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篆刻心得
2020-10-22韩天衡
□韩天衡
有志向成为一名篆刻家,是很好的事情。但要成为篆刻家,很难。就我自身的体会来讲,我年轻时没有专业篆刻家,有的只是一些刻字店、刻字厂,这与篆刻是两码事。所以,当时立志搞篆刻艺术,有工作之累、身体之累,还有长辈和妻儿之累……有心而无力,总觉得条件不具备,一大堆的事情压在身上,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这就成为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乃至放弃的原因。
一个有志学艺术的人,光有立志决心还不够,还要排难。我现在接触的一些老朋友,已经不再继续学艺术了。我问为什么,回答说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感觉很现实。学艺术的人,不是等好条件送上门,而是要时刻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条件。如果一定要等到自己条件好了再做,那么恐怕一直都不会有理想的条件等着你。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西泠印社的展览会是23岁,那是我学刻印的17年以后。第一次参加书法展是在1963年,是我学写字的19年以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这也只能称是真正的起步。假如没有真正的沉下心以及抱有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艺术绝不是炒作和吹捧出来的,没有经过面壁苦修的寂寞和呕心沥血的洗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学艺术的人要有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在此之前一定要沉下去,把名利抛在一边。当寂寞走到尽头时,往往就是灿烂呈现之时。
《青山杉雨》 方介堪
《空灵》 韩天衡
我从小在写字刻印方面遇到的卡壳很多,即使再聪明的人、有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艺术之路是颠沛坎坷的,就像爬群山,爬上一个山坡,然后就向下走了,再爬上一个山坡,然后又向下走……是趋势向上的“M”型行进。15岁到30岁之间,是我卡壳最严重、最苦恼的15年,学艺的成绩时好时坏,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我那时喜欢看哲学书,有时看自己的印刻得比数月前刻的还差。可是我善于自我排解,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眼高手低是符合规律的。
为何刻的印会不如以前呢?要么是自己不努力,要么是在不断学习前进的过程出现了问题,即“眼高手低”在起作用。眼界提高了,手却没有及时跟上,就会出现卡壳、苦恼,这恰恰证明自己正处于大踏步前进的前奏。所以,大家遇到卡壳现象千万不要灰心气馁,因为你在攀登新坡、在曲折中前进,知难行难,就会克服这个困难。
我在遇到这类“今不如昨”的苦恼时,会以平常心去体悟名家印谱,以解决刀法和章法问题。去读些大文化方面的诗文,过段时间会觉得水平又上去了。所以,这段时间是我“爬坡”最累、最苦、最易产生动摇的时候。在艺术之路上起伏、进退是很正常的,学艺者要准备好吃苦到底、坚持到底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柳暗花明,在迂回中继续前进。
篆刻风格大致分为两类:写意与精工。从印风上讲,篆刻是没有好坏高低之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风格会因时而沉浮,然而内在美是千古不变的,如此理解是科学而公平的。各种风格可以百花齐放,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去否定、蔑视其他风格,要不同而和、客观审视。我经常对学生们讲要多尝试,不去尝试,你就体会不到其间的美和特质,故而不可自我封闭。
赵之谦说:“古人有笔又有墨,今人唯有刀与石。”他把刀石与笔墨对立起来议论,缺少一点辩证法的,其实他自己的作品对二者都有兼顾。两者不能对立,要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简而言之,刀石是技法,笔墨是书法。
刀法是门独立的学问,不能不去做深入仔细地研究与实践。我们今天最大的问题在于,所见到的优质原钤印谱太少。市面上所见多是印刷本,且翻版多次,这往往就是我们不能深入的原因。由于印钤出来的线条厚薄与用刀的高下息息相关,建议大家多看看名家刻的原印石,定可获益良多。
《拙不易》 韩天衡
《看尽江湖万千峰》 韩天衡
真正学好艺术,始终离不开“刻苦”二字。即使有天赋的人,都是不会预支的。不光笨鸟要先飞,聪明的鸟更要懂得先飞!古人讲:“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但除此之外,机遇和天赋也很重要。我年轻时李可染先生时时关爱我。当时我年轻狂傲,先生诚恳地告诫我“天才不可仗恃”。一句话指引了我的后半生,让我燥狷的心沉了下来,循着老老实实苦行僧般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刻印作为一门艺术是有技巧的,仅胆大不是艺术。艺术者,“艺”是技巧,“术”是学术,是文化底蕴。刻印时章法、刀法是技巧,但表现的是风神,这与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关,说到底还是要体现自己的文化涵养。技巧是骨肉,文化是灵魂。没有灵魂的骨肉,只是行尸走肉,写字、刻印都要有文化来支撑。看作品的好坏,要从技巧和文化两方面来分析。所以,学篆刻的人不可只知道捉刀刻石,要抓紧时间读书,读书才是学艺有成的第一要务!
书法与篆刻密不可分。因此,我不建议用钢笔、铅笔写印稿,应用毛笔写,这样对书法、篆刻都有好处。篆刻学好了,可以再去写字画画。这些艺术其实都是近亲,是一个马蜂窝里靠在一起的蜂穴,如果一门精通了,再去打通另一门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触类旁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复合作用。一加一,加一,加一,加一,一定至少大于五。所以首先要提倡专一,然后再旁通,一样样扎扎实实地打通,最后达到融会贯通。
在这方面,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都是典范。倘使真正地把书画印的蜂穴打通了,印章刻得好,深谙“计白当黑”,写字画画的章法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