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
2020-10-23
如今,不仅是网购车票,非现金支付、扫码点餐、线上挂号、网约车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离了智能手机,几乎是寸步难行。这种无奈在老人扎堆的医院更是常见:“来了才知道,看病还得预约,一大早赶公交车过来,连号都挂不上。”
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新技术层出不穷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不会用智能手机难处多
“下回再买票的时候,你教教我。”小周表示,已经退休的母亲想学着从手机上买票,但自己一分钟就能搞定的操作却要教上好几遍。对母亲来说,每一步都充满障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离了智能手机,几乎是寸步难行。
这种无奈在老人扎堆的医院更是常见:“来了才知道,看病还得预约,一大早赶公交车过来,连号都挂不上。”在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大厅,魏先生一脸茫然地说。
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青岛。在山东济南,李大娘到市口腔医院就诊,但因为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导致没法挂号;今年起,天津多家医院的主任号、副主任号必须预约……
在这些医院大厅里,大多都会在醒目位置张贴手机预约就医的方式,但导诊台的工作人员周围还是站满了充满疑惑的老人,他们不停地重复着相似的问题。
“对老年人而言,学习能力下降导致其使用智能手机的可能性相对要低,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有一定困难。而老年人恰恰是医院的常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医院想要减少病患的等候时间,但许多老年人却显得无所适从。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有老人成互联网“难民”
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成为了互联网“难民”,不仅面临着诸多不便,而且“数字鸿沟”还把部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与中青年群体隔绝开。
家住北京市的一个老人表示,他平时做饭、往返学校接送孙子,但孙子一放学就拿出手机玩。儿子也不例外,回家很少和他聊天。
“忙碌了一天,本想和孩子们说说话,但他们回来总是对着手机。”他自己也想学,可已有些力不从心了,只学会些简单操作,碰到手机支付、共享单车这类流程稍微复杂一点儿的,就只能干瞪眼。
陸杰华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交往模式发生改变,面对面交往频率减少,这会对老年人精神上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即便顺利搭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快车,空余时间多、辨识能力弱、网络安全知识不足的老年人也容易成为互联网诈骗对象,尤其对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老人而言,遭受互联网诈骗的后果更为严重。
多向发力跨越鸿沟
不过,也有很多老年人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如鱼得水。
卢老汉的小孙子6岁起跟着父母到城里上学,祖孙之间没法经常见面,儿子就教父母用微信。现在,一到孙子放学,老两口就拿起手机,等着和孩子视频通话。
截至2018年9月,微信55至70岁用户已达到6100万。“想孩子了,就发一个微信,等他有空了就会回我,打电话怕打扰他工作。”年迈的父母正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拥抱新的社交方式。
不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顶良表示,除了公共服务给予老年人照顾之外,家庭中的代际支持和“文化反哺”也极为重要。
近日,浙江杭州一个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制作了一份图文并茂的微信使用说明书。家里没人的时候,外婆也能自己操作。
此外,老年人常用的手机软件易用性也在不断提升。如支付宝推出“关怀版”小程序,集合扫码、付款、缴水电费、挂号问诊等老年用户最常用的功能,字体醒目,使用方便。
早在2016年,北京顺义老年大学石园西区分校应学员要求开通手机班,从安装手机应用到扫码点餐,从网购车票到防网络诈骗,一应俱全,老人们学得十分着迷。
陆杰华表示,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除了在技术开发中更加注重其需求和习惯外,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方面,对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步履蹒跚的老人有“慢”的权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不仅事关眼下,也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