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雨

2020-10-22刘荒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朱光潜雨声落叶

刘荒田

在一本书里读到已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佚事:学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扫庭院里的层层落叶。他拦住了,说:“我很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

雨声哪里听不到?写出《虞美人·听雨》的蒋捷的一生,“歌楼上”的少年,“客舟中”的中年,“僧庐下”的晚年,赋雨声以不同的人生况味。我们这等平常人未必那么敏感雅致,但听雨是没有问题的。铁皮屋顶下,雨如奔马;柏油路上,雨如爆米花;深谷亭榭,雨如竖琴;雨打芭蕉,干脆被衍为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名曲。

朱光潜先生作为房屋的主人,为了听雨,刻意把枯叶积存在地面,一定有道理。我为了试验,沿着为散步者开辟的山间小道独行。此处位于旧金山海湾东部,逶迤的秋林以色谱齐全著名。街上的落叶每一星期或两星期一次被带大扫帚和滚筒的卡车带走,这里不然,旧的落叶在泥土里变为腐殖质,新的按照风的意志安身。猩红如血的冬青叶,有最牛钉子户的定力,坠下的不多。枫树当红的时令已过去,通达的叶子纷纷离枝。落叶最厚的要数银杏树,前日风急,黄得无比纯正的叶子积了几寸。

大略言之,落叶稀薄之处,雨声较为清脆,短促,无余韵。碰巧,走到黄叶高成床垫的银杏树下,雨大起来。伫立看天空,落叶如梭,编织雨网。雨点砸在叶堆上,噗噗之声,沉着,浑厚,教我想起童年在禾堂,孩子们把篾片编织的簸箕翻过来,以手拍底部,那声音和这阵子的雨神似。我设身处地,想到耽于美的朱光潜先生,打开窗子,对雨凝神,厚积的落叶承接雨水,他该从雨声品出生命的各种滋味,从暴雨的痛快,中雨的均衡,小雨的隽永到毛毛雨的幽渺。

由此记起李商隐的不朽之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氏的“留得枯荷”和朱氏的“积叶听雨”,都启示一种便捷而珍贵的“生活美学”,那就是预先为“美”准备好播种、发芽、生长的“苗圃”。早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鼎盛状态,便为它的残败预留一方好水,为自己置一个聆听的位子。而在第一场秋霜之前,你可会小心地保护满地的梧桐叶,让它们为即将奏鸣的雨——这美妙的天籁作为最初的铺垫?

想到这里,抬头时正对墙壁上的日历牌,我每天从它撕下一张纸片,它难道不是生命之树的“落叶”?这一意象至少蕴涵两个意思:第一,生老病死,乃是包括人與树在内的生物的自然律,萎谢是不可变易的逻辑。第二,落叶愈厚,雨声越耐听。按此一说,老年具备欣赏雨声的潜质最多,我们且在落叶成山的林边,置一茶几,雨来时,缓咂清茶,倾听,倾听。

适用主题:

发现美;人生的日历;拾光;岁月的沉淀;阅历与阅己;静心与境界……

文本解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一中 倪丽彬

“听雨”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要阐述的话题。第一段作者引述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积叶听雨”的故事开篇,紧扣文章标题,同时也引起下文作者关于“听雨”的联想与思考。第二段荡开一笔,联想到关于“听雨”的诸多典故和场景,可见“听雨”不仅是一种寻常的生活场景,更形成了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第三段起至文末,作者独行在旧金山海湾东部秋林里为散步者开辟的山间小道上,谛听时大时小的雨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每一笔都仅仅围绕“听雨”展开,既厚重了文章的内容,更是对“听雨”的深广感悟与思考。学生写作时,可重点谈自己对“听雨”的理解与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联想。比如谈听雨与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系,谈听雨的心境,谈美的发现与欣赏,等等。

学生运用示例

当你开始听雨时,你不仅在成长,更在成长的路上走向成熟。听雨不是生活的必需,没有听雨之前,我们的人生照样吃饱穿暖,过得充实快乐。可是某一天,你突然开始听雨了,静静地听雨,沉浸在雨声中,陶然,冥想,也许还有忧伤。从这一刻起,你从一个“自然”的人,开始向“社会”的人转化,你照样过得充实快乐,但是你的情感与思想已然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变得多思善感,变得理性豁达,你的人生之书逐渐变得丰厚,你的人生境界逐渐变得通达智慧。从听雨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成长乃至成熟的轨迹。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当是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至今仍被屡屡提及,恐是引起诸多的共鸣了。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一中 解雨涵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朱光潜雨声落叶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雷雨》中的“雨声”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最后一片落叶
落叶知多少
雨声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