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维习惯培养的生物课堂教学研究
2020-10-23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庆岭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庆岭
近几年,笔者带领的教研团队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系统性、严谨性、创造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校本研修。从查阅文献,丰富理论基础出发,调查访问在校生的学习现状和毕业生对思维技能的需求,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知识可视化工具为媒介,挖掘生物教学中的可利用因素,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的提出
一、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智力三元理论指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Robert J.Sternberg),即人们运用知识、经验,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与智力相关的思维能力,可被划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三个维度,其中分析、评判、类比和验证能力为基础,发现、发生、联想和假说能力为进阶,实践、应用、迁移能力则最能体现出思维培养的价值。
思维技能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素养的达成,是育人价值的根本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改变重分析、轻创造、少实用的教学习惯,关注学生各层面思维均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帮助他们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思维习惯的现状调查
团队设计了两份网络调查问卷,分别发给高中在校生和毕业生,目的是了解学校教学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进而分析他们有哪些思维发展方面的不足或需求,为教师教学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一周后分别收回255份和269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我们发现,关于高中学习过程中对问卷中的“学到的知识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一问题,在校生认可过程的重要性,而同样重视知识的价值;而毕业生则更注重过程,更认同思维的重要性,这种体验与已毕业学生的社会经历增加是不无关系的。
表1:高中在校生对于高中学习中知识与过程的认识
表2:高中毕业生对于高中学习中知识与过程的认识
爱因斯坦曾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掉,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才能使其真正获得受用一生的能力。
思维习惯的培养策略与方法
一、应用合理的思维工具
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对知识进行一维水平的识记为主,知识是以线性方式储存在大脑中,而借助一定的思维工具和组织工具,可使个体知识以图解、曲线、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实现知识可视化,而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交叉链接等操作,可以在二维甚至多维水平上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有的教师可能没意识到,生物学科常用的遗传系谱图,本身就是使信息直观化的常用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知识可视化的组织工具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知识图表等。不同人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使用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思维方法激发自己的思考,例如“5W1H思维模式”倡导的思维框架、SWOT分析法、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博诺的柯尔特思维课程、“水平思考”“平行思考”“六顶思考帽”等思考工具等。
例如,在设计《种群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以这样的思维导图并结合思考帽等思维工具整理了自己的思路。
《种群的特征》一课的设计思路
二、开发有思维价值的教学资源
发挥团队在校本研修中的合力,发掘生物学科课内外资源中的思维训练因素、隐含的道理、知识关系导图等,转化成供学生分析的思维技能训练题,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或调整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通过对知识的连续性、广延性、系统性等逻辑关系分析,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习惯。
【案例1】
学习《细胞核》一节时,教材呈现的知识顺序是:细胞核的相关实验、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在教学内容上调整为:先介绍细胞核的结构,然后通过细胞核的相关实验,总结细胞核的功能。
案例分析:
“结构决定功能”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学生通过对细胞核基本结构的认识,设计和分析实验,推导出细胞核的基本功能,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结构出发,可以对实验中出现的结果和误差进行分析和修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目的、假设、变量是什么的顺序设计实验”、按照“误差、操作为什么的思路引导分析”、按照“结果、结论有什么的关联总结实验”,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挖掘某一知识点,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学生按这样的习惯进行学习,可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现象)上升到理性思考(本质),最后升华到实践操作(应用),这也是学生应该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知习惯。
我们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诸多处理:对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组织学生建构模型,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对教材中的相关概念构建概念图,使零碎知识系统化;对教材中难以操作的科学实验进行改进,使科研知识生活化。通过以上操作,学生学会了在学习抽象难懂的问题时,可通过形象具体思维,将自己的经验进行重组,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模拟它或利用图像简化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最终应用不同的知识、方法正确地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了锻炼。
三、优化组合使用教学策略
斯滕伯格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提出三种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和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难度、知识系统的复杂关系、认知结构的逻辑联系等角度出发,分析教学资源,对应采取上述策略,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的处理教学环节,组合教学策略,以分析性思维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进而迁移知识至现实应用中,实现知识与智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案例2】
在《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节的学习中,教师讲述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定义,进而提出了以下问题:
1.基因突变为什么不一定影响性状?
2.请阐述交叉互换为什么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3.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交换行为,为什么说光镜下不能观察到基因重组?
案例分析:
关于两个定义的学习,教师采用的就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因为这两种变异方式涵盖的信息较多,例如基因结构改变才是基因突变、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才是基因重组等信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概念的内涵,提炼出“基因结构”“碱基序列”“有性生殖”“不同性状”“相对性状”“重新组合”等概念,向学生传达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
针对问题1的分析,教师采用的就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师生频繁互动,采用接龙式的回答,前面同学回答完,后面同学接着回答其他的可能答案。学生可以从基因结构、基因表达、蛋白质的加工、变异的位置、显隐性关系、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进而得出具有开放性的不同答案。以事实为基础,可以很好地评估和组织学生的知识,而不同情境下得出的多元化答案,也培养了学生发现、联想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敏捷性的思维品质。
回答问题2、3时,教师采用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对和错,而是要对其进行论证,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对该策略的准确阐释。学生必须对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空间构建,根据对基因重组本质的理解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分析,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扮演着向导者或协助者的角色,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问和质疑,学生积极思考、剖析事物之后,还需要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表达描述,与同学辨析争论,与教师思维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学生的实用性思维技巧,体验良好思维习惯的价值。
“启智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能否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加强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笔者的团队一直在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反复研讨,我们提出了“素养铸骨——知识生肉——问题得法——活动凝魂”的“启智课堂”基本思想。
“素养铸骨”是指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坚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线,各种课堂行为要依托“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尤其是面向“科学思维”各层面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知识生肉”是指教学活动不能离开知识传授这一基本功能,各种思维整理工具、思维技巧的培养不能离开知识体系构建这一主线。
“问题得法”是指要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映学生的思想,无论是课堂话题还是课后作业,乃至试题命制,都要有问题意识。
“活动凝魂”是指利用合理的教学活动组织课内外的教学工作,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交流思想观点,进而实现学生的心智成长。
关于学生思维习惯的研究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终生探寻的话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维品质的敏锐和灵活是学生成长的必备基础,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必将塑造出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