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

2020-10-21覃静

求知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小学数学

摘 要:翻转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对知识深化理解、综合能力提升都有促进作用。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实践中,文章作者紧扣翻转课堂的主旨及精髓,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翻转课堂

一、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的认识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课堂上进行“以学生为中心” 的问题探究活动,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内化和深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回家练习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活动,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微课指的是基于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或音频。微课的表现形式有视频(拍摄或录屏)、流媒体或Flash 动画等,具有“短、小、精、撼”的特征:音视频长度短;讲解的知识点小;讲解精炼;呈现方式有震撼,能以吸引人。微课能有效地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由于数据量小,网络分享速度快,微课作为教学资源更易于分享与交流。把微课的开发和使用纳入教学研究中,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思路。

二、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小学数学中,“翻转课堂”翻什么?怎么翻?翻的效果如何?在设计和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时,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1.通过课前微课,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数学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学生个体个性化学习的结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常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上”的困境。而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教学资源之一,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观看微课,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学得慢的学生可以反复看,直到弄懂为止,不会有跟不上的心理负担。学得快的学生能够留出充裕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微课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个性的发展。

基于这一理念,在进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重难点进行分解,分析有哪些教学目标可以在课前实现,哪个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学,如何切入和讲解知识点能让学生乐学、易学。制作“鸡兔同笼”微课时,从问题的出处着手。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学生随着微课穿越到一千五百年前,去领略这道中国传统的趣味数学名题。在对题意进行初步解读后,引导学生 “由简入繁”,从最小的数量“3个头8条腿”开始研究,先自己试一试。因为数量小,学生很容易就能解答,找出正确结果,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接着,通过演示,介绍了“列举法”和“画图法”。在微课中像这样“先尝试后讲授”,既保留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又有利于他们在建构新知识时引起共鸣。同时,利用课前学习任务单,提出以下问题。

(1)“鸡兔同笼”是记载在《         》中的数学趣题,距今已经有      年的历史。

(2)如果笼子里鸡和兔子一共3个头8条腿,那么鸡有   只,兔有   只。

(3)微课里介绍了       和       两种解题方法。

(4)如果现在笼子里有“4个头12条腿”,你能用微课里介绍的两种方法,找出鸡和兔子各有几只吗?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决吗?

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了解学生观看微课的情况,掌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程度。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和个性化教学。

2.通过课堂活动,深入浅出解决教学重难点,凸显知识的层次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觉得35分钟的时间太少,总有知识没讲透,还有练习没做够。“满堂灌”、拖堂、反复进行机械操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新课改后,很多教师开始引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活动,但是由于学生认知和能力参差不齐,活动时间有限,很多课堂活動流于形式,学生个体学习情况还是很难被关注。翻转课堂则将知识传授移至课下,为课堂教学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课上让学习者通过探索、交流,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研究者,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进行了一部分学习,教师也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掌握了学生的自学情况。课堂上,学生已经会的不再讲解,把宝贵的35分钟留给“疑难杂症”,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各种方式开展活动,疑难易错点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授“鸡兔同笼”时,教师首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揭示课题。紧接着提问“通过课前的微课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说说你都知道有什么方法?”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一找5个头16条腿是几只鸡和几只兔。以练习检测学习,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并解说用列举法和画图法的解题过程,从而巩固课前学习的成果,水到渠成地启发了学生对“假设法”的探究,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画图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呢?巧妙地将算式和画图结合起来,发散思维,加深了理解。教师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激趣释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知,渗透了“有序思考”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实现“授之以渔”。

接下来,教师通过同类比较,迁移转化,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鸡兔同笼”不仅指鸡和兔,还可以替换成别的,只要找到数量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就能把看似不一样的问题归为同一类问题。从而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悟和理解,鸡兔同笼就像一个模型,代表着一种类型的问题。通过建立这个数学模型,可以把同类型的问题都转化套用到这个模型里解决。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总结“通过有序地思考,把数形结合起来,找到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建立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是鸡兔同笼问题的独特魅力”。

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实现了“掌握并会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有序思考、数形结合、建模的数学思想;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体会数学的價值的三维教学目标,攻克了“建构‘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难点。

3.通过课后拓展,实现学习的延伸

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学习看作课堂上的事,课后主要做练习,期望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达到继续学习、巩固知识的效果。这虽然也是学习的一种延伸,但教师的主体性强,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激发起其自身的学习动力。长此以往,导致的是学习力的丧失。研究表明,学习力是学习者终身有效学习的能量,是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标尺。“翻转课堂”把学习过程看成一个循环的整体,使课后作为学习的延伸,既是上节课的拓展,又是下节课的课前预习活动。学生通过课内外的持续学习,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广泛的联系,从而生成智慧,促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潜力等方面的进步,实现学习品质的不断提升。

为了确保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同化与顺应,实现知识的实践应用,在执教“鸡兔同笼”时,我对课后是这样安排的:“请你继续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生活,按照建立的模型,设计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将设计的问题发布在学习平台上,便于生生之间的协作探究和交流分享,又为第二课时继续探究“鸡兔同笼”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个性化学习资源。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对教与学的启发

基于微课的“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使学习从单一的“继承”,发展为“继承—批判—创造—继承”的循环过程,实现了学习的目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微课,很好地体现了微课的价值。微课作为教学媒体,有助于学习的“先学会再深化”,为翻转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车启凤,方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2-46.

[2]王占松.浅谈小学数学微课制作技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7):75,77.

[3]李黄川,张菊花.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3-4,10.

[4]张艳.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1):198.

[5]张彤.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21.

作者简介:覃静(1985—),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小学高级教师,在职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