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
2020-10-23常君
常君
这儿真是个好地方。身后是一人多高的院墙,挡住了北面刮来的风,初春的阳光有几分暖意地洒在身上,舒坦得让人想睡上一觉。德昌身上的棉袄敞着怀儿,后背往墙上萎了萎,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儿。脚边的大黄狗也配合着主人,眯起了眼睛。
用不着吆喝,只要德昌往这大门口的石墩子上一坐,不出一袋烟的工夫,几个老哥们儿就会聚拢过来。天气热了在几步开外的那棵歪脖老柳树下,像现在的天气,惊蛰刚过,就转移到这儿的墙根儿处。唠的无非是春种秋收,家长里短,有一搭没一搭的。有时候没啥唠的,就各自耷拉着脑袋打盹儿。或者一边吧嗒吧嗒抽着老旱烟,一边把半导体收音机拧到最大音量,听《三国演义》《杨家将》《白眉大侠》之类的评书。有时他们也会下上两盘五虎棋,取材因地制宜,在石墩子上横竖画上几道格子,双方一方捡几块小石子,另一方顺手捞过一根樹枝撅成几段,道具虽然简陋,却丝毫也不影响他们下棋的兴致。有时候吵吵嚷嚷,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好像赢天赢地似的。冬天冻得伸不出手来,他们心血来潮地玩起了小时候热衷的“挤香油儿”的游戏。两拨人靠墙根儿站定,一声令下,互相向中间挤去。被挤出去的咧着没几颗牙的嘴,嘻嘻哈哈笑着,重新回到队尾去排队。平均年龄七十好几的一帮老头儿,把个儿时的游戏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那时候他们有六七个人,如今只剩下德昌和吉顺两个人了。
哀乐又幽幽地响起来了。
德昌虚着眼睛望着左边的地方,那里空着,碎布头儿拼成的屁股垫儿磨得有些发亮。
昨个儿上午,日头儿都升上一竿子高了,也不见老良子过来。德昌也没在意。老良子家住在村东头儿,因为和他们几个唠得来,没事儿就爱溜达过来,也不嫌远。德昌从棉袄兜里掏出烟口袋,从里面摸出一张两指来宽的纸条,倒出一点烟末儿在上面,两根指头缓慢而熟练地卷着喇叭烟。忽然间,他听见响起了哀乐声。他萎在墙根儿处,一边抽着烟,一边猜测是谁走了。听声音是从村子东北方向传过来的。德昌在心里猜测,号称老寿星的老周太太一百零几了,面瓜一个了,没准儿是她;再有就是老武头儿,中风半身不遂,在炕上躺了有七八年了。猜了半天,德昌不猜了。反正是有人走了,生老病死,谁走了都是享福去了。后来有人打村子东边过来说,是老良子死了,德昌整个人就僵在了石墩子上。他猜过来猜过去单单没有猜到是老良子。头天下午日头偏西了老良子才回去的,一宿之间就没了?德昌梦游似的来到了老良子家。大门口左边插着一人多高的岁数纸,满院子的花圈,灵堂设在了堂屋里,老良子身上盖着明黄色的拖地巾,银山雪柳金童玉女左右环绕。德昌像个机器人似的吊了纸,回来后呆愣愣地坐在石墩上,一下午都没醒过神儿来。
德昌拿起石墩子上的收音机,扭开开关调了调,单田芳独特的嗓音便传了出来。讲的正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老良子最爱听的一段。
再看旗角之下冲出一匹战马,
马上端坐一人,
只见来人——
细高挑双肩抱拢,白脸膛貌赛潘安。
狮子盔张口吞天,朱雀铠虎体遮严。
素罗袍苍龙戏水,八宝带富贵长绵。
胸前挂护心宝镜,肋下悬玉把龙泉。
壶中插狼牙利箭,犀牛弓半边月弯。
凤凰裙双遮马面,■ 尾钩挂连环。
掌中枪神鬼怕见,胯下马走海登山。
好似哪吒三太子,翻身跳下九重天。
一辆橘黄色的小客车缓缓停在了大柳树下。车门一开,一根拐棍儿点着车门踏板探出了下半截。接着是一只穿着黑棉鞋的脚。再接着是另一只穿着黑棉鞋的脚。一个弓腰驼背的老头儿站在踏板上,两只脚错哒着,最后,终于在拐棍儿的支撑下下了车。是吉顺。
德昌知道现在的时间是十点二十,最晚不超过十点二十五,吉顺就是钟点。几年前,吉顺老伴儿走了,在县城居住的闺女儿子便把吉顺接去县城住了。吉顺在家时体格好好的,到了县城却隔三差五地闹毛病。吉顺说是水土不服。后来,经得儿女们的同意,吉顺每天上午十点乘坐通往他们村子的小客车回来,下午三点再坐车回去。遇到恶劣天气除外。县城距他们村二十多分钟的车程,这么一折腾吉顺却多半年没生病,连个头疼脑热也没有。至于午饭吗,有时不饿就不吃,有时买点东西在德昌家或老良子家做着吃。
大黄狗弓起腰,颠颠地跑了过去,殷勤地冲吉顺摇着尾巴。
今天吉顺的兴致明显有些低落,在石墩子上的屁股垫上坐下后,手里拄着拐棍儿,戴着黑绒帽子的脑袋深深垂下去,眼睛望着地面,一声不吭。
德昌见状问,咋的了?让霜打了?
吉顺有些失魂落魄地说,昨晚我翻来覆去了大半宿,一闭眼就是老良子在眼前晃。你说,白天还坐在一起侃得热火朝天的,回家睡一宿觉就没了,真像电视里说的,说没就没呵!
德昌卷着旱烟没吭声。不光是吉顺,他也一样,这两天老良子没事就在眼前晃,昨晚好不容易眯着了,做梦梦见的全是老良子。
昨天德昌去老良子家吊纸,听他儿媳妇说了老良子的死。老良子一个人住在四十多年前盖的老房子里,儿子住在西院。平时老良子总是天刚蒙蒙亮儿就起来,摸摸索索的,不是干点这,就是干点那,总是闲不住。昨天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儿媳妇收拾完准备去打麻将,见老良子养的老狗伸着爪子一个劲儿地在挠门,嘴里呜呜地叫着。儿媳妇感觉不对,跟着老狗过去一看,老良子仰面朝天躺在地上,早就没气了。德昌和老良子同岁,且同一天过生日。只不过他比老良子大上半个来小时。当年老良子他妈肚子疼要临盆,他妈还挺着大肚子帮着去喊接生婆。谁知老良子没降生,他先呱呱坠地了。属大龙的,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的生日,真龙天子下界,谁见了都说好。还有半个月他们俩就满七十三了。老良子却对这个数字非常忌讳。德昌知道,老良子是忌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本以为吉顺不会来了,谁承想真来了,儿子也跟着过来了,还带来了不少菜。中午他们都聚在德昌家吃。喝到酒酣处,吉顺的儿子说二月二他还过来,给德昌和老良子两个过生日。又问起他们高寿,德昌说七十三了。吉顺的儿子脱口而出,今年是坎儿年呢。老良子当时一言不发沉着脸放下酒盅就走了。吉顺吼道,会不会说话?不会说滚犊子!德昌虽说没像老良子表现得那么强烈,可也在心里埋怨这个愣头青不会说话。后来的酒也就喝得很闷。
吉顺长叹一声说,昨晚睡不着,我在心里过数儿,没剩下几个了,轮也快轮到咱啦。
德昌把喇叭烟的一头掐掉,摸出火柴点上,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昨晚他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在心里从村东数到村西,哪些个都走了,还剩下谁了。折腾来折腾去,天麻麻亮了才眯着了。
吉顺又叹口气说,我爹活着时,隔三差五的,我就看见他在一个先进工作者的笔记本上打x。一问,你猜咋回事?原来有工友死了。他把他认识的工友的名字都写在了笔记本上,有人走了他就在名字后面打个x。打完就呆愣愣地坐上老半天。后来,我看见那本上打满了x号,只剩下他的名字后面没打。那时候还没啥感觉,现在想来,我爹打x时会是个啥心情。眼瞅着一个个都走了,眼瞅着就轮到自个儿了,日子不是论年,而是论天过了,今个天黑脱了鞋,明个儿一早不知道能不能穿上。说不定哪天就脚尖儿朝上,到阴曹地府见阎王爷去了。现在快轮到咱们啦。
德昌吧嗒抽着烟,没吭声。
吉顺把屁股往这边挪了挪,用手捅了德昌一下,问,你怕不怕?
德昌翻着眼睛问,怕啥?
吉顺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死。
德昌把烟屁股扔在地上,用脚使劲碾了一下,说,怕有个屌用,怕阎王爷就把你从生死簿上勾去了?过去皇上厉不厉害,一统天下,前呼后拥,最后还不是蹬腿西去。
一通震天震地的炮仗声由远及近而来。
大黄狗竖起耳朵,冲着路口叫了起来。
两个人从石墩子上站起来。
一行人渐渐走了过来。
领头的是老良子的大女婿,后面的人手里抬着高头大马驾辕的马车金山银山金童玉女楼房电视机冰箱,都跟真的一样。
老良子的三个闺女给她爹扎的“纸活儿”送来了。
按照惯例,丧事一般都要办三天。第一天的穿衣、报丧和第三天的火化不必细说,第二天下午的送行是重头戏。亡人的儿女们披麻戴孝,把这些纸扎的车马人送到西南路口的五道庙,熊熊火光中,亡人的魂灵将升往西天。
吉顺望着感慨道,还挺齐全。到那边啥也不缺了。
德昌瞄了一眼,大着嗓门儿问,没给你老丈人扎个半导体?
老良子大女婿拍了拍液晶电视机说,有这高清电视还要老掉牙的半导体干吗?
德昌虎着一张脸说,你老丈人最爱听评书!
老良子大女婿笑着说,那明个儿我给他扎个新式的评书机,把所有的评书都下载进去,让我老丈人在那边听个够!
一行人嘻嘻哈哈渐行渐远。
吉顺说,还应该给老良子扎个纸人。
德昌说,那不是有金童玉女嘛。
吉顺说,我说的是扎个村西的二霞她妈。两个人活着不能在一起,死了也算团圆了。
德昌想起老良子和二霞她妈的事。老良子老伴儿死后,二霞她妈隔三差五就会过去帮老良子洗洗涮涮。两个人也很合得来,就寻思搬到一起搭伙过得了。老良子和儿女一说,那帮混账儿女说什么也不同意,怕老良子攒的那几个钱最后落在二霞她妈手里。去年八月十五过中秋时,二霞她妈死了。老良子跟他们哭了好几回,还偷偷去了二霞她妈坟上,每次都坐上老半天。
两个人重新坐在石墩子上。
德昌摸出烟口袋,低头卷着喇叭烟。卷好一棵刚叼在嘴上,却被吉顺伸手夺了过去。
德昌偏过脑袋,笑着问,你不是早就戒了吗?
吉顺年轻时也抽烟,自从老伴儿得了肺癌后突然戒了。还劝阻几个老哥们儿把烟也戒了。几个老头儿就打哈哈说,抽了一辈子了,老了老了咋也不能把这点手艺丢了呀。吉顺说他在医院看见一张图片,上面一个骷髅嘴里叼着烟,肺子被熏得墨一般漆黑一片。几个老头儿就笑他怕死。吉顺也不争辩,以后谁给烟也不抽,彻底戒了。
吉顺说,老良子一辈子不抽烟,不是也一觉睡过去了。抽一口得一口。说完把烟塞进了嘴里。
德昌打着打火机,把一簇火苗凑到吉顺面前。
吉顺抽了一口,咳咳地咳嗽起来,说,这大老旱,劲儿太冲了!
德昌把吉顺嘴里的喇叭烟抽了出来,说,你是老也不抽,抽不惯了。
两个人又陷入了沉默。一个吧嗒吧嗒抽着烟,一个拿着拐棍在地上有一下没一下划拉着。
吉顺停了下来,从挎包里掏出一张宣传单,又埋下头去翻老花镜。
德昌不用看就知道,吉顺手里拿的是旅行社发的宣传单。老伴儿走后,吉顺迷上了旅游。前年还出钱让他孙子带他去了一趟北京,什么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通通游览了一遍。回来没事儿就给他们讲天安门故宫怎么怎么庄严,长城十三陵怎么怎么雄伟。讲得眉飞色舞的。县城等车的旁边有一家旅行社,常年在门口放一叠宣传单,吉顺经常拿回来旅行社发的宣传单,给他们看。看见上面的线路,这也想去,那也想去。还经常劝德昌和老良子跟他搭伴儿一起去。
吉顺照着宣传单依次念着。念完问,想去哪兒?咱俩一起去。
德昌头也不抬地说,我哪也不去。
吉顺说,趁着现在腿脚还能走动赶紧去,过几年走不动了,想去也去不成了。你就是啥事都往后腾,不这样淑芬回老家的心愿也能实现。
德昌垂下了脑袋。
老伴儿淑芬老家在河北白洋淀,十五六岁跟爹妈来到他们村再也没回过老家。几年前关里老家的表妹来过一次,说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他们老两口回去串门儿。德昌也向老伴儿打了包票,豁出去两年卖苞米的钱,一定带她回趟老家。日子在一天天忙碌中过去了。德昌总以为来得及,他和老伴儿体格还算硬朗,回老家只是早晚的事。谁知前年老伴儿忽然得了中风,半边身子不能动弹,话也不会说了。回老家的心愿彻底泡汤了。德昌后悔不已。
德昌看见村里有的人家在院墙上画墙画,便萌发了给老伴儿画一幅老家风景的墙画。他没去请人来画。一是请人画要上千块钱,他着实心疼,二是他想亲自给老伴儿画一幅。
以前,老伴儿没少给德昌讲老家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什么的,德昌根据老伴儿讲的,在心里设计了草图。有一眼望不到边儿的芦苇荡,水面上挤挤嚓嚓挤满了大伞似的荷叶,荷叶上面托着盛开的或打着花骨朵儿的荷花,红的,白的,粉的,水里还要有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再画一个采莲蓬的姑娘,红袄绿裤坐在船头,麻花粗细的大辫子,一直耷拉到腰上。老伴年轻时就是这个样子。
待德昌把想象变成墙上的画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拿惯了锄杠的手拿起画笔,真是力不从心。那些天他懊恼得直想捶自己的脑袋。秦老师知道后,拍着胸脯打包票,墙画就交给他了。秦老师退休前在镇中心小学当美术老师,经常在墙上画宣传画写大字。德昌不是不相信秦老师,而是另有原因。当年,老伴儿从关里老家搬到他们村子,村里年轻小伙子们的眼睛就不够使唤了。年轻时的老伴儿高挑的个子,黑漆漆的柳叶弯眉,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条黝黑的大辫子搭在腰上,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在生产队出工铲地,一条垄还没铲到一半,剩下的就被几个小伙子你一锄我一锄包圆儿了。几个小伙子肩上挑着装满清水的水筲,压得扁担嘎吱嘎吱直响,你追我赶地走在通往老伴儿家的土路上。老伴儿家灶前的水缸啥时候都是满得照见人影儿。那时候和德昌竞争的人真是不在少数,而且个顶个实力雄厚。有在公社电影院放映电影的放映员,有在供销社当营业员的“公家人”,还有在村小学教美术的老师,秦老师。最后当然是德昌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赢家。结婚时老伴儿就喜欢立柜,德昌承诺一定给老伴儿打一个。大儿子扶着墙都能走了,德昌还没兑现承诺。那年夏天,半拉儿木匠的德昌终于兑现承诺,伐了一棵老槐树用木头打了一个立柜。可是柜门上光秃秃的,总感觉缺了点啥。秦老师从门口经过,看见后说用电烙铁烙上花鸟鱼虫,就漂亮了。老伴儿听后很高兴,说那敢情好,可是没人会呵。秦老师说,明天我过来给你烙。第二天秦老师就带着电烙铁过来了,一边往立柜门上烙鸳鸯戏水,一边和老伴儿说笑。说心里话,秦老师的手艺没得说,可是看见他和老伴儿有说有笑的,德昌的心里就不舒坦。他坐在一旁阴着一张脸,吧嗒吧嗒闷头抽着半截旱烟。中午,老伴儿做了几个菜,留秦老师吃饭。德昌也不言语,扒拉了半碗饭,酒也没喝,就撂了碗筷。弄得秦老师和老伴儿很是尴尬。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村里就有不少人胳肢窝下夹着红纸去秦老师家请他写对子。老伴儿故意逗德昌,你也买张红纸去让秦老师写呗。德昌故做洒脱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德昌也买了两张红纸,跟孙子要了瓶墨汁,又从书上找了几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好词,鼓捣了半天,最后团巴团巴把纸都扔进了灶坑里。然后解嘲地说,自个儿写的怎么也赶不上集上卖的,咱去买好的!德昌买什么都要跟人家讲价儿,只有买对子从来不,也舍得花钱。人家门上贴一块钱两块钱的,他家贴的都是十块八块的,红红火火的两大条,足有一人来高。
另外一个原因是德昌想独立完成这幅墙画。六月六是他和老伴儿结婚五十年纪念日,电视里说五十年叫什么金婚,他要把这幅墙画作为金婚礼物献给老伴儿。可是自己的手就是不争气,鼓弄了半天,怎么看怎么不像。万般无奈,只好请秦老师帮他在东墙上重新打好了底儿,他蘸着丙烯,站在跳板上一笔一笔地去描。秦老师想帮忙,他说什么也不让。那两天天出奇地热,他站在太阳地里,脑袋四周像日本武士似的缠了一圈毛巾,一边描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老伴儿看见这幅墙画时的样子。他要像当年结婚时一样,在老伴儿的头上蒙上一块红盖头,然后把轮椅慢慢推到东墙边,最后把红盖头从老伴儿的头上一点一点揭开,老伴儿一定会瞪大眼睛,眼里闪着光,一只手比划着,嘴里发出“啊”“啊”的惊喜声……渐渐地,眼前那些景物变得模糊起来,像起了一层雾气。他的身子也变得像一摊泥,抑制不住地向下摊去……他隐约听见大黄狗挣着铁链的狂吠声,随后是有人不住摇晃自己的胳膊和急切的呼唤声……他中暑了。没等他把杰作展示给老伴儿,老伴儿因二次中风被再次送往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内待了三天,老伴儿离他而去。他把灵堂设在了东墙边,他要让老伴儿长眠在他亲手描绘的关里老家的风景中,就像回到了老家一样。
吉顺意识到触到了德昌的痛处,转移话题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德昌忽然想起,昨晚好像隐隐听见几声闷雷。
德昌伸展开四肢,说,惊蛰地气通啦!
吉顺说,动物都出洞了。
德昌说,明个儿把家伙式儿都找出来,得开始拾掇拾掇了。
德昌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种地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从身体直达内心的享受。闪亮的犁铧深深插进沉睡了一冬的泥土里,黑色的土壤以飞快的速度向两旁翻滚开来,袅袅的地气水波一样缭绕在地皮儿上,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令他沉醉的气息。他像哺育孩子一样哺育着他的庄稼,看它们破土、长高、拔节、抽穗、结实,心里满是欣慰和富足。
德昌依恋自家的那块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老伴儿去世后,他自然要把老伴儿埋在盘龙岭祖坟内。他家的祖坟经看风水的宗先生看过,宗先生捻着山羊胡,嘴里念念有词:两山夹一岗,辈辈出皇上。后代子孙大富贵,科甲连登及第来。德昌忙向宗先生问周详。宗先生便向德昌老汉细细道来。左右一边一道山梁,像椅子两边的扶手,后面橫一道山梁,状如龙椅靠背。这样的风水宝地,日后定会荫及后代子孙,大富大贵。德昌嘿嘿一笑了事。他刨了一辈子庄稼根儿,眼瞅着土埋多半截子了,也没大富大贵。儿子大顺也人到中年,养活了一个小三轮农用车,春天给人家翻地,上秋给人家拉庄稼,农闲出去抡板锹,汗珠子摔八瓣儿挣点辛苦钱,哪来的富贵当官命?倒是孙子志强那小子还算争气,大学毕业后刚考上了县里环保局的公务员,难不成日后会有发展,当个一官半职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德昌才不去管它呢。
老伴儿下葬后,德昌在祖坟四周栽了一圈紫穗槐。每到五月,紫色的槐花一串串垂挂下来,远看像笼罩着一片紫色的云。又在四周栽上一圈冬青,修剪成篱笆当做围墙,居家过日子没个围墙算怎么回事。通往山下的土台阶被山水冲得有些平了,德昌又挑着土篮,从山路两旁捡来不大不小的石子,码放整齐了,又铲些土铺在上面,用脚踩实。台阶修完,德昌背着手上下走了一遭,数了数,整整108级。宗先生得知后说,佛家有一说,说人生有108种烦恼,所以一般寺庙的台阶都会修成108级。108级台阶代表着108个法门。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解脱一种烦恼。德昌闻听又是一笑。他只是按照步子的距离大约莫修的,没想到应了108这个数字。那段时间,德昌想老婆子了,就会沿着台阶来到老婆子的坟前,身子靠在那丘隆起的土堆上,跟老婆子拉拉家常。
好景不长,盘龙岭被县里一个企业家买去了,准备把山劈了,把山上的石头拉走填海。村里要求在一个月内把在盘龙岭上的坟墓迁出,否则按无主坟处理。人们议论纷纷,来这开山的是县里的一个企业家,政协委员,听说根基实力都强着。埋在盘龙岭的坟茔都被迁走了。条件好的,儿女把骨灰盒寄存在殡仪馆。条件差的,干脆抱着骨灰盒把骨灰一把扬在了海里。德昌思前想后,无奈只好把老婆子安葬在他家耕种的责任田里。离家近了,德昌没事儿就扛把铁锹过来,把老婆子的坟填得又圆又周正。德昌原想在坟的四角栽四棵小松树,转念一想不行,树根在下面串根,影响庄稼生长,长高了还辖庄稼。最后德昌在四周种了一圈向日葵,金灿灿的圆盘像一张张笑脸,老婆子一定喜欢。从那以后,德昌一边春种秋收,一边陪老婆子说话。
吉顺叹口气说,这两年,我经常做梦梦见德泰,浑身水淋淋的,冷得直打哆嗦……
德泰的骨灰就是被海撒的,他大儿子愁眉苦脸地说他每月就那几个退休金,老婆有病常年吃药,买墓地他实在承受不起,只能将他爹的骨灰海撒。德昌在心里庆幸把老婆子埋在了地里。老话说,入土为安。那里以后就是他和老婆子的最后归宿了。
吉顺忧心忡忡地说,好端端的盘龙岭像被狗啃了一样,用不了多久就会夷为平地了。
德昌重新从兜里摸出烟口袋,眼睛望着盘龙岭方向,卷着喇叭烟。
凿岩机成天轰隆隆地响着,大车小辆成宿隔夜地往外拉着石头,宗先生说,石是龙的骨,龙脉被挖断了,不吉利呢。
吉顺说,本想过两年把老婆子的骨灰从殡仪馆拿出来,在盘龙岭上找块地方,以后跟你们也是个伴儿。这回泡汤了。
德昌嗒吧嗒抽着烟,没吭声。
吉顺说,殡仪馆存骨灰那地方,一个小格子挨着一个,挤挤嚓嚓的,一个也不认识。
德昌沉吟了一下,说,清明你请宗先生过来瞅瞅,把弟妹的骨灰埋在咱家地里吧。
吉顺脸上一喜,瞪大眼睛问,你说的是真的?
德昌乜着眼睛望着吉顺,说,这种事还有打马虎眼的。
吉顺连连冲德昌拱着手,说,这可太好了!她俩活着的时候就对事,往后接着在一起唠家常吧。清明头几天我就去请宗先生!
接着,吉顺兴致勃勃地设想着两个女人在那边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包了菜饺子也要给对方端一碗过去。甚至还畅想着以后他们两个过去了,也可以你来我往,说说话唠唠嗑,再喝上两盅……
吉顺浑浊的两眼放着光,脸上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他将身子往后萎了萎,让出一块石墩子,从挎包里掏出一只烧鸡放在上面。
大黄狗敏锐地嗅了嗅鼻子,趴在地上小孩似的哼唧了两声。
吉顺伸手在大黄狗脑袋上摩挲了一下,说,你着啥急,一会儿有你吃的。
大黄狗冲吉顺摇着尾巴。
吉顺又掏出两瓶二两装的“二锅头”,递给德昌一瓶,说,不多不少,一人一瓶!
德昌问,今个儿你咋想起来这口儿了?
吉顺说,今个儿我就想喝酒,咱来个一醉方休!
德昌也没谦让,转过身子接过了酒瓶。
两个人盘着腿,面对面坐着。
吉顺举起酒瓶说,来,喝一口。老良子这家伙不地道,撇下咱俩享福去了。
德昌举起酒瓶碰了吉顺手里的酒瓶一下,两人仰头抿了一口。
吉顺掰了一只鸡腿递给德昌,说,你尝尝,老赵家正宗的。一大早我就对儿子说,去老赵家给我买只烧鸡,挑大个儿的买。我那现世报儿子问我买烧鸡干啥。我瞪着眼睛给他来了一句,吃!妈了个蛋的,买烧鸡不吃还能扔了?
德昌接过去,歪着脖子用仅剩的几颗牙用力往下撕扯着鸡腿上的肉,样子有点可笑。
吉顺见状哈哈大笑,龇着一口整齐的牙说,明个儿没事儿把那几个不顶用的家伙薅了去,镶个满口的吧。你看我这满口的,现在我是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钢筋铁丝我都能咬成两截。
德昌用手撕下一块鸡肉,说,你就吹吧,反正吹牛也不上税。
吉顺嘿嘿一笑,低头看见不错眼珠望着他的大黄狗,说,老伙计,咋把你忘了?说着把鸡脑袋揪了下来,扔给了大黄狗。
大黄狗用两只前爪抱住,歪着脑袋啃了起来。
吉顺抿了一口酒说,你说老良子那套装老衣裳什么玩意,我摸了摸,薄得跟蒜皮子似的。听说就那还花了两千多块钱。哪有自个做的厚实。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提前做装老衣裳的习俗。以前实行土葬时,还有提前打好寿材的。老人没事就去摸摸,端详端详,还有的甚至爬进去仰面朝天躺下,看看舒不舒服。老良子对做装老衣裳这件事却十分忌讳,有一次他们唠起装老衣裳的事,老良子连连摆手说,别说了,人还没死就把那东西做好摆在那儿,多膈应人。德昌觉得其实没啥。老婆子没中风之前,就把他的装老衣裳和她自己的做好了,每年六月六都要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晒霉。两个人没事儿还穿上试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嘿嘿笑上一阵子。
吉顺把酒瓶放在石墩子上,说,我的那套老婆子早就给我做好了。临走那天晚上,她告诉我说,咱俩的装老衣裳我都做好了,放在偏厦子里的板棚上了。最里面蓝塑料袋装的那包是你的,靠外面黑塑料袋装的那包是我的……被褥都是线缇的,不能用缎子面儿的,缎(断)子绝孙,对晚辈不吉利。棉袄面儿也是线缇的,大红色,上面是圆形的福寿图。鞋呢,帮儿上和鞋面儿上我都绣了莲花,脚踩莲花上西天嘛。你的那套还差一双袜子,等将来你有那一天,让闺女给你买双白袜子就行。老辈人说有令儿,装老衣裳都置办齐了不好,忌讳。我那套不用你管了,都齐全了。到时候你跟闺女给我穿上就行了......
吉顺老泪纵横。
德昌也不劝阻。
吉顺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帮上抿了一把,说,你记没记住前年俺家请了一回戏班子来唱戏?老婆子自打跟我结婚,就爱看唱戏。一到歇伏的时候,哪村唱大戏她撒腿就往哪村跑。我妈拄着棒子骂我管不住媳妇,说怕跟戏子跑了。我心里有数儿,她不是那样的人,她就是爱看戏。知道她得了那个该死的病后,我就寻思她过生日时给她请台大戏。我跟她合计,她说啥也不乐意。说有那好几百块钱干啥不好。我知道她是舍不得的。她不乐意我也没敢深说。谁知第二天一早她竟同意了。她让我给亲戚朋友挨个打电话,让他们过来看大戏,一个也不能落。完了又让我上集采买办事情的嚼货。让我鸡鸭魚肉多买点,办回事情不能抠搜的。那天,儿子媳妇闺女女婿孙子外孙子都来了,俺家那些亲戚们也都到齐了,腿脚不利索的也派车接来了。老婆子明着笑脸相迎,热情招待大家伙儿吃饭看戏,背地里却咬着牙,疼得一个劲儿冒冷汗。我寻思她不知道自个儿的病,其实她早就知道自个儿得的是啥病……她是想借着看大戏,最后跟亲戚们聚一回,最后看大家伙儿一眼…….
浑浊的泪又从吉顺枯井似的眼里淌出来。
这番话德昌听吉顺说过多少回了。德昌也不打断他,任着他讲,也任着他流眼泪。
午后的阳光像一只手在抚摸,令人昏昏欲睡。
德昌眯缝着眼睛,望着身旁的吉顺。吉顺两只手抄在袖口里,脑袋一点头一点头地打着盹儿。脚旁横着那根拐棍儿。
中午,他们俩把各自手里的那瓶二锅头都喝了个精光,烧鸡也仅剩了个骨架,扔给大黄狗在一旁咂吧滋味。
一阵鞭炮声传来。
吉顺身子一激灵,睁开眼睛问,要送行了?
德昌在脸上搓了一把,站起身来。
大黄狗抖落着身上的毛,也变得肃穆起来。
吉顺坐着没动地方,有些吞吞吐吐地问,咱还……跟着去?
德昌扭头望着吉顺,不是说好了吗,谁先走了活着的都要送他最后一程。你不去我自个去!
吉顺小声说,谁说不去了。说完从地上捡起拐棍儿,又忽然想到了什么,从挎包里摸出两根手指头宽的红布条,一根塞进自己棉袄兜里,另一根塞进了德昌的棉袄兜里。
这是村里的一种习俗。到谁家参加白事情时,兜里最好揣一根红布条,可以辟邪,防止鬼神上身。德昌虽说从不信这个,但也没把布条从棉袄兜里掏出去。
一行白色的队伍出现在不远处的村路上。
白色的灵幡在风中飘摇着。四个人组成的响器班子鼓着腮帮卖力地吹着《大出殡》。后面是四个人各自抬着供桌的一角,再后面是披麻戴孝的孝子。孝子每走三步,就要跪下磕个头。再后面是长长的送行队伍。
一个炮仗在离石墩子不远的地方炸响。大黄狗吠叫了一声,夹着尾巴钻到了德昌身后。
德昌说,走吧。
吉顺应了一声。两个人跟在送行队伍后面,蹒跚着向村西走去。
五道庙其实只是一个砖头砌成的庙的雏形,高不过一个半大孩子的脑袋。但是村里有人故去都要到这里送行,村里人固执地坚信,这里是西南大路,是通往西天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
白色的送行队伍跪成了一片。
宗先生念了一篇冗长的祭文之后,前来送行的亲友们开始逐个上前祭拜。
最后,宗先生喊:还有祭拜的吗?
德昌喊了一嗓子:有!
德昌走到前面,接过了宗先生手里的酒盅。
宗先生在酒盅里斟满酒,喊:一杯酒敬天。
德昌把酒盅里的酒洒向了天空。
宗先生又喊:二杯酒敬地。
德昌把酒洒向大地。
宗先生再喊:三杯酒敬亡灵。
德昌将酒盅举过头顶,高喊:大兄弟呵,西南大路走呵!
熊熊的火光中,那些纸扎的物件瞬间被烈焰吞噬,发出哔哔啵啵的聲音。
在一群孝子孝孙“爹,躲火呀”的喊声中,一个高迈的声音响彻在空旷的田野上。
再看旗角之下冲出一匹战马,
马上端坐一人,
只见来人——
高挑双肩抱拢,白脸膛貌赛潘安。
狮子盔张口吞天,朱雀铠虎体遮严。
素罗袍苍龙戏水,八宝带富贵长绵。
胸前挂护心宝镜,肋下悬玉把龙泉。
壶中插狼牙利箭,犀牛弓半边月弯。
凤凰裙双遮马面,■ 尾钩挂连环。
掌中枪神鬼怕见,胯下马走海登山。
好似哪吒三太子,翻身跳下九重天。
德昌和吉顺重新坐在石墩子上时,阳光已没有了正午的亮度,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
吉顺裹紧了身上的棉袄。
德昌忽然说,咱两“挤香油儿”吧,暖和。
吉顺凄怆地说,七八个走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咱俩了。
德昌想了想,说,俩人也能挤!
吉顺问,俩人咋挤?
德昌扶着吉顺,向墙旮旯走去。
吉顺倚着墙角,德昌面向吉顺,喊了一嗓子:预备,开始!
棉袄与墙面摩擦,发出砂纸一般粗粝的声音。
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从他们面前掠过。
两个苍老的声音在风中回响着:
挤呀挤呀挤香油儿,
挤出香油儿蘸窝头……
责任编辑 楚风
《故乡组画———做木工》罗中立布面油画200×180cm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