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醒狮文化摭拾

2020-10-23林友标章舜娇

武术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狮头舞狮狮子

林友标 章舜娇

1.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醒狮是广东、广西两地对狮子舞的特殊称谓。尽管晚清的时局动荡不安,但醒狮这一节庆和庙会的民俗文化却依然没有受到冲击。尤其在正月元宵,舞狮子用以点缀升平、颂扬郅治,两广曾以“瑞狮”为主题的元宵灯会,技盖神州之冠而声名远播。明甫《赛灯盛会三》:“若中国各会之灯,则以广帮为最。先是有金顶煌煌者二人,手执令旗,策马前行,如军营之武弁然。旋有逍遥伞、万名伞二顶,玻璃伞灯一顶,绢制八物伞一顶,三角灯旗一面,纸灯十余对,粗细音乐各一班。更有童子年甫八九龄,作军士装束,负弓腰箭,高坐骏马上作小将军打猎状。后随军士三十余名,均穿红马甲或执藤牌,或持木棍。继以宝盖一顶,上书‘广帮瑞狮’四字及‘鱼兆年丰’灯牌,随有一狮,头巨如圆桌,沿途跳舞,锣鼓声喧。其道旁店铺所扎灯彩,则以广成昌烟馆扎成之寿字灯一盏,大如户,限可点烛四十八支,盖亦足为广帮生色也。”[1]

1 舞狮称谓探源

两广的舞狮,之所以被称为醒狮或瑞狮,与粤语的音义有直接的关系。舞狮技术环节中,表现狮子入睡以及觉醒的过程细腻和别致,故被称为“睡狮”或“醒狮”,睡与瑞粤语发音相同,“睡狮”也叫为“瑞狮”,黄芝冈《谈两广的舞狮》:“两广人所舞的狮子,睡狮是常见的,但睡狮的名称是大不入人耳的,于是将牠叫为瑞狮。”[2]台湾学者吴腾达1984年在台北大立出版社出版的《台湾民间舞狮之研究》一书中考证,“醒狮”之名与1928年发生在广州的“沙基惨案”有直接的关系,“醒狮在广东地区原称为瑞狮,在民国十七(1928) 年,山东济南发生五卅惨案,中国掀起一股反英、反日的浪潮,六月二十三日,英派驻广州的印度人,杀死在广州游行的学生,引起全广东人的抗议,所以有人提出一个口号:‘无睡狮、瑞狮觉醒’。后因‘瑞’与‘睡’在广东话的发音相同,之后就将瑞狮改名为‘醒狮’了,代表广东人己觉醒,希望中国人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欺侮。”[3]

醒狮以独角著称,也有人认为独角狮子是模仿犀牛而成,故曰“跳犀”, 黄芝冈《谈两广的舞狮》:“两广人舞狮的狮头,顶上会生出一支独角,围在角四周也有四支更短的角,类似辟邪或叫做犼的动物,其实是中产的犀牛,狮子到了两广,已大非原来面目了……《广西容县志》:由元日迄下弘止,各乡竟为狮鹿、采茶、鱼龙等戏。舞狮曰跳犀,舞马曰跳马鹿,总称之跳故事,便可知两广人舞狮实际是舞犀牛。”[4]

2 醒狮表演形式

2.1 狮的器具制作

狮子造型制作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表演的,颇为精良。一种是用来“烧”的,简单粗糙。制作材料包括竹签、铁丝、油纸、绸缎、颜料、细麻等,狮头大小不一,大的甚至有四五尺阔。周天骥《桂省年节中的舞狮会》:“狮头是竹片铁丝扎成内壳,用油纸裱过,外面又裱以各种颜色的绸缎。狮尾也是用各色绸缎扎成一大幅,缝在狮头的边沿,非常精致,更用细麻缝入,作毛状。还有一种是烧狮用的,狮制作较简,以泥和草纸等敷成畚箕式的,头上稍像狮形,尾端连以价贱的花布便成了。”[5]大华烈士《广东人过新年》:“狮头是由竹签扎成,以纸糊其外,涂上各种彩色,双目双耳和口舌均能活动。狮头大者径阔至四五尺,狮身多以五色绸为之,另有长毛狮尾。”[6]

有另一种表演形式是街头卖艺,不分时令,用以养生糊口,所用的器具就简单得多:狮被是染色的麻皮袋,两张长凳一张长板作跳台,锡金《舞狮》:“俩个汉子躲进染青的麻皮里摇起屁股,拖鼻涕的小坏蛋们放声大笑,跟着锣声跑它一趟快步,兜完一圈把四围的场子放开;鼓声里青狮子在打滚了,狮子抖着颌下的红须十分的够味,张开了大嘴像是一口气喘不过来;鼻孔里看出里面两个人的眼睛,又引起小坏蛋们的一阵嘲笑;但那青狮子却越舞越不得劲,后腿伸了一伸在地上卧倒。来来,来,来看青狮子跳台!地中央放下了两张长凳,长凳上面再盖一块木板。”[7]

2.2 人员构成

传统醒狮的表演组织,由于早期多附属在地方自卫的民防组织、帮会与武馆之中,《广州之舞狮》:“百业有帮,帮皆于春节组狮会,广州一市,计狮会约三百余。”[8]舞狮的人员组成,还有一些是工人和小贩,周天骥《桂省年节中的舞狮会》:“广西地方每值废历元旦元宵,市镇必有舞狮会之举,做此项游戏者,多是年壮的工人和小贩。”[9]醒狮不局限于男性,民国初年的女性舞狮也大受欢迎,一时传为佳话,《广州之舞狮》:“李福林幼为粤市之豪客长,晚年任广州镇关使,驻军广府,颇事狮艺,有如夫人五,民国七、八、九年,其如夫人组狮会,着红绿彩衣舞狮,且于广场作上楼台之戏,满城空巷,一时称为盛事云。”[10]

2.3 表演流程

醒狮的表演形式多与武术结合,大部分的传统狮舞表演团队,除了狮子及锣鼓等必备道具外,还备有各种十八般兵器。张心泰《粤游小志》:“潮、嘉新年,有舞狮戏,以五色布为狮身、狮头,彩画如演剧式。一人擎狮头,一人擎狮尾,一人戴大头红面具,裼裘短衣,右手执竹梢,左手蒲葵扇,为沙和尚,别一短小精悍者为小鬼,蒙鬼面。随行十余少年,手戈、盾、叉、棒之属,红巾结束,鸣锣杂沓。于正月朔日,至各村庄人家家庙参谒,谓之狮参。是日参拜而已,不使拳棍。至初二日以后来者,则沙和尚与狮交战,战毕,出竹架令小鬼跳之,为小鬼跳架。再弄拳棍,则诸少年齐至广场,各逞武艺,始交拳技,继以戈盾、叉棒,最后则攒刀设大桌,尖刀矗其前,骄捷少年,超踊踰桌,刀尖摩腹,危若剖分,观者心怖气詟。”[11]舞狮习武,有史可查,《申报》《舞狮肇祸》:“凡舞狮子平日必须习武艺,遇有良辰美景则前往贺之,盖以是为瑞兽故也。然演武而继以舞狮者何也?若辈意谓,舞与武音相同,狮与师音亦相近,自以为武可以为人师也。”[12]狮子游街拜会,阵势磅礴:最前面的是旗帜,继而是功夫队,第三就是狮子,第四是锣鼓队,第五是茶水、点心担,最后是狮王。《广州之舞狮》:“狮会之出也,前导以旗帜,标明帮会名称,继而为开道,有用流星捶,有以枣木棍棒者。狮之首为厚纸版制,而塗以彩色油漆,狮身与尾,均为红颜色绸缝成,舞狮者以舞首最为吃力,狮旁随侍之五六壮汉,皆舞狮之预备役也。狮后殿以简单之锣鼓,以调音节,调和舞者之疲乏。最后则茶水担、点心担。有所谓狮王者,即教师房中之教师,或为本帮的首领,随于狮后,遇有困惑,须由其解决,若有交涉,亦由狮王负责。”[13]

2.4 等级和礼俗

传统的醒狮,以狮子的“须”来划分等级。“白须”代表名望高,“黑须”则代表勇和壮。《申报》《舞狮惹祸》:“所舞之狮若缀以白须,他处舞狮之人以其妄自尊大,必与之较武艺之高下。意谓须白则狮老,恶其自称历史也。”[14]廖苹庵《舞狮的艺术》:“狮有白须、有黑须、有长须、有短须。白而长,主老劲,如垂暮之英雄;黑而断,主粗鲁,像横暴的少年。”[15]等级的产生,则是通过比试决定高下。绍虞《广州之舞狮》:“狮须以黑者强,尤以黑而短者为最。凡黑而短狮到来,其它狮队必须停下锣鼓,屏息而让牠先过。黑而短者之次为黑长须,再次为花白短须,三为花白长须,四为白短须,最弱为长白须。途中狮子相遇,以此为等第恭送。”[16]狮与狮相遇,有约定俗称的礼仪:一是不能昂头直行,要略偃其身,站在路途一边,让对方先行。对方回礼的方式也是闪在一边,低首以示谦恭,不肯遂行。二是亲密接触的“舐足礼”,[17]甲狮俯其首,以口舐乙狮的前足。乙狮则配合地将足提起以就甲狮。甲狮既舐罢,乙狮也作同样的举动。

特殊场景的表演,如送葬,对舞狮的装扮、动作和鼓乐有特别的讲究。廖苹庵《舞狮的艺术》:“狮的头上,主挂白外,狮的行动,是垂头慢行,一步一步的踱去,不许连跳带跃;锣鼓呢,更别开生面,锣嫌它铿锵了,将它弄裂;鼓呢,嫌它响亮,用水把它弄湿,变成了破败之声。于是一路行来,狮的形状,变为无精打采;锣鼓呢,变为哽咽的声音。”[18]

3 表演内容

3.1 醒狮套路

醒狮有一定的程式,也叫套路。《谈两广的舞狮》:“两广人舞狮,引狮的一是猴子,一是大头和尚;有时猴子被称作小鬼,大头和尚被称作土地公公了。舞猫狮就用小鬼,土地公公被称作是罗汉。总之,唐代的舞狮的假面胡人,到猴子、和尚,小鬼、土地、罗汉。”[19]表演时表情逼真,动作细腻,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表1 醒狮套路技术

醒狮套路的舞法自成一体,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出山,也叫拜神;二是抢青,也分有抢青、食青和吐青;三是舔须;四是睡狮,也叫瑞狮;五是翻身,又叫醒狮;六是收山。故事梗概是:狮从山洞出来,要先征得神的允许,向神灵拜跪祈请。拜完神,从山洞出来觅食,见山巅上的猴子、和尚,手拿青菜、瓜果在戏弄牠,狮子想抢猴子的青菜,猴子急速地爬到树上;狮子又转而追和尚,和尚三步两脚匆忙躲进狭洞里。于是,狮子发怒了,这边一吼,那边一跳,张牙舞爪,长毛直竖。一番戏弄后,猴子和大头和尚将果菜抛给狮子,狮子得到食物以后,饱餐一顿,还将骨头吐出。食饱之后,就准备梳妆整容。牠张开口,用舌头舔着须,又舔了身上的长毛。狮子舔完须后,出了一身大汗,气喘喘地,张开嘴巴里的舌头,身子也渐渐地发困,一边深深地呼吸,一边打起盹来。狮子睡了,猴子从树上爬下,大头和尚从狭洞里出来,手上又拿着一扎果菜,戏弄这只熟睡的狮子。舞狮头的将狮头扭正,微微摆动,做出打哈欠的姿势;当果菜不断触及狮子的身体,狮子张开铜铃似的大眼睛,盯着戏耍的人。先摆弄两下尾巴,竖起长毛,怒吼一声,又跳将起来追赶。猴子又爬上树去,和尚也钻进狭洞里,狮子追来追去,觉得没有希望,还是作罢算了,于是,便一步一步地走回山洞。

3.2 “滚球”和“过桥”

绍虞《广州之舞狮》:“舞狮者必尽狮之百态,善舞者,几有使人疑其为兽,亦奇技也。”[20]醒狮以“採青”为目的,极为可观者,有採地青的“滚球”和“过桥”。廖苹庵《舞狮的艺术》:“舞狮艺术,莫妙于滚球。看牠蹲在台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时候,把一个绒球吐了出来,一会,又吞了进去。那一吞一吐,当然有一条小绳,紧紧牵住。但是,那小绳尽有丈把长的,只轻轻用手一牵,即便跃入嘴里,那些妙技,真是比较庄子所说‘丈人承蜩’,更觉微妙许多。其次,就是狮子过桥。那桥不论离水多少远,舞狮的人,能够把狮头猛然投入水里,当着离水间不容发之际,双手又把狮头接了回来;此法,虽然是由于舞狮尾的人,暗暗用力将狮被带转,所以能够把狮头掀起,但是,这些手段,真觉巧不可阶。”[21]

3.3 “上楼台”和“叠罗汉”

採高青的“上楼台”和“叠罗汉”,数是醒狮的高难技术。绍虞《广州之舞狮》:“舞狮其最难者二:以为狮子上楼台,于广场搭一高台,狮子由下而上,玩舞于其间。二为刁青,所舞刁青者,有狮会过,任何人以青菜、青草及一小红纸封,中实十元二十元不等,悬于三五层之高楼,狮过其下,比使侍狮之壮汉,垒为人梯,狮乃附之而上,狮歇许,以口将此高悬四五丈之青刁下,方能离去。”[22]“叠罗汉”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借助“藤牌”等器械搭好架子,将狮子托起;一种是架人梯,让狮子拾级而上。大华烈士《广东人过新年》:“彩青是最常见之技,系由人家预备蔬菜一把系以‘利是’一封,悬于门上或高处,舞狮者先演种种张牙舞爪表现出欲噬欲噬的态度,然后由二三人拿藤牌举起舞狮头者,或立于一人肩上,彩了青菜,即跳下来伏于地上慢慢嚼而吞之,斯时锣鼓声忽转,或急或慢,或大或细,紧随狮子的动作而传声。”[23]周天骥辑《桂省年节中的舞狮会》:“市镇上比较富裕的人家,往往放几块银元封以红纸,悬在屋檐下,距地约二丈高下,要舞狮的上去取下来,如取得即以为酬,此乃看舞狮最精彩的一幕,那时属于狮会的人一齐集合起来,拿一根长竹竿作中心,许多的人们围在竹竿四面作下层,其余若干人再踏上他们的肩膊上为第二层,又有若干人再踏上他们的肩膊上为第三层,怎样垒上去到所悬的封包取得为止,此外又有若干人于旁边垒成阶级状,俟一切预备好了,舞狮的(有两人,一狮头一狮尾)便一面舞,一面往上爬,情形十分危险,非技术纯熟的不敢如此,到了上面,就从狮口内伸出手把封包摘取,到手之后,舞狮子者下来,所叠之人亦散,舞狮子者向大众拜谢,便走去了。”[24]

4 醒狮的体育功能

1929年开始,醒狮被真正称作“体育”表演,与体育结缘,《良友画报》1929年第34期刊登了一幅纽约时报摄影部的摄影图片:《芝加哥华侨新年舞狮》,并配有文字说明:“舞狮为中国民间之游艺,也体育表演之一种。每逢新年或大庆典,各省人民多以此为荣。”[25]作为正式的体育赛事之一,1936年广西政府通令全省各村庄,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全省“舞狮比赛”:每村组织舞狮队一队,每队三十人,有人造狮子一头。《新民报》报道《广西当局提倡舞狮运动》:“(1)由政府明令规定农历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为全省舞狮运动日;(2)每条狮子,题有名称,即以村庄之名,如村庄为某名,狮子即为某名;(3)狮子之状貌,务求雄壮,并须力求逼真,如狮身要用毛皮制造,不要单用一疋布;(4)每狮须附设炮队、乐队、救护队;(5)一月一日至三日,狮子在本村本庄,或在邻近村庄活动。五日至七日,各狮集合县城赛舞。选出制作和武技超群之狮,为县代表狮,出席全省舞狮大会,某县选出的狮,即以该县县名命名;(6)十三至十五日全省舞狮运动大会,比赛成绩优异者,在南宁举行赐以“广西狮王”之荣誉名称;(7)比赛之时,须注重斗,而不注重舞,甲狮能将乙狮打到,即甲狮胜而乙狮败;(8)斗狮之时,应施放多量炮火,使火花等于机关枪之扫射,炮声有如密集之枪声。火树银花之情景,一似枪林弹雨的战场云。”[26]

醒狮还具备振奋民族精神和培养团队协作等社会功能。《新民报》报道《广西当局提倡舞狮运动》:“将农历元宵节,改称为舞狮节,籍以提倡武化,唤醒国魂,一雪东亚睡狮之诮。广西全省共有二万五千个村庄,共可出狮二万五千头。倘使集合合作做整个的聚舞,民族斗争的精神,自可发扬光大。”[27]廖苹菴《舞狮的艺术》:“舞狮不特可以练精神,强体魄,尤其是能激动社会的朝气,唤起民族的精神。可说是能‘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的天声。’”[28]培养团队协作,强调狮头与狮尾、狮子与锣鼓队整体配合,“舞狮第一讲精神团结,舞狮虽然头尾(狮头狮尾)只是两人,但是非平时合作有素,任是千百人站在一起,也不能找出一个对手。原来舞狮头与舞狮未的,精神上是要合一,动作上也要合一,技击的派别也要合一,如果有一点参差,那狮的前半身与后半身,或前足与后足,便矛盾起来,惹人家笑话了。首尾联络至于谨严的时候,于是进而与擂鼓、打锣的相联络。舞狮是要有威势的,有节奏的。威势节奏,不能徒恃狮之本身,尤当恃身外一切以为助力,于是锣、鼓、钹一齐合衬,那狮便活跃起来,威武起来。所以狮不能徒自为狮,当受命于锣鼓。舞狮的人,不能我自为政,需听命与鸣锣击鼓的人。鸣锣击鼓的人要牠如此,牠不能不如此。只因起行有起行的锣鼓,过桥有过桥的锣鼓,吃东西有吃东西的锣鼓,睡觉有睡觉的锣鼓,出峒有出峒的锣鼓,锣鼓变,动作与之俱变,双方如果不联络,便是各自捣乱。”[29]

5 余论

披览民国时期有关醒狮文化的报刊资料,可以发现,舞狮的称谓,无论是“舞狮”、“瑞狮”或“醒狮”,均与两广地区粤语的音韵有关,有武化、祥和、觉醒的意思,“醒狮”之名与1928年发生在广州的“沙基惨案”有直接的关系。醒狮的民间组织规模庞大,基础广泛;醒狮的制作已经趋于精致,高难技术纷呈,礼俗不断完善,廖苹菴等商议出“出殡”舞狮的基本范式;醒狮表演形式出入有度,程序井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国粹舞狮与西方体育比肩,被视为体育活动,1936年广西推广和倡导了全省的舞狮比赛,醒狮在振奋民族精神和培养团队协作等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将继续被充分地挖掘。暨,《舞狮的艺术》一文的作者廖苹菴,出生在有“舞狮之乡”之称的广东顺德,既是一位“革命诗人”,也是一位舞狮大师——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干事。冯自由《革命诗人廖苹菴》:“廖平子,号任眉,又号苹菴。广东顺德县人。自幼博览群籍,能文工诗,与同邑卢信,伍宪子齐名,人号为顺德文界三杰。卢信于民国后两任总长,且营商业致富。伍宪子为康有为高足,始终倡导君宪,历久弗变。独平子淡薄荣利,耻与不义者伍。……民元(1911),南北统一,冯自由任临时稽勋局局长,平子被延充稽勋局审议员。民二八月(1913年4月),赣宁革命军挫败,稽勋局为袁世凯撤销,平子自是不求仕进,专心社会事业,迭任花埭(羊城花地)孤儿院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干事等职。”[30]细品廖君其文,领略民国醒狮文化风情,仿佛置身于舞狮的境界之中,大受裨益。

猜你喜欢

狮头舞狮狮子
基于水蒸气蒸馏法的狮头柑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狮头柑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研究
狮子的喷嚏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非遗进校园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