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2020-10-21孙菲菲

科技风 2020年6期
关键词:葛浩文林纾译介

摘 要: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频频引起热议,在国际图书市场上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这既说明了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就,也鼓励了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信心。不可否认的是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还需要译者、出版方式和推介途径等要素的通力协作,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翻译思想、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所以有必要以林纾和葛浩文为例分析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林纾;葛浩文

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自此,更多的国外读者开始关注中国近当代小说。以作家贾平凹为例,小说《废都》的英译本2016年在国外出版发行,2017小说《高兴》和《带灯》的英文版也相继面世。在揭晓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中国作家残雪、余华、杨炼甚至登上了英国著名博彩公司列出的预测名单,一度成为了热门人选。之前在国内“默默无闻”的作家残雪已由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的知名出版社发行了多部作品,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已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外国知名高校的文学教材。[1]其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更是早在2015年便获得了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甚至还有多家外国机构专门研究她的文学作品。

这些事实说明,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读者可以走进真实、现实的中国,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故而,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译者、出版方式、推介途径等策略都有必要展开研究。

一、译者

(一)翻译思想突出读者意识

在文学作品“走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林纾和葛浩文两位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译者,二人都特别关注目标读者的阅读取向,即在作者和读者的权衡中倾向于读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两人对中国和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了如指掌,所以在深刻揣摩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倾向之后,综合运用改写等方法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品味。

如葛浩文考虑到西方文学市场每年都在大量引进其他语种的优秀文学作品,那么如何让读者在浩瀚的译介文学作品中翻阅乃至认真品读中国文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葛浩文首先在翻译书名上就狠下功夫,从下例中不难看出其目的在于刺激普通英语读者对中国式东方文化的想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

而林纾更是在翻译数部文学作品时或是结合书中情节不免联想到晚清时期中国正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辱,所以改写书名以振臂高呼,号召抵御西方列强,或是翻译作品时深感原作题目未能凸显作品的核心要义,而凭借自身的文学才华改之。

(二)翻译原则突出改写

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思想也使得林、葛二人以改写(rewrite),即重新写作,作为翻译原则的核心。这种改写不再是依循译者以往逐字逐句式的翻译,而是在阅读原作后,拆分、重新组合原作的内容情节,从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修改、美化原作,甚至于改写原作中的人物命运或故事情节。这种改写式的翻译强调把原作整体作为翻译的对象,而非其中的字词句段,可以说是借助改写、删减、拆分、组合等方法使用目标语重新创作了一部作品。这种翻译原则给予了译者最大化的自由度,不同于传统上对于翻译是“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的认知,译作已成为译者结合市场需求,综合考虑读者接受度的产物。

(三)翻译策略突出归化与意译

在忠于原文和结合读者品味的翻译思想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尤其突出以下两点:

(1)葛浩文本人就曾说过在美国“‘意译派在出版方面更胜一筹,因为无论是商业出版社还是大学出版社都推崇意译派的译著……在那些‘可译的小说里,‘可读性好的译作才能出版。”[2]由此可见是市场需求促使其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受,从语言层面上关怀目标语读者,从而在翻译策略中倾向于使译文更容易理解的意译法。而他本人还提到过“为求忠实,我首先试图忠实于作者的语气,尤其在对话中。如果直接翻译不合适,我就发挥己见,变通处理文本以达目的”。[2]这也说明葛浩文使用意译法是在使用直译法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的基础上退而求其次所采用的方法。

(2)在翻译方法上葛浩文也强调归化法,在表达原文内容的过程中要以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向读者靠拢,使目标语读者在语言、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理解原著。使用意译法包装中文语言只是中國文学作品“走出去”战略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将语言背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加以融合,最终从本土文化迈向世界文化。唯有如此,带有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学译本才能走进西方读者,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

目前在成功外译的文学作品中,其译者阵容主要是在西方汉学界的著名汉学家,如葛浩文、韩斌、杜博妮等,他们凭借深厚的双语功底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保证了中国当代纯文学作品在国外市场的接受度。同时他们作为译介主体,也积极发挥着目标语读者的效应,使得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实现了质量最优化。

二、出版方式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离不开文学译介出版。译者的工作重点在于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和在国外读者中的接受度,而出版方则负责优化出版和传播策略。就译作出版方面,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途径,出版方还需要积极与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等其他媒介互动,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的优势,通过互补和协调出版模式的途径,开拓传播渠道。例如早在2015年,韩国导演便把作家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拍成电影,伴随电影的热映也使得原著小说在韩国热卖。

近年来海外读者通过多个国外翻译网站阅读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仙侠、玄幻、言情类小说,接触到了当下最新鲜的中国文化,并能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和中国作者留言互动,分享读后感。作为中国文学海外推介的一个重要窗口,“Paper Republic”(纸托邦)的平台上目前仅小说一类文学体裁就已有70多位作家的80余部作品翻译成英语出版,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纯文学作品,甚至一些作品是国内版与英文版同步发行。

三、推介途径

只有图书编辑、出版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才能使译本在国外出版市场上畅销。多年来,国内业界一贯的做法依靠政府和官方组织推介中国小说向海外输出。但诸如英国企鹅出版集团这类大型出版机构的品牌在线上和线下读者中都享有盛誉,其品牌便是作品质量的说明和保证,所以必须借助海外出版社的力量,积极国外知名出版方参与出版、发行工作,才能使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进入国外主流图书市场。

四、总结

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旨在借由文学作品让世界读者认识、了解、感知真实的中国,在世界文明“走进来”的同时也让中国文明“走出去”。但这项工作离不开译者、出版方式、推介途径的多方合作,只有以上要素都符合读者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残雪,卢欢.在精神废弃时代,她始终如一地关心灵魂生活——残雪专访[J].长江丛刊,2014(27).

[2]孟祥春.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J].外国语,2015(3).

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葛浩文英译本中的林译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8ZDRS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菲菲,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葛浩文林纾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拥抱
从创造性叛逆视角看葛浩文译《狼图腾》中的重写与背叛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