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特征

2020-10-22张琳焓李勇林琳林耀云王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弥漫性腹膜炎结核性

张琳焓,李勇,林琳,林耀云,王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T/CT 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通讯作者 李勇 leeeeyong@163.com

常规CT、MRI 在腹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有限[1-2],患者常因腹膜病变性质待定、反复腹水原因不明或发现原发灶评估全身转移情况等行PET/CT 检查。目前对腹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多局限在PET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双时显像和CT 形态的研究[3-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多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PET/CT 影像学表现,对盆底腹膜良、恶性病变的PET代谢形态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18F-FDG PET/CT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身18F-FDG PET/CT扫描发现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314 例,纳入98 例腹膜穿刺术或手术治疗有明确病理或抗结核抗炎治疗明显好转,并随访6 个月以上的病例,其中男38 例,女60 例;年龄21~81 岁,平均(60.2±11.1)岁。恶性病变(恶性组)70 例,包括转移癌亚组51 例,腹膜原发病变亚组19 例;良性病变(良性组)28 例,包括炎性病变亚组20 例,结核性病变亚组8 例。腹膜转移癌亚组中,原发灶为胰腺癌6 例、胃癌3 例、结直肠癌7 例,胆囊癌1 例、原发性肝癌4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 例、膀胱癌1 例、宫颈癌1 例、卵巢浆液性癌18 例、原发灶不明9 例。腹膜原发病变亚组中,原发性腹膜乳头状浆液性癌10 例,恶性间皮瘤9 例。本研究通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2092)。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GEMINI GXL 16 型PET/CT 扫描仪。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股骨近端。所有患者空腹 6~8 h,按体重指数静脉注射18F-FDG 3.7~7.4 MBq/kg。18F-FDG 由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HM-12 回旋加速器合成,放化纯度>98%。患者于安静、暗光条件下静息1 h后采集图像,排尿后行PET/CT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 位有经验的PET/CT 中心主治医师分别对显像结果进行分析,如分析结果不一致时由上级医师会诊确定。观察内容:①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CT 及PET 受累位置,记录受累腹膜的18F-FDG摄取SUVmax 值、PET 及CT 横轴位形态(弥漫性、散在结节状、无改变)。②CT 诊断标准:A.污垢样腹膜改变,即网膜、系膜区正常脂肪密度消失,代以散在絮状密度增高影;B.肿块与结节状改变;C.网膜饼状增厚;D.是否伴有钙化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软件,计量资料先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组间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17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及亚组腹膜病变的18F-FDG 代谢水平比较恶性组及良性组的18F-FDG 摄取SUVmax 值分别为6.59±3.26、4.3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腹膜原发病变、转移癌、炎性及结核病变亚组的18F-FDG 摄取SUVmax 值分别为6.32±2.66、6.68±3.47、3.75±1.50、5.4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6,P=0.003),原发病变亚组与炎性病变亚组、转移癌亚组与炎性病变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及亚组腹膜病变的18F-FDG 代谢形态比较在腹膜弥漫性病变中,受侵区域最多最具特点的是盆底腹膜。将盆底腹膜形态分为弥漫性改变、散发结节状改变和无改变,恶性组与良性组盆底腹膜PET 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P<0.001)。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盆底腹膜PET 形态中散在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为77.1%(54/70),高于弥漫性的2.9%(2/70)或无改变的20.0%(14/70)(χ2=25.1、11.34,P<0.01),弥漫性与无改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35)(表1)。恶性病变的盆底腹膜代谢形态多为散在结节状,约占77.1%(图1);良性病变的盆底腹膜代谢形态多为弥漫性和无改变,分别约占35.7%和39.3%(图2)。恶性组中,原发病变亚组及转移癌亚组的盆底腹膜代谢形态多为散在结节状,分别占57.9%和84.3%。良性组中,炎性病变亚组及结核病变亚组的盆底腹膜代谢形态见表1。在结核病变亚组中,2 例伴有肺结核(图3),1 例同时伴有肺结核、腰椎结核和淋巴结结核。

2.3 恶性组中盆底腹膜CT、PET、PET/CT 出现散发结节状改变的比较 恶性病变中,盆底腹膜CT、PET、PET/CT 中散发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5.7%(32/70)、77.1%(54/70)及80.0%(56/70)(χ2=23.14,P<0.001)。PET 与CT、PET/CT 与CT 中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17.62,P均<0.001)(图2、3)。PET 与PET/CT 中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8)。

表1 恶性组与良性组PET 形态的构成比[例(%)]

3 讨论

腹膜良、恶性病变在18F-FDG PET 上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成像模式,各种疾病特异性征象对优化诊断准确性非常重要。既往研究多是对腹膜CT 形态、PET代谢值及双时显像的研究[3-4]。盆底腹膜是腹膜病变最易受累的部位,解剖位置简单,有利于观察,但阅片中常被忽视,故本研究着眼于盆底的腹膜代谢形态进行分析。

图1 女,67 岁,胰腺癌腹膜转移。腹部PET/CT 融合图像(A)及PET 最大密度投影图像(B)示胰腺尾部肿块伴有18FFDG 增高,考虑胰腺癌(箭头);PET/CT 融合图像示盆底右侧腹膜散在结节状高代谢(箭,C);盆底CT 改变不明显(箭,D)

图2 男,71 岁,结核性腹膜炎。PET 图像(A)及融合图像(B)示盆腔腹膜18F-FDG 摄取呈弥漫性增高(箭);CT 改变不明显(箭,C)

图3 男,49 岁,结核性腹膜炎伴肺结核。腹部CT(A)及PET/CT 融合图像(B)示腹膜结节状增厚,伴有18F-FDG 代谢增高,穿刺结果为结核(箭头);肺部CT(C)及PET/CT 融合图像(D)示右肺上叶云絮状斑片影,伴有18F-FDG 代谢增高(箭),抗结核治疗后病灶缩小

由于发病机制不同,良、恶性病变的18F-FDG PET表现也不尽相同。各种腹膜病变均易产生腹水,恶性病变的腹水为漏出液,腹膜癌通过腹水发生种植转移是最常见的形式,由于重力的作用,道格拉斯窝是腹膜癌最常受累的部位,超过50.0%的病例会出现[5]。脱落的癌细胞掉落盆底腹膜内CT 表现为散在的结节影,PET 表现为散在的结节状高代谢。PET 反映生理病理代谢的信息,比CT 更为敏感。结核分枝杆菌的血源性扩散是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播散途径[6],表明病变的扩散不受腹膜解剖结构的限制。同时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炎性病变均为渗出性炎,故累及腹膜病变范围更加广泛弥漫。与恶性腹膜病变相比,它们在盆底腹膜的CT 形态及PET 代谢上更加弥漫均匀,不易出现结节状改变。本研究通过对70 例腹膜恶性病变及28 例腹膜良性病变的盆底腹膜PET 代谢进行形态学分析,证实在恶性病变PET 影像上出现散在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77.1%)明显高于良性病变(25.0%),为两者的鉴别提供了依据。在良性腹膜病变中,2 例结核性腹膜炎及5 例炎性腹膜病变出现盆底结节状代谢,可能与腹水中有活性的炎症细胞受重力作用而沉积于盆底腹膜有关。

结核性腹膜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肺外结核病,延误早期治疗时机会导致高死亡率,其常模拟腹膜癌的生长方式,与后者难以鉴别。SUV 值是PET 中反映葡萄糖代谢的一个重要的半定量指标,本研究通过SUV 值比较各类腹膜病变的差异,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多的线索。王运等[7]报道恶性组腹膜增厚的SUVmax较结核性良性组升高,分别为5.63±2.69 和3.19±2.20(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SUVmax>4.24 可作为鉴别两者的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为0.77)。然而本研究中,腹膜原发病变亚组和转移癌亚组病变SUVmax 值分别为6.32±2.66 和6.68±3.47,与结核病变亚组的SUVmax 值(5.41±2.4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Wang 等[8]的报道一致。结核病中包含大量的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其均具有高水平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和糖酵解酶表达,从而诱导了18F-FDG 的高摄取[8-9]。结核病18F-FDG 代谢的高低与患者有无症状、病灶大小及活动性有关[10-11]。而恶性腹膜癌18F-FDG 摄取的高低与疾病的病理类型及转移范围有关。纳入患者各种指标的不确定性可能是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典型,常规检查均能确诊,故到本中心就诊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较少,但是本研究仍可以看出恶性腹膜病变和良性腹膜病变的盆底腹膜PET 形态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腹膜癌倾向于散发结节状代谢(77.1%);由于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例数较少,无法统计,但仍可以看出其盆底代谢形态更多的是广泛弥漫性(50.0%)。此外,结核性腹膜炎常继发于肺结核、淋巴结结核或骨结核,并且原发灶可治愈。转移性腹膜癌常能找到明确的原发病灶。PET/CT 全身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些细节有助于鉴别诊断。

CT 是评估腹膜病变的主要方法,但是当CT 窗宽较窄时,壁腹膜、网膜、系膜区絮状密度增高影难以显示;当腹膜出现弥漫性结节或肿块时不易漏诊,但是当出现的结节较小、并散发在腹膜表面时,与邻近器官密度分界不清而常不易观察到。大多数病变在PET/CT 上表现为18F-FDG 代谢增高,从而可以提高小病灶的能见度及弥漫性小病灶的发现。本研究也证实了PET 与PET/CT 比CT 能更多地发现盆底腹膜结节状改变。

本研究的局限性:到PET/CT 中心就诊的病例多为临床疑难病例,故纳入的良性病变较少。纳入的炎性病变多为腹痛、腹胀原因不详或反复腹水原因待查患者,而结核性腹膜炎多为模拟癌性腹膜炎形态的患者。良性腹膜病变的样本量较少,给统计分析带来较大的困难,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收集良性病例,细化良性病变的影像表现。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PET/CT 对于腹膜弥漫性病变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不但要关注代谢的高低,还要观察代谢的形态及位置。观察盆底腹膜是否为散发结节状代谢形态为鉴别腹膜良、恶性病变提供了一种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比CT 更为直观准确。同时不能忽视其他部位影像的细节,以提高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弥漫性腹膜炎结核性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腹膜炎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更正
NGAL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单中心近3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结核性腹膜炎与癌性腹膜炎的CT鉴别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