例试分析李白诗歌中技巧上的特点。

1.《蜀道难》很注意形式顺序上的安排

这首诗用乐府旧题,其中集中吟咏了由秦入蜀的蜀路,想象大胆、意象奇特,似是无迹可寻,但其脉络其实是很清晰的。基本上遵循了由秦入蜀、从古到今、从自然地理环境到社会政治历史的顺序。

“噫吁嚱,危乎高哉!”诗一开头便写了由秦入蜀之难,在这其中又追溯了蚕丛、鱼凫两位古蜀王时的事迹,指出“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是对古代蜀道情况的追忆,而剑阁之险则为今;“黄鹤”、“猿猱”是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描写中显现上蜀道之难,“峥嵘而崔嵬”以下则是剑门关所具有的人文景观,其中又涉及了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描写,“清泥何盘盘”以下则是人们在登蜀路时的艰辛,全诗所描写的则是由秦入蜀的情景。这种由秦入蜀、从古到今、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的相互糅和,使这首诗的语句虽如信手拈来,无迹可寻,但全篇却浑然一体,丝毫不给人支离之感。这显然是李白有意而为的结果。

2.句式、声律的安排

这首诗句式参差,从上文引诗可知其中有三、四、五、七、九、十一字的句子。句式的长短错落,富于变化的风格很适合描写险陵奇崛境界的需要,诗的开头就用“噫吁嚱”三字,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在叙述时而有所舒缓,马上又用急促之语给人以紧张之感。其中有诸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骈句,同时又用有层次关系的词语做对句:先“地崩山摧”,然后才有“天梯石栈”的相连。此类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层叠、相互钩连的感觉,不会因为句式的原因而影响到诗歌的连续性,反而增强了气势,蜀道之险跃然纸上,历历眼前。

在声律上,此诗则采用了叠韵,如“六龙”、“高标”、“逆折”等,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在叠韵词平仄交替变换时使人顿感上下悬殊之势,仿佛蜀道之地势。同时又充分地利用平声悠長、仄声短促的特点来表现情感的变化。“扪参历井仰胁息”,连用五个仄声字,音节给人以迫胁之感,而下面“愁空山”三个平声字则如无可奈何之后的一声长叹,这种形式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作者情感与环境氛围如没有纯熟的技巧和细致的思考,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是不可能结合得如此完美的。

3.诗歌的表意手法

这首诗主要想要说明的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话诗中重复了三次这种一唱三叹的复踏手法其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楚词》。同时又有所发展,如《诗经》中类篇章极多:

采采苢芣,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周南·苢芣》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的美德时用诸如“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等相似的诗句反复申明也是其突出的特点。但《蜀道难》中的重复虽字句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作用,这就较前两者有更细致之处了。第一次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在文势上给人以突兀之感起到了增强气势的作用;第二次是表现了一种愁苦和畏惧的心理,表意上是惆怅之“难”,畏惧之“难”,在文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在诗歌末尾第三次使用则表现了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文势上降到最低,给人余音回荡之感。这种变化使诗歌表面上虽是完全的重复,但读起来完全没有繁复之感,使人强烈地感觉到诗歌迭宕起伏的变化,却不能明显的感觉到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蜀道难》中所突出之“难”一方面是蜀道之难,另一方面是唐代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难之难,而后者则属于诗歌意蕴中若隐若现的成分,这种不确定性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把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联系起来,从而触发出多种意义的反思。这也是李诗在唐代就为文人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贺知章在读了《蜀道难》后号李白为“谪仙”的原因之一。

另外,《蜀道难》在具体论述这一主题时又可分三层递进,首先融入五个开山的神话,追溯蜀道开辟的起源,以古老的传说引入蜀道奇险的境界。其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山势之高,深川之险和人行之难,分别用“高标”与“回川”的对比,“黄鹤”和“猿猱”的反衬,层层虚写蜀道的难度,并捕捉了人在山巅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膺长叹等惶恐的动作和表情,烘托山势的峻危和峰路的萦回,进而将人带进一个悲鸟号古木,子规啼空山的苍凉境界,以表现出蜀道之幽森凄惨,古来无人敢行。而在这忧郁低沉的旋律中,又忽然响起了飞湍瀑流在崖岩石涧发出的轰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蜀道的险绝写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最后从人事着眼,联系社会背景写出蜀道剑门关易守难攻险要地势,借“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为喻,表现了对此处形胜容易造成割据的隐忧。李白诗歌创作技巧之高超可见一斑。故本文以此为例作了肤浅的探讨,以申明读李白诗歌时技巧上的特点也应给予充分关注的态度,并注意从形式美中发掘李白诗歌的伟大之处。

猜你喜欢

蜀道难高标蜀道
睢宁县融媒体中心高标清同播系统的搭建与安全播出探究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开心校园
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20题佳作选登(十六)
谈高标
入川行吟(通韵)
从学生层面探析中学班风建设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从文本文化解读的解码方面略谈《蜀道难》的英译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