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假言判断的应用及表达
2020-10-21韩佳烨马翔胡锐芦泽坤
韩佳烨 马翔 胡锐 芦泽坤
摘 要:假言判断,在逻辑学上已经被定义为可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情况是另一个存在事物的存在条件这一复合型判断。而假言判断已经是假言推理的基本前提,假言推理只有依靠着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才可继续推理。这世上,客观的事物和现象间联系众多,在其中的条件联系即归属于假言判断。结合先后条件间存在的联系,又可以将假言判断划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几类。本文基于此探讨假言判断本身的逻辑性质和逻辑种类,并根据应用及表达现状提出需要重视的问题,以期后续使用时有所借鉴。
关键词:假言判断;复合判断;应用表达
一、假言判断含义
假言判断在逻辑学上已经被定义为可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情况是另一个存在事物的存在条件这一复合型判断。比如:①:“如果物体进行摩擦,那么就会生热”;②:“我国公民只有到达18岁,才能合法具有选举权利”。从此定义和案例中,能够看出,假言判断是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的,其一便为:假言判断能够判定事物间状况间的条件联系,如在案例①中,判定“物体生热” 的发生条件为“物体摩擦”,而案例②中又判定“具有选举权利”的前提条件为“到达 18岁”,如此一来,在两个案例均具有前提条件的状况下,可表明假言判断又可被称为“条件判断 ”。而构成“条件判断”的条件联系,则可理解为事物间的相关联系性,比如一个事物发生怎样的状况,会推动另一个事物发生或存在怎样的状况。
另一大特征即为:假言判断也可说是复合判断。复合判断认真论来,是包括其他判断的,比如案例①②中的两个条件不是二者存其一,而是二者皆包括的关系,即“物体摩擦”与“物体生热”两个条件式判断均被包括进去,“到达 18 岁”和“具有选举权利”两个条件式判断均被包括进去。举例而言,若代表条件的判断可称为假言判断的“前件”,应用“p”表达;代表着依赖于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则可称为假言判断的“后件”,应用“q”表达。将“前件”与“后件”联结起来的词语则被称为假言判断的联结词,比如案例①中出现的“如果” …… “那么”…… ,案例②中出现的“只有”…… “才”…… 。在实际的言语应用中,假言判断的联结词经常是会被省略的,比如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实际上应该是“水如果能够载舟,那么也能覆舟”。因此,假言判断基本是由“前件”、“后件”和“联结词”三部分组成,而以语言学的层面上看,假言判断则一般由假设复句与条件复句表达出来[1]。
二、假言判断的种类
(一)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可以判定一个事物状况的存在是另一个事物状况存在的充分条件的一种假言判断。这其中的充分条件,也代表着一定的必然性,即前件事物状况若存在,后件事物状况则一定存在;前件事物状况若不存在,后件事物状况则不一定存在。假言判断中的前后件存在“必然却不必然”的联系。举例而言,③:“如果两角为正方形的对顶角,则两角相等。”这就是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其直接判定“两角为正方形的对顶角”是“两角相等”的充分条件。实际上,可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使用的联结词包括“如果…… 那么 (就、则)……”“只要……就……”等。而以逻辑形式来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写作:如果 p,那么 q;以数理逻辑的符号能够表示为:p※q(此处的“※”可读作“蕴涵”)。
(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可以判定一个事物状况的存在是另一个事物状况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这其中的必要条件,有一定非必然性,即若前件事物状况不存在,则后件事物状况一定不存在;若前件事物状况存在,则后件的事物状况则有存在和不存在两种状况表达。举例而言:④:“只有发现错误,才能认识错误。” 此例就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妻直接判定“认识错误”的必要条件是“发现错误”,即发现了才能去认识,充滿着必要性。实际上,可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使用的联结词包括“只有……才 ……” “除非……才……”等等词语。而以逻辑形式来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可写作:只有 p,才 q;以数理逻辑的符号能够表示为:p→q (此处的“→”可读作“逆蕴涵”)[2]。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可以判定一个事物状况的存在是另一个事物状况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这里提及的充分必要条件,有非常必要的必然性,即若前件事物状况存在,则后件事物状况一定存在;若前件事物状况不存在,则后件事物状况一定不存在,是一种非常肯定的必然。举例而言,⑤:“当且仅当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才会相等。”从此例能够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直接判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才会相等”的它断定了“三角形三边相等”充分必要条件为“当且仅当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实际上,可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使用的联结词包括且主要是“当且仅当 ……才…… ”,而以逻辑形式来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可写作:当且仅当 p,才 q;以数理逻辑的符号能够表示为:p→※q (此处的“→※”可读作“等值”)。
三、假言判断应用表达时需重视的问题
(一)准确应用逻辑联结词
在人们日常的思维活动里,常常会应用假言判断去表达事物状况间的条件联系。比如若实际事实出现后件的充分条件是前件,则可应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表达;若实际事实出现后件的必要条件是前件,则应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表达;若不遵照这种逻辑关系,则很容易出现“混淆条件”的逻辑错误,举例而言,⑥:“只有枪声响起,枪膛才会发热。” 此例就能够看出明显的“混淆条件”的逻辑错误,因为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联系是错误的,但在一些文章和情境中应用时,反倒比较合适。以准确的逻辑而言,应是“如果枪声响起,枪膛就会发热”。
(二)前件后件间要保持必然的条件联系
在假言判断的情况下,事物状况间必须存在一定条件联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任一均可。但若强行将不具任何条件联系的两个判断聚在一堆,则很可能导致假言判断都沦为假的,因为这属于“强加条件”的逻辑错误。
(三)准确注重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间的等值转换
结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间各异的逻辑性质,可以发现:若判定p是q的充分条件,则能判定q是p的必要条件;若判定p是q 的必要条件,则可以判定q是p的充分条件。以数理符号表示则具备以下四种关系:Ⅰ.(p※q) →※( q→p) ;Ⅱ.( p→q) →※( q※p) ;Ⅲ.( p※q) →※(非 p→非 q) ;Ⅳ.( p→q) →※(非 p※非 q)。实际上,Ⅰ和Ⅱ之间只改变前件和后件的转换可称作“换位”,Ⅲ和Ⅳ之间改变原判断前后件质的转换称为“换质”,而基于此关系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间的转换被称作等值转换,在转换时,也要坚持这一思路,保持准确,避免出现“随意转换”的逻辑错误[3-4]。
参考文献
[1] 王爱兵.绽放思想品德课的理性之美[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3):13-15.
[2] 芮杰.浅谈安全管理的哲学观[J].民航管理,2017(03):85-89.
[3] 王文龙.命题逻辑在判断推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89-93.
[4] 孙菲菲.经济博弈活动的道德选择研究[J].理论月刊,2014(0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