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书与育人

2020-10-21王遵雄

求知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策略

摘 要:在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教育的理念也发生着变化,教学目标从注重知识技能培养迈向知识技能与情感思想并重。“立德树人”的提出,更加凸显了在当前社会中对学生思想情感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为此,文章将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例,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简单讨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策略

传统教育中往往将知识以及分数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塑造。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随着新课标中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明确指出,如今的教师教育工作应当包含教书与育人两个部分,既要教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学习水平,又要注重学生德行的树立,帮助他们在成长阶段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深剖教材内容,明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充沛的情感,凝聚了从古至今的经典名作,包含着作者无尽的遐思。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自然不能脱离教材,为此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理解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对于教材深剖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以免出现因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感态度培育失衡的情况。

在《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先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并且进行相关内容和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寻找其中的情感因素。这篇文章是作者郁达夫的一篇抒情性散文,描写了北国的秋天。在作者的笔下,秋天飘荡着清冷与悲凉的气息。但是这种情感却不能单单与季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为这是单纯的对景色抒发的情感,还要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郁达夫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中国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苦顿,作者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不得不南迁,只能将自己放置于清闲的生活中去追求心灵上的平静自得,也由此产生了遁世的思想。可以说,《故都的秋》一文寄托了作者丰富且多层次的情感。从文章开头将南方的秋与北方的秋进行对比,衬托出对故都秋天的眷恋和怀念,到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故都秋季的景色,烘托秋季的清、静、悲凉,再到抒发自己人生之秋的感慨,教师要引领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细腻的情感。

二、朗诵领会内容,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朗诵课文,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自身语言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也是感受文章中所蕴含思想情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诵注重对于情感的把握,通过语调等的变化使得文字富有生命力,同时也将感染听众。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为了完成朗诵,会更加注意文章的情感流动,并且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能够将其展示出来。课堂朗诵也有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在自己朗诵或倾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快融入课文,增加感官体验,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态度。

《故都的秋》中作者以情驭景,在描写景色的文字中也流淌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朗诵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绪。例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一句中作者用三个排比点出故都秋天的特点,本身就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感,也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清”“静”“悲凉”三个词要读出凄凉寂静的感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力也会更为集中,不自觉地将视角代入作者的视角,怀着一种淡泊又带有一丝愁绪的心态,与教师一起去感受文章的美感及其情感。再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一句在朗读时可以适当进行拖音,声音适当放轻,要读出北方槐花树下花瓣零落、覆蓋在地上却如梦似幻的柔软感。

三、品鉴研读内容,深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不是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割裂开,而是要在这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构建出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上,作者的情感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传达,使得文章更具有特色和美感。学生通过品鉴研读课文内容能够对情感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分析作者的用词造句以及行文手法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将更为准确。品鉴研读就像是工匠的精雕细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地理解感受作者的文字,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也成为抓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故都的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章中挑选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进行品鉴和研读。例如,“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句,作者用一连串词汇加强了南方的秋和北方的秋两者之间的对比,又与文章开头处相呼应。这种对比手法让人读起来印象深刻,感觉生动有趣的同时也会激发读者的联想,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清晰明了,更加凸显出北方秋天的豪迈浓烈,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在品鉴研读后也表示这种表达手法能够让人很快理解两地秋天的差异,凸显出了作者对北方秋天的喜爱。又或者是文章结尾处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句,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作者情感极为坦然的流露,在寂静的秋日街头,情绪的翻涌更让人觉得悲叹。作者想要留住的不仅仅是有着槐树、秋蝉和秋雨的秋天,更想留住都市闲人的闲适生活。但是这种渴求却并不现实,即便是拿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时光,也无法换来一个三分之一零头的悠然自得,时光的车轮永远向前,不可回头。借由这句,作者表达出了无可奈何和怅然,与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融合下更凸显出了一种苦闷。

四、讨论辨识内容,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成为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要经过学生的理解内化后对他们自身的思想构建有正面引导作用,带给他们启示。教师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一些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正如理越辩越明一般,情感的汲取,接受和理解也需要一个表达讨论的舞台,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十分渴望有一个抒发见解的途径,讨论有助于他们对思想价值观的理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构建自身的认知。

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篇读下来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去描绘北方秋天的美好,但是读来却总有一种悲凉,作者对待秋到底怀着怎样的情感呢?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有的学生从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出发,结合作者当时的人生困境,尽管作者在追求一种淡泊闲适,却也是因为受到了黑暗势力的压迫,不得已而为之,看待事物时不免沾染了悲凉的气息。且当时的中国十分动荡,民众的生活自然也不算太平,繁华也不过是表象而已。所以对于北方的秋天自然是十分喜爱,但是这种喜爱中也藏着忧愁。有的学生则从文中提到的“秋”文化入手,中国文化中秋天在各个著名的诗人和作家笔下总是格外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似乎这个季节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一种意象,也正是这种悲静的氛围才使得秋季变得意蕴非凡。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交流的结果进行再次思考,获得更深的启发。

五、情境联系内容,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形成思维后对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挖掘教材素材时,也要考虑学生如何从教学中得到启发,形成健全且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正面的情感导向下陶冶情操,塑造品格。通过情境建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自己所接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故都的秋》为例,在课程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設想自己是一位作家,当看到以下两组照片时会写出怎样的情感。首先,展示一组照片,泛黄的叶子,萧索的街道等,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感受到了秋天的悲凉和萧索,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接着展示另一组照片,秋天的丰收场景,这时学生则表示感受到了一种生机,想要书写喜悦的情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可能会带来完全相反的感受。以情驭景便是如此,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是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最后,带领学生拓展,这个道理与我们的生活也相通,每个人的生长经历不同,这也导致大家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但是身处于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决定以何种视角看待自己和外界,秋天可以是万物寂寥,绿叶泛黄,也可以是硕果累累。当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苦难,自然也会得到正面的回应,消极的心态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发展下对于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科目的优势,对多样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明确教材中蕴含的意蕴。并且通过朗诵,品鉴研读,讨论辨识和联系情境的方式去挖掘和引导学生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去理解和思考。教师应当找寻知识技能培育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平衡点,使得学生在具备扎实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拥有同理心,积极的处事态度和健全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会冉.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15(8):63.

[2]杜运师.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4):26-27.

[3]吴爱兵.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7):27-28.

作者简介:王遵雄(1976—),苗族,广西西林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情感策略
情感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台上
Passage Four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