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①
2020-10-22刘振中
刘振中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青海西宁 810008)
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在现有的土地制度背景下,土地可以作为经济增长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决策的工具[1-2]。因此,研究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可为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多,譬如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构建估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3],将土地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中,以帕累托最优作为土地投入的目标,分区域测算了土地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等[4]。但现有理论难以满足我国需求,我国属于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工具,具有特殊性[5-6]。此外国内外学者更多是将土地作为投入要素,而忽略其对政府财政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影响[7-8]。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土地利用效率主要通过影响经济产出效率、私人投资和财政投资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包括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农用地利用效率2个方面。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农用地并没有在资本投入中体现,主要是利用效率提升主要通过提升农业部门经济产出技术效率,进而增加区域经济增长。土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影响土地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用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表示[9]。
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土地的利用率较低,耕地面积的比重低,只有1.12%,而人均耕地面积2008 年仅为0.102 hm2,人地矛盾比较突出[10]。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为了发展经济,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加土地资源配置。基于此,本文结合青海省实例,分析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性及优化路线。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土地类型呈垂直分布,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较低,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草地多,农用地少。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如下:(1)农用地面积为68.8 hm²,占青海总土地面积的0.96%,主要位于青海东部气候较温暖的河涅谷底和西部海拔较低的盆地地区;(2)园地面积0.64 万hm²,占青海总土地面积的0.01%,主要位于青海东部黄河和湟水谷底[10];(3) 林地面积 243.64 万 hm²,占青海总土地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青海的东部、北部和东南部;(4)牧地面积4 034 万hm²,占青海总土地面积的56.23%;(5)居民点、工况用地、交通用地面积27.92 万hm²,占青海总土地面积的0.38%。综上可知:青海省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面积大,但利用率较低;土地质量差;地域性强,区间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困难。
1.2 方法
1.2.1 土地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模型
土地利用效率包括耕地利用效率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部分学者根据中国土地资源情况,构建了实证模型,且该实证模型符合土地资源情况。具体实证模型如下:其中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如公式(1)所示。
其中Y代表农业产值;L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K为农业机械总动力;F表示化肥使用量[10];R代表耕地面积;A代表农业技术水平,H表示耕地利用效率;λ代表耕地利用效率对农业部门经济产出额影响系数,与A,β都是待估参数,其经济意义为耕地利用效率提高0.01,农业部门经济产出增加λ%。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通过影响私人部门投资、政府财政投资及公共支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其实证模型包括三部分,如公式(2)、(3)、(4) 所 示 。 其 中 ,a,b,c,α,β,γ待 估 参 数 。ΔK,ΔI,G分别表示私人部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非基础设施财政支出;H表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Q表示土地出让金;α,β,γ表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0.01,私人部门投资、基础基础设施投资、非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变动为α%,β%,γ%。
1.2.2 土地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模型
主要通过土地在部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边际收益相等来判断土地资源最优配置。即通过测试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效率损失,确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途径。具体测算步骤:首先测算最优土地资源部门配置与空间配置规模;然后测算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的农用地规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帕累托最优土地资源配置,最后测算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效率损失。李辉[10]在论文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土地资源最优配置规模测算模型如公式(5)和公式(6)所示。
其中,Y1为第一产业产出,Y2为第二三产出之和,K为历年资本存量,L劳动力人数,S1,S2分别表示农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A全要素生产率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产出弹性。1 和2 代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土地边际效益相等模型如公式(7)所示。
其中,ω1,ω2分别表示单位农用地正外部性和建设用地负外部性。关于农用地的正外部是指农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森林、草地、农田、水体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乘以其面积除以农用地总面积测算;建设用地负外部性指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结果分析
2.1.1 实证结果
为对青海土地资源进行实证估计,数据采用2004~2012 年青海省18 个地级以上市作为面板。对模型(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最小二乘法结合的方式进行估计。其中耕地利用效率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耕地利用效率影响青海地区农业产出估计结果
由表1可知,在青海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K、第一产业的劳动力L、化肥使用量F、耕地面积R以及耕地利用效率H对农业部门经济产出都有显著正影响。从要素上讲,农业机械总动力K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L弹性系数较高,而耕地面积R弹性系数低[10]。原因在于耕地面积已经固定,增加耕地面积对农业部门经济产出的边际作用减弱[10]。相对,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更有利经济产出。耕地利用效率H对农业部门经济产出促进作用最小,原因在于尽管青海省土地资源多,但农用地较小,耕地利用效率已经很高,因此,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对农业部门经济产出的边际影响较少。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为私人部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及非基础设施财政支出3个部分,根据公式(2)~(4)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
表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产出估计结构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非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ΔGit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根据数据可知,青海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0.01,非基础设施财政支出ΔGit将增加80.34%,其次是青海地区私人部门投资ΔKit的拉动作用。从整体来看,青海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Hit的提升对于拉动私人部门投资ΔKit和非基础财政支出ΔGit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2.1.2 优化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青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路径包括2个方面,即: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业部门机械总动力,提升农业产出,提升耕地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增强私人部门投资和非基础财政支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优化路径如下:
可以通过集中优势耕地,用规模化经济发展种植业提高耕地土地利用效率。青海省耕地资源主要为中低产田,可以通过集中优势耕地,譬如创建生产小组,形成小范围规模经济,进而科学技术改造提升机械总动力,提高经济产出。
可以通过加强领导、理顺相应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譬如一站式土地交易、一站式办事收费等,加强土地监管,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做好土地规划工作,科学安排公共建设用地,人口向城镇集中、严格审批,合理利用土地等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拉动私人部门投资和非基础财政支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2.2 土地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结果分析
2.2.1 实证结果
根据公式(5)~(7)利用matlab 计算求得的历年青海省帕累托最优的土地资源规模如表3所示。
表3 帕累托最优土地资源部门配置规模 单位:104 hm2
依据《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各类土地指标,2006~2014 年,园地、林地面积低于2014 年规划目标,但现行规划的耕地保有量超过现行规划耕地保有量目标值的9.27%。因此认为林地、园地面积必须保持。依据确保粮食生态安全农用地规模计算方法可以得到2006~2014 年青海省农用地规模见表4。据表4 可知,2006~2014 年青海省的必须保有农用地规模和实际农用地规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小,至2014 年,青海省的实际农用地规模达到必须保有的农用地规模。
表4 青海省2006~2014年农用地规模 单位:104 hm2
依据理论模型,通过对比实际农用地面积、必须保有的农用地面积以及帕累托最优农用地面及大小可以看出,2006~2014 年均属于人多地少而实际农用面积大于必须保有的农用地面积大于帕累托最优配置面积。此时,需要对比规模欠优效率损失和收益差距效率损失,确定最优土地资源配置。对于规模欠优效率损失较大时,最佳配置途径为农地非农化和农地非农化指标向建设用地边际效益较高的区域倾斜,否则会提升农用地边际收益和建设用地收益较低的区域建设用地边际效益。根据李辉[10]在论文中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见表5所示。
表5 青海省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单位:%
由表5可知,2006~2014年青海地区部门配置效率损失逐步增大,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用地边际效益增长迅速,但农用地边际效益增长缓慢,导致部门土地资源边际效益差距增加,进而配置效率增大。此外,青海地区部门规模欠优效率损失大于部门效益差距效率损失,且随着建设用地面积增大和耕地面积增加,农用地面积与必须保有的农用地面积基本相同,且农地非农化途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空间逐步减少,通过提升农用地边际效率优化部门配置效率损失的空间逐步增大,表明建设用地空间配置规模欠佳,需要进一步宏观调控优化[11]。
2.2.2 优化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青海地区土地资源配置的重点在于提升农用地边际效益,缩小部门收益差距效率损失。具体包括:转变农地非农化,提升农用地边际效益,加大财政支出和农业投资力度等;根据青海省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着力向东部城市推进,且强化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等缩小部门收益差距效率损失。
3 讨论与结论
土地利用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土地的利用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He Canfei等[12]估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王良健等[13]将土地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当中,以帕累托最优作为土地投入的目标,通过调整农地非农化规模来优化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都以土地简单的作为投入要素,测算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在中国现有制度背景下后来,土地除了投入要素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过程中获得财政补贴,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投资和劳动力的流入集聚,从而有可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要深入探讨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土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化肥使用量、耕地面积等因素构建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同时以土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为目标,引入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的农用地规模约束条件,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以青海省实际情况为例对青海省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机械总动力、劳动力、化肥使用量、耕地面积以及耕地利用效率对农业部门经济产出都有显著正影响。青海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拉动私人部门投资和非基础财政支出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2006~2014 年青海省的必须保有农用地规模和实际农用地规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小,到2014 年青海省的实际农用地规模达到必须保有的农用地规模。2006~2014 年青海地区部门配置效率损失逐步增大,建设用地空间配置规模欠佳,需要进一步宏观调控优化。
据此,提出优化途径:提高农业部门机械总动力,提升耕地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私人部门投资和非基础财政支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农用地边际效益,缩小部门收益差距效率损失优化土地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