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导向推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10-21刘飘

西部论丛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

摘 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面临新时期的发展挑战时,我们向世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各国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命运共同體;可持续发展观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中国自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条件的前提下保障当代人的实际需要。[2]

(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人类产生以来,从农业大肆进行荒地开垦到工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尽攫取,其诸多活动都对土地、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再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逆的消极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也逐渐开始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而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提供者。[3]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强调指出:“自然界相对于人而言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4]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转换发展观念着手,重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和实践,建设可持续的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我们不应局限在单向思考的角度,因为自然与人类早已经结成息息相关的命运体关系,对于自然界的治理也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理论转变的严峻挑战。既要遏止莫须有的无妄需求,更要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确立起受社会民众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可持续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更正人类错误的发展方式,才能确保长久的繁衍生息。[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可以确证,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后模式,相应地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数量也逐步增加。而在恒定的资源面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无法估量的,人类的发展需要更是没有止境的。而超过限度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甚至反过来危及人类的正常生活。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一部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觉醒,是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理念代表,其目的在于影响绝大多人的观念转变,从根本上完成自然和人类的“双”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对策

(一)开发新型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各国应该强调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优势,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不断勘测利用新型资源。一方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测开发空间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多种清洁能源以替代部分传统资源,保证维护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平衡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和发展的共赢;另一方面,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使用,规范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的科学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利用价值。既可以传统能源产业落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友好的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或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对当代公民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除了把眼光置于当下进行改善环境的举措,还要继续完善社会全体的参与体系,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观的大众化。[6]其一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基础知识,让可持续性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并逐渐形成全民学习、全民行为的良好风气,使其逐渐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思想观念,改变过去随意排污的恶习,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其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实践活动。以社区和村为单位建立宣传网络,通过文娱方式开展志愿、竞赛和调查等系列活动。实践活动既可以作为课程教育的再延伸,又以科学的方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从而满足积极健康,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营造出全社会的进步氛围,实现全面为人的根本目标。[7]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是保障行为规范的最后一道关卡。

首先,建立关于可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8]即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以及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的多重辨证关系的、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法律法规;其次,落实实施各项法律,严格按照执法要求办事,规范各行各业的工作行为,有计划的开展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各项举措,做到可持续和发展两不耽误。最后,惩治制度必须落实跟进,惩治制度作为法律体系最后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强有力的贯彻实施。尤其对环境污染的惩罚,自1997年刑法第388条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以来,我国对污染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已有20年的历程。如今,随着世界各国发起的各项环境整改政策,大体的环境形势已日趋好转,继续执行环境优化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各类公共空间的监督管理,一经查实其对于污染环境罪系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必须加大制裁力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是人类早晚都必做的功课。中国率先综合自身发展实际和思想理念,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既有利于中国自身长远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在落实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首先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性开发利用;其次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后仍然是保留法律法规的根本作用,为全人类共同养成可持续发展生活和生产习惯做好示范。

参考文献

[1] 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N].人民网,2017-12-12 .

[2] 李焱,张竣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话语内涵分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06):42-45.

[3] 天海.论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19(21):60-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发展还要看人文指标 资源指标 环境指标[J].环境导报,2002(02):5.

[6] 鲁昱璇.全球公民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义备受关注[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1):72.

[7] 童艳丽.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8] 蔡守秋.论我国法律体系生态化的正当性[J].法学论坛,2013,28(02):5-20.

作者简介:刘飘,女,1997年3月16日,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资阳,硕士,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恋故事的比较研究
自然游戏环境在幼儿园中的价值和创设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环境与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