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色下的反思

2020-10-22吕珊珊

锦绣·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悲剧反思

吕珊珊

摘 要:《银饰》以河南南阳为背景,描述了吕道景、郑少恒、碧兰三人爱欲交织的悲剧,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与人物性格及所处年代的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更是与不可极为。揭示《银饰》悲剧形成原因,对于思考当今社会中非理性行为与社会道德的冲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思;悲剧;现实意义

《银饰》是周大新“盆地”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二十世纪河南南阳官僚吕敬仁的家庭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这幕爱欲交织、悲恨淋漓的悲剧,引发对人性、情感、社会等方面深深的思考。

一、乌云笼罩下具有预示性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银饰》开篇:“故事的源头如今是一片废墟。”毫无疑问,废墟下掩埋的不只是尘封的岁月,还有那让人无法忘却的悲凉。周大新的小说,往往充斥着一种神秘的、无法逃脱的宿命,这种宿命使得小说在开篇就具有乌云笼罩的、预示性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碧兰屈服于原始的生命本能欲望,吕道景无法改变偏爱女性装扮和喜欢男人。在这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从人的本能上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并不全然为错,错就在于他们违背了当时人们共同认同的、合理的社会规范。小说向我们展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然而这些也导致小说中的人物最终都走向毁灭,充满悲剧的味道。

二、爱欲交织无法自拔的人物自身原因

(一)沉沦于易性癖和恋物癖的吕道景

吕道景作为明德府的少爷,自记事起就不喜欢女人,穿上女人衣服后,他认为自己比很多太太、小姐还漂亮,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让他越陷越深。一方面,吕道景的性取向变异,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提到吕道景是同性恋者,但从他对挑水工人铁团的感情就能看出端倪。另一方面,患恋物癖的他对银饰有着无限渴望。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提到吕道景是同性恋者,但从他对挑水工人铁团的感情可以看在撞破碧兰和郑少恒的奸情后,他不是暴跳如雷,也不是尽力阻止,而是从碧兰那里勒索银饰,以满足其变态的恋物嗜好,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碧兰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婆婆的银块上,每给吕道景一件银饰,碧兰离死亡就更近一点。

(二)沉迷于爱与欲交织下的郑少恒和碧兰

吕道景性格的怪异,使得作为他妻子的碧兰,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无可避免地遭受到创伤。当碧兰提出正常的生命需求时,每每要遭受吕道景的摧残,在身体上吕道景用簪子划破她的小腿;在人格上更是进行侮辱,原本正常的生命本能,碧兰被误导认为是低贱的、不知廉耻的,导致的碧兰的自我羞愧,使得碧兰起了自我毁灭和报复之心。而碧兰和郑少恒的关系是一个感情复杂变化的过程,有出于对吕道景的报复行为,也有与郑少恒在相处中产生的真正的爱情,正是由于产生了真诚的、不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爱情,又无法结束这种关系使得两人走向毁灭。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那些源于身体的激情的过度释放,必然会使不具有同样感受的同伴所接受。”不管是吕道景的怪异性格,还是碧兰和郑少恒的复杂情感,这种源于身体激情的过度释放都不可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所以,造成悲剧的原因存在于人物自身之中。

三、社会历史原因及现实意义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充斥着君权的至高无上,父权的专制霸道,夫权的强势自私。《银饰》故事发生于晚清,清政府基本沿袭了前代的各种制度,虽处封建制之末,但封建专制的余威依然不容小觑。

封建大家长的专制不仅表现在碧兰和吕道景的婚姻上,也表现在吕道景的成长历程中。吕道景自小就有易性化倾向,作为父亲的吕敬仁是知道的,但是他采取的态度不是从心理上对吕道景进行引导或者行为上进行约束,他知道儿子的病,但明德府的声誉被放在了至高的地位,他情愿不健康的吕道景继续不健康,成为明德府声誉下的牺牲品。

对于吕道景和碧兰的婚姻,吕敬仁明知儿子对于男女之情毫无兴趣,他仍然逼迫吕道景娶妻,用以掩盖吕道景的怪异性格,以维护明德府的声誉。得知碧兰和郑少恒的私情后,吕敬仁表现出的是冷静从容,尽力不使这事张扬。虽对碧兰有一丝同情,但在维护明德府的声誉面前,他还是用计毒杀了郑少恒,碧兰被老银匠杀害后,他对外宣称碧兰死于女人病。这样吕道景不用再娶,性格怪异得以掩饰,碧兰的私情家丑也被掩盖,他维护明德府声誉的目的得以实现。

碧兰、吕道景、郑少恒的行為虽都是出于本性,是正常的生命欲望。但在吃、穿、住、行都有严格限定的封建礼教限制下,吕道景的怪异性格不可能得到认可;作为封建社会缩影——明德府媳妇的碧兰,就算死了丈夫再改嫁也会被人指穿脊背,更别说和郑少恒的私情。在明德府的声誉面前,碧兰、吕道景挑战封建礼教的行为被封建大家长吕敬仁以他特有的专横与强势,毫不犹豫地绞杀。

(二)现实社会意义

《银饰》向我们展示的悲剧,是由人物自身原因和不合理的社会意识形态造成,表现出来的是“文明”和“人性”的冲突,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不合理的约束。事实上,这种不合理由来已久,将《银饰》置于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可以发现造成其悲剧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根源。现实社会中,类似《银饰》的故事时有发生,对于那些不合乎世人眼光的非理性行为,不能只基于当下人们认同的、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进行指责,而是要尊重人、尊重人性。吕道景临死写下:“老天,你造人究竟是为了什么?” 正是对于人的本能需求和社会伦理道德冲突而提出的诘问,为我们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志东.对朱熹“明天理,灭人欲”道德修养论的历史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第11期

[2]赵为学、易前良.走不出的盆地——周大新《第二十幕》的非历史叙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第8期

[3]葛伟.心灵的探寻——周大新小说中女性形象琐议论[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7.第18卷.第4期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悲剧反思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