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被调侃,追星莫拿国耻作图腾
2020-10-22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
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空间里,每段时间都会诞生几句专属于这段时间的“流行语”,然而最近,追星圈子里热传的一组流行语,却以极为难看的姿态“破出了圈”。这组明星应援博文流行语的通用结构,是以“你是我的XXXX”开头,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新鲜,然而令人愤怒的是,这组流行语中的“XXXX”,竟然不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之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竟然说出了“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来暗喻“自己沦陷在明星的魅力中”。
《南京条约》是什么?这是1842年在英国鸦片贩子的“坚船利炮”下,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是依据该条约,晚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初中生都学过的历史知识点,“是为国耻”的中国近代史惨痛的开端,竟然被如此多的粉丝用来“作梗表白”明星。除了《南京條约》,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可作为“考点”的事件,都受到了波及。如:“你是我的五四运动,是我放弃一切与所有人为敌也换不回来的曾经;你是我的虎门销烟,漫藏在记忆深处无法遗忘;你是我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但一败涂地;你是我的《九国公约》,以最温柔的理由做最残忍的事……”如此拿国耻当梗来追星,博文中的截图,一张张看得让人愤怒不已。7月11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声: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并且评论道,“以调侃民族伤痛追星,你的快乐建立在民族的痛苦上!” 中国经济网表示:这组流行语最大的罪过,既不在逻辑上,也不在文字上,而是在于其创作者对国人心中的国耻记忆毫无尊重,对悲壮、沉重的历史满不在乎的轻慢态度上。我国的网民尽管能够以宽容、随性的姿态,看待大多数异质性的互联网文化,但大家的心中却存在着一条共同的“红线”,这条“红线”,就是对国耻的铭记和对屈辱历史的敬畏,这种铭记与敬畏并不来自别处,而来自人们心中最基本的道德与良知。
经查,此类内容来源于“键盘66”输入法APP。作为此次风波的“始作俑者”,该APP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怪象”背后也有粉丝盲目追星在作祟。可以说,“无脑跟风”使用不当措辞传播的粉丝们,才是真正推起这番波澜的“帮凶”。当他们被谴责、言论被封时,甚至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这似乎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而这一问题的真正关键在于,粉丝心里,缺少一条“避讳国耻”的底线,甚至是对是非黑白基本的判断,也看出一些粉丝对历史知识的无知。
在当今社会,追星者觉得追星是个人自由与权利。没错!但是任何权利都是有边界的,私权利更不能凌驾于公共权益之上,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前段时间,张云雷说相声调侃汶川大地震这一事件,就引发了舆论的多方声讨,受到网民和大众自发的唾弃。一个成熟的社会,理当拥有道德自净能力。这次人们对“你是我的《南京条约》”的成功自净,便是社会自净能力的一个出色样本。
●媒体评点:事实上,追星本身无伤大雅,对明星的喜欢一定程度上也能形成正向激励。但是,追星要讲究分寸和尺度,也要倡导底线和原则。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既能表达自己对偶像的热爱与崇拜,又不伤及公众感情。这既是对公众、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偶像真正的尊重。而用国耻作梗追星的调侃现象的发生,折射了网络跟风的无知与无脑,传递出一些青年人对历史民族情感的麻木无情,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有民族大义,爱国情怀,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底线和本色,失去了这个底线和本色,就会变成“污泥明星、污染时代、污浊自己”的“三污”脑残人。(狄宣亚《新京报》;殷建光,东方网)
◎话题拓展:国耻家恨,不容调侃;对历史的铭记与敬畏;跟风的无知与无脑;爱要释放正能量;捍卫主流价值;道德与良知;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