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经营强村富民乡村振兴全面开花
2020-10-22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刘银炜韩家荣宋倩倩
文/ 寿光市农业农村局 刘银炜 韩家荣 宋倩倩
寿光市圣城街道鹏远果蔬专业合作社是潍坊市市级示范社,由村党支部领办,村民自愿以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的形式享受分红的合作社新模式。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发展品质农业为主线,以村“两委”领办合作社为龙头,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积极对接争取包靠部门和企业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势,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渠道。
寿光市圣城街道鹏远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5月,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突出发展高端果蔬产业。目前,已流转22户村民的240亩土地,建设18个高标准大棚,为产业振兴夯实了阵地。
一、创建高端果蔬专业合作社,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寿光市圣城街道于家村共有92户、396人,党员18人,蔬菜大棚80多个,是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以前,村民以种植大棚油桃为主,经济效益低,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费,年收入5万多元,村“两委”收入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村里人都富起来才算富”,2011年外贸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高象鹏回到村里,看到泥泞的道路万分感慨,当年即参加了村党支书的竞选并全票通过上任。在做外贸生意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种流淌着贵族血统的西红柿—静冈番茄,一颗售价就能达到50元,他坚信别人能卖到的价格,他也一定能够成功。经过和村“两委”成员的不断学习和培育,终于成功培育出属于于家村独特的品种—特玛特水果番茄,为引导群众种植转型做出示范,几年后水果番茄成为于家村的特色高效产业。
特色品种有了,可是村里缺少市场和统一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品种再好,品质把控不住,市场找不准,价格就上不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村“两委”再次踏上了外出取经之路,经过不断的学习,成立了鹏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多次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和经营,着力打造高品质反季节水果产销链条。通过打造“统一建设园区、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水肥一体化、统一植保、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闭环链条,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靠拢,将原来的油桃种植基地发展为集种植油桃、七彩西红柿、樱桃、火龙果等高档水果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园区,不仅为种植户提供了无忧种植的物质基础,更是保证了产品的销售量,很好地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2018年合作社注册了“特玛特”品牌,以“别把番茄不当水果”作为广告语,迅速在电商平台上树立起来了声名远播的影响力,销售量更是大大超乎预期。
二、建设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
大棚老旧,村民都有调整土地建大棚的愿望,但面临资金短缺,土地流转难等现实难题。村“两委”成员多次调研协商,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决定采用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的方法,建设高标准农业园区,发展高品质果蔬。为此,在街道的帮助下,于家村主动与帮扶企业联系,华宇房地产公司为于家村承担大棚贷款三年利息,共66万余元,于家村迅速开工建设18个高标准大棚。村党支部积极发动“两委”成员带头、党员参与,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动群众以土地、资金等自愿入股,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合作社大棚内均配备了自动温控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同时引进二氧化碳转化器等智能化设备,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将合作社打造成为现代化园区,力求打造寿光市甚至潍坊市品种最全、面积最大的采摘园。于家村现正在大力推广二期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以开心农场、文化旅游、农家乐为特色的休闲园区,配合园区的种苗、农资大力推广销售,把基地打造成集培养技术人员、实验示范基地、现场参观采摘、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观光、网红培育等为一体的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精品合作社。
打通销售渠道,实现多方共赢。在营销方面,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以合作社名义与俄罗斯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一年四季按需种植,力求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了优质优价;针对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看短视频、直播销售的特点,主打口感番茄,通过邀请十几位网红在大棚内拍摄素材,在抖音号播出,大大提高了口感番茄的知名度,为村民带来了“网红经济效益”。同时,在淘宝店铺、抖音直播、快手平台等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平台,都进行了注册,让鹏远合作社顺利搭上电商平台。在收益分成方面,按照合作社章程,所有入社农户销售额的5%归村集体所有,预计可使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0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增效、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多方共赢。
三、实施产业振兴,构筑村庄振兴的支撑动力
合作社狠抓一个“质”字,高点定位、以质取胜,推动蔬菜发展由“重规模”向“提品质”转变,转型发展的每一分红利,都扎扎实实落到村民的腰包里。
产业兴旺了,乡村也要美丽宜居,于家村紧盯一个“美”字,加快建设“业兴、人和、村美”的田园村居,赋予了乡村振兴“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内涵。于家村积极响应街道号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亮化、绿化,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技术及行业知识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促进全村农民互惠互利、增效增收,体现能人带穷人、基地带农民、企业带农村的发展效应,达到土地搞流转、不种有钱赚 、农民变工人,就近能打工、农民当股东、年年能分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