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产科学》课程 “三段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0-10-22朱要宏钟友刚
高 健,朱要宏,杨 潇,钟友刚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海淀 100193)
《兽医产科学》主要讲授了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和繁殖疾病等相关内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1]。在针对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直观、充分、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临床一线上与兽医产科学相关的流程和实际应用(如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直肠检查、人工助产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将“课堂”搬进养殖场,进行现场教学。然而,养殖场的防控、生物安全问题、学生数量、交通距离等诸多实际因素限制了现场教学的实施。因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产科学教研组在“互联网+”教学理念的影响下[2-3],借助多媒体和远程网络直播平台,参照混合式教学模式[4-5],对所授《兽医产科学》部分课程内容进行构思和设计:在同一堂课内,由2位授课教师分别在大学课堂和养殖场一线进行课程讲授和现场状况分析,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室中的接收终端听课;在此基础上,还增加学生、授课教师及养殖场技术人员就讲授内容的现场讨论环节。实现了“室内课堂讲授 + 临床一线技术示范及讲解 + 讨论互动、教学相长”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处于养殖场环境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汲取和相关操作的体会,能够对授课内容更直观地进行理解和消化。同时有更多机会与养殖业同行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交互,提前积累对行业现状的明确认知和相关资源。
1 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进程管理
1.1 明确课堂讲授与现场讲解的分工 课堂授课部分通常为理论讲授,由在校专职教师负责。在理论讲授阶段,对所授知识点尽量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概括,将其讲透。拿“奶牛的分娩管理”这个知识点来说,从分娩的启动机制、分娩时的3个产程、分娩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行为学变化等进行多方面的讲授。理论讲授部分阶段性结束后,通过多媒体连接,将授课点(拍摄视角)转至养殖场中,选择针对性的场所。养殖场中讲解人员通常为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负责围绕理论讲授部分的知识点,在局部场所进行对应性地讲解和实操展示,还可对该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如对应“奶牛的分娩管理”知识点,主要在奶牛场的待产圈进行直播拍摄和讲解,观察、讲解的内容包括待产圈环境、奶牛的临产前症状、3个产程状态下奶牛的行为特征,并对奶牛进行人工助产操作演示;同时,拓展出奶牛分娩期间的福利管理理念(镇痛、减少应激等)。在现场讲解结束后,课堂授课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强化,并引导其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进入互动交流环节,2位授课教师可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协作给予回答(图1)。
图1 “三段式”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1.2 分节分点,加强回顾 由于在一堂课内涉及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模式的切换,需要对每个阶段的讲授时间进行更为严格的把控,尤其不要拖堂。每堂课(90 min)可选择4~5个主要教学知识点,每节课(45 min)讲授2~3个知识点。一般来说,每节课(45 min)为一个教学单元,按照“三段式模式”进行循环,反复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增强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互动交流3个阶段,各自时间的设计比较灵活,主要根据需讲授的知识内容来安排。在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中,课堂理论讲授时间一般设定在15~20 min,现场实操和讲解设定在15~20 min,互动交流设定为10 min(3~4个问题)。
1.3 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授课人员、场所的增多及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在课前准备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负责课堂授课的专职教师负责整节课程的内容设计,包括选择主要的教学知识点提前给学生发放教学要求、提供预习框架、分配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管控教学进程等。在课前准备阶段,不再是任课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需要主课教师将课程设计方案、教学知识点、拍摄脚本、讲解要求及内容等信息传递给现场授课人员。如在设计“奶牛的分娩管理”知识点的现场讲授内容时,主课教师在课前为现场授课教师提供了表1中的信息。
表1 “奶牛分娩管理”知识点现场拍摄及讲授内容
2名授课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交流及修正,最终达成一致,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因理念、认知、内容等存在偏差,造成学生的疑惑及错误理解。此外,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三段式”教学模式从设计上来说希望能够从听、视、想、说4个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反复强化所学知识点,提升整体学习效果。但是,教学展现方式的多样化也对学生跟上教学节奏,保持专注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除了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外,学生提前对教学要求、主要知识点和授课框架进行简要了解也非常重要。在课前,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以上教学材料,确保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2 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2.1 教师 在传统课堂中,通常以1名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较为依赖老师个人的知识能力,评价标准中强调“教”的过程[6]。而借助远程网络直播平台的“三段式”教学是由至少2名教师进行协作完成的。如前所述,在教师的协作中需要分工明确,主次分明。以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课堂授课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设计教学内容并协调、控制教学进程。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应更致力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教学,在态度上弱化自身“讲”的占比,重视学生利用听、看、想、说的方式达到“学”的效果。在课前,教师们协作备课,沟通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设计;在课堂上,教师们遵照教案,各司其职,管控进程,引导思考;在课后,主课教师布置相应任务及课后题。因此,在“三段式”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更多地以一种“进程主导人”的角色呈现。在讲授过程中,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对所授知识进行更为积极的理解和吸收。
2.2 学生 传统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一般以“单纯掌握书本知识”这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学生。学生也许能够较为牢固地掌握相应地学科知识,但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得不到提升。而在“三段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中尤其是第3阶段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自身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意识下,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以便在课堂上保持对讲授内容的跟进。教学内容的清晰化和知识点的反复巩固,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丰富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参与。
2.3 教学媒体 “三段式”教学模式涉及到课堂教学的部分,仍需要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包括黑板、粉笔、电脑、幻灯片、投影仪、扩音器等。而现场教学部分则需要借助远程网络直播平台连线养殖场。因此,对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较高。首先,养殖场内设有可移动的拍摄端(《兽医产科学》课程使用手机直接拍摄)与通信设施,以完成视频、音频的采集与传输。信息一般通过互联网向远端(大学教室内)发送。教室内配置特定的高清视频移动终端设备,用于对直播课程进行接收。此外,远端学校还需设置终端同堂系统,以便能够达到异地同步的效果。
3 教学效果反馈
在应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分娩期疾病、围产期管理等授课内容中,课堂好评率达100%。将学生的反馈结果总结如下。
3.1 通过与养殖场的直接连线,能够拉近学生与兽医产科临床一线的距离,也更发自内心地去吸收这些教学知识点。
3.2 通过视频的方式现场观看母牛难产时的操作过程以及对初产牛犊的护理,印象非常深刻。这样的授课方式比老师单纯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会让我们对真正的兽医临床实践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喜爱。
3.3 这种模式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可以让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加“接地气”,也能帮助我们在学习时更好地抓住重点,加深学习印象。
3.4 这种产-学横向结合的方式,能非常大地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且印象深刻。
3.5 这种模式让课堂上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专注度。对于需要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来说,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4 总结
在对兽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如《兽医产科学》,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引入现场教学和实操展示。使学生在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更直观、充分地学习临床一线上与之相关的操作及应用情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逐渐转变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传统认知,创造条件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在“互联网+”理念影响下,随着远程网络直播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兽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