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2020-10-22
垃圾分类,不仅关乎我们的生活处境,还关乎我们的心灵审视,
更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如果要在最近的舆论场上,评选出既热门又持久的“全民话题”,“垃圾分类”无疑是其中之一。7月1日,上海出台法规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从垃圾细分的种类到投放垃圾的各种设施以及监管的制度、罚则……无不吸引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北京也将跟进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按照总体部署,从2020年底全国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就是说,强制垃圾分类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大多数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一时间,讨论声不绝于耳。绝大部分声音是:我赞成垃圾分类,但是不赞成过快的一步到位。诚然,从前一个垃圾袋就能搞定的事情现在却要分类成四个甚至更多,对于已经习惯了的我们来说这很不方便。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地想要垃圾分类?因为我们人类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
前些天,香港明星余文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则视频:一群饿得瘦骨嶙峋的北极熊身上沾满了污垢,在垃圾堆里不停地翻找着可以吃的东西。北极熊并非群居动物,这样不约而同地来到同一个垃圾场,意味着他们在大自然里真的找不到任何食物了。这些北极熊是在北极圈内斯瓦尔巴德群岛冰冷的海岸被发现,保存人类希望的“末日种子库”也被修建在这里。这样一个本该是受到人类影响最少的偏远小岛,如今却成为了世界的垃圾场。
海洋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而主要污染源之一就是塑料。全球每年产生将近3亿吨的塑料垃圾,其中多达1200万吨进入海洋。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而失去生命。
而这些扔进海洋的塑料垃圾需要400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前段时间,挪威动物学家在一头搁浅的鲸鱼胃里解剖发现,体内被30多个塑料袋包围的鲸鱼,几乎没有任何脂肪,胃和肠道全被各种垃圾堵塞,这些塑料袋重达8公斤!如果人类再不做出改变,死亡灭绝,就是海洋生物唯一的结局。
对此,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进一步指出,估计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环环相扣下,从被我们随手丢弃,到再次回到我们肚子里,塑料沿着生物链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但是,“如果有垃圾分类,完全可以减少环境中的微塑料和‘塑料地衣,就能既保护人和生物,也能保护生态和环境”。并且,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生产大国。目前,我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而上海实施强制性垃圾分类,进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正是世人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这不只是一场上海人必须打赢的“戰役”,更是一场事关所有中国人甚至需要几代人才有可能打赢的“战争”。生态一旦遭到彻底的破坏,其伤害便会永久无法复原;健康一旦受到威胁,一切已了无意义。保护生态、重视环保,不仅是挽救濒危的自然,更是人类的自救。改变,是时候开始了!
因为如此,“你是什么垃圾?”这样的灵魂之问,正在成为上海的社交新话题。“小龙虾真的要分开扔啊?”“喝了一半的奶茶怎么处理?”“尿不湿是干是湿?粽子和粽子叶如何明断?”“为什么猪大骨是干垃圾,鸡骨头和鱼骨头就是湿垃圾?”……还有人抱着调侃的心态编起段子,“遇见‘垃圾分类我来的男人就嫁了吧!”……但无论如何,垃圾分类这个人们并不陌生却又一直未能充分贯彻落实的概念,终于再度站上公众观念更迭进程的“C位”。习惯,往往是一个人最难改变的东西。而在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看来,生活垃圾分类之所以在中国难以推进,最大的难点就是需要打破多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从不知道垃圾分类为何物,到形成垃圾分类的价值共识;从象征性垃圾分类,到精细化垃圾分类;从惩奖之下才会垃圾分类,到把垃圾分类视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个可能较为漫长的过程,标志着时代进步,既让人看到公众的观念在发生改变,也让人感受到制度层面也在发力。——“可以说,垃圾分类就是一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而“你是什么垃圾?”的搞笑背后,更是一场输不起的环保教育。
在日本,垃圾分类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养成。日本孩子幼儿园阶段就需要学习环保知识,并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小学生们在学校课间喝完一罐牛奶,要排队在水盆里洗净,纸盒再拿到室外晾晒,次日再剪开摊平,以方便回收。国民素质之养成,就在这从小习以为常的点点滴滴中。
而在今天的上海,很多中小学生也积极参加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上海一些学校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程度的环保课程:幼儿园的孩子基本掌握认识“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小学、初中学生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怎样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高中生则带着课题进行环保类、垃圾分类研究性报告的学习和撰写。得益于学校的宣传和引导,很多中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甚至已经超过了成年人。由此可见,从小引导孩子践行垃圾分类的细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激发孩子的全球观,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也是未来人才的标准。
短短几个月间,自觉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的氛围已经在上海迅速形成。而我们更希望未来的对话不再是“你是什么垃圾?”,而是——“你今天为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了吗?”
●媒体评点:垃圾分类一小步,人民文明一大步。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推进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对我们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作一次实质性测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以个人自觉汇成社会自觉,完成这场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宗利,人民网·观点频道)
◎话题拓展:保护生态,重视环保;习惯的改变;责任与担当;社会文明;垃圾分类,一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一场输不起的环保教育;警醒与反思;人类的自救……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红网、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