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求出发,论5G时代博物馆应重视哪些技术的融合

2020-10-21胡俊

西部论丛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人工智能

摘 要: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一时间5G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话题。而博物馆作为一个集聚收藏、保护、研究、教育等功能的实体场所,可如何借助5G所带来的技术革新有所作为呢?本文将从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求出发,结合5G的特性,简要论述博物馆应重视哪些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科普效应和参观效果。

关键词:5G、博物馆、观众需求、科普

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都是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或文化意义的物品。不过由于物品年代久远,又没有现代化的叙事手段,即使再引人入胜的展览也难免有点乏味无趣。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博物馆如果仍想紧跟时代,参与变革,那么采用新技术就是博物馆发展的必要手段。当前,5G无疑是一个最热门的新技术。那么作为一个集聚收藏、保护、研究、教育等功能的实体场所,博物馆在5G时代可以通过哪些技术的融合,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科普效应和参观效果呢?我们不妨先从5G的特性以及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求开始入手。

一、5G的特性以及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求

(一)什么是5G

现如今,5G是一个很热门的词语,但是5G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G“是英语Generation,也就是”代“的意思,5G也就是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与4G、3G以及2G网络不同,5G并不单指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它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技术演进的总称,5G不止将拥有更高的傳输速率,诸如低功耗、低延时、低成本等特性,都将是5G的特点。"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这句话在通信业里是非常流行的,但是为什么移动通信这么多代里,5G就敢喊出这么响亮的口号呢?其实正是因为5G的网速快、信号广、延时少的特性,让人们看到了改变社会的可能性。比如,对于汽车行业5G让自动驾驶、车联网成为可能;对于医疗行业,远程医疗、随身医疗成为可能;对于农业,有了智慧农业;对于工业,则是提出了通过超低的时延,超可靠的网络,去支持工业4.0的革命……

可见5G真的很厉害。不过就技术而言,5G的特性就三句话:网速快、信号广、延时少。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最有切身感觉的自然是惊人的传输速率,相较4G网络初期实现的100Mbps的峰值速率,5G的理论值将达到5Gbps甚至是10Gbps,将会是4G网络的50-100倍,意味着获取信息的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二)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求

通常,我们可以把观众参观博物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在三个阶段中,观众的主要需求也会有所变化。

1、参观前

观众在参观之前,会对要参观的博物馆进行初步了解。通常会通过网络渠道,或者亲友介绍,虽然所了解的内容会比较笼统,但其中必然有一到两个兴奋点能推动观众产生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因而这是引导观众进行参观的目标。所以这个阶段,观众的主要需求是要博物馆给他一个来博物馆参观的理由。

2、参观中

观众在刚进入到博物馆以后,因为对于博物馆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多,所以会处于一个短暂的“迷茫”期。这个时候,观众的主要需求是要了解如何有效参观。在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观众会开始明确自己的方向,就进行定向参观,了解附近的馆内环境,逐步调整自己的参观心态,然后进入到细致观察阶段。这一阶段观众开始细致地观察展品,观看介绍,但这一阶段与个人的体力状况以及兴趣有密切联系。但这个阶段观众的主要需求是看懂展览和展品。

3、参观后

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会对博物馆有总体评价和印象,也就是观众如何评估此次参观活动。但是观众在短短的数个小时参观中,能够接触到的元素很多,比如各类藏品、基础设施、周边环境、展览设计、工作人员的态度、展品等。在经过一段时间整理博物馆信息,并系统地整合相关的内容后,观众可以在整合中提炼出博物馆内元素的“价值”,并得出结论是否有参观的价值,以及是否愿意再次参观。此时观众的主要需求是梳理信息后,输出自己的观点,如参观心得、游记等。若对于这个博物馆的评价积极,还会深入收集该馆的衍生信息,浏览文创产品等。

二、案例借鉴

虽然5G还未正式大规模商用,普通用户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接触5G的机会。但目前中外的一些博物馆已通过5G做了一些应用尝试。

(一)国内

2017 年 11 月,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携手人民网、新华网等单位联合成立我国第一个5G 新媒体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创新联盟——5MII(5G 多媒体创新联盟)。2018 年 11 月,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联合宣布携手打造全国首家 5G智慧博物馆,双方开展了 5G 技术和文物展示、馆区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研究,在博物馆区域内部署高质量、有保障的 5G 网络,共同打造高端手机应用“智慧博物馆”和亮点展馆“数字三峡”、“楚文化车马坑”以及特色展区“乐”、“兵”,共同探索 5G 智慧博物馆应用。

2019 年,5G 应用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试验成功。3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河南联通、华为成功完成河南博物院的 5G 网络 4K 超高清视频直播测试,将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象牙白菜的高清画面实时、流畅、稳定传送到北京央视大楼。同月,在西安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陕西移动成功实现了 5G 网络的 8K+VR 超高清视频直播。2019 年 3 月 15 日,故宫博物院和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共同打造“5G 智慧故宫”,提升故宫文物保护和研究的技术水平,并为游客和网络观众提供大带宽、短时延、无限连接的全方位数字服务。

(二)国外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全球首个运用5G技术的博物馆。2018年5月,俄罗斯领先的运营商 Rostelecom 和知名通讯公司爱立信共同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部署了 5G 试验区,将虚拟现实技术、触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并通过两个案例展示了5G给博物馆带来的变革。

第一个是利用遥控机器手臂进行藏品修复。利用5G 高比特率及低延迟的特性,让技艺精湛的修复专家在世界各地远程完成高精度的修复工作成为现实。第二个是展示了通过 5G技术为远程学习所带来的突破性变革。修复专家使用遥控机器人手臂向观众展示藏品修复所需的精密操作技巧,演示使用了 4K视频流,并通过VR技术给人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5G时代“博物馆+”技术的思考

与2G萌生数据、3G催生数据、4G发展数据不同,5G是跨时代的技术–5G除了更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它还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进至各个行业。它将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道迎来信息通讯时代的黄金10年。鉴于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验需求以及5G的特性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技术在5G时代一定会得到高速的发展,应得到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以融合,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一)高清视频

带宽和网速是视频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业内人士看来,5G将对视频产业带来爆发性增长。第一,目前移动互联网以4G网络为主,相比4G网络,未来5G网络将大幅提升移动终端的网速,推动视频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二,理论上,5G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用户的数据消费成本。对未来的用户而言,5G的超宽带意味着云端和本地几乎没有差别,许多应用可以直接通过云端服务,这使得移动终端的使用更加简单、便捷,同时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第三,随着5G手机、5G技术的崛起,用户在数据流量上的消费会迅速增加,同时他们会对移动终端提供的产品的质量提出新要求,这將推动移动视频的井喷式发展。不久前,英特尔委托世界电信产业权威咨询公司Ovum发布的《5G娱乐经济报告》中预测,5G用户的月平均流量将在未来10年内增长7倍,而其中90%将被视频消耗。

正因为5G让用户获取视频,尤其是“高颜值”的高清视频的效率大幅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会让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更倾向于选择视频方式。在观众参观博物馆前,可以通过高清视频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咨询信息;在观众参观中的互动展览上,5G 将使色彩更丰富、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强的 8K 超高清视频的应用成为可能,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频体验;在观众参观后,一段通过模式观众自己制作拍摄(用户生产内容,UGC),并发布的视频,又会形成口碑营销和科普宣传的载体。此外,在文化教育方面,5G 开启的超高清视频时代,使得远程学习前景更为明朗,博物馆可以开设更多在线体验课程,让原本只能容纳少数人的参观学习活动大大扩容。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的内容逻辑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进入以专业生产内容(PGC)为主的阶段,PGC模式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使视频产品内容更加专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UGC还会继续存在,以保证视频行业的社交性、活跃性和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未来视频内容质量的提升将主要依靠专业人士,PGC将成为主要模式,其在制作和传播专业短视频方面的优势,是UGC远远不及的。总的来说,5G时代的视频内容生产生态将面临巨大的改变。为此,博物馆不仅要在5G时代重视视频技术的融合,更加重视同视频制作公司的合作,甚至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视频团队,让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更生动、更形象。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在很多博物馆中得到了应用,被寄予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厚望。理想状态下,“博物馆+VR/AR”益处颇多。

第一,常规的展览在对文物进行介绍时,都是通过口头讲述或是文字说明,往往不能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参观体验。通过运用VR/AR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当作展陈形式的补充手段,让观众有一种浸入式观展体验,更能了解文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怎样的状态。第二,许多残破的文物留存至今,修复其原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复不当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利用VR/AR技术将文物破损信息补全,就可以在不改变文物本身条件的情况下,让观众欣赏到文物本来的面貌。第三,常规的展览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一般采用静态展示,但是移动中的物体往往更具有吸引力。通过VR/AR技术可以呈现文物的动态,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大大提升了观众对展览的兴趣。

VR/AR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使观众能够得到浸入式的观展体验,增加观众观展的兴趣度,让观众和文物之间产生互动感,丰富展览的展陈手段,从而提升人们对展览的关注度。甚至可以将VR/AR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中,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汲取知识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

但在体验VR/AR时由于会给人带来头晕目眩的感觉,所以VR/AR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其实,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网络延迟导致的。大多数专家认为,VR/AR具有巨大的、但尚未开发的应用潜力。随着5G的出现,当前VR/AR设备的许多固有限制可以被消除。业内专业甚至认为,VR/AR技术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VR/AR设备变得更薄、更便携、协作功能得到改善,它们甚至可能成为智能手机的替代品。5G将是目前VR/AR体验不佳的最好解决途径,也将促进VR/AR通讯的发展进步。

(三)人工智能

根据美国博物馆协会(AAM)的说法,人工智能(AI)将是未来最重大的趋势之一。笔者也完全认同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甚至所有人都应该对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感到激动。人工智能中最令人兴奋的应用之一是将科幻小说中的内容变成现实,即机器在通信方面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以博物馆最为常见的自助语音导览为例。参观导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观众体验,人们来到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率地学习和欣赏。通过引入AI技术,博物馆将可以为观众提供可以媲美人工的导览服务。现在博物馆内比较常见的是用移动设备与展柜旁的感应点感应,播放相应的语音讲解。因为这种语音导览缺乏实际的图示引导,很容易出现路线混乱或者感应错误的问题。如果应用AI技术,将实景地图导览和语音讲解结合起来,观众在参观时就可以得到最直观的导览参观体验。

而由AI技术所产生的机器人,还可以与博物馆内的参观者互动,也可以走出馆外,将历史传递给任何手中握有智能手机的人。试想,今后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只需拿出手机扫码,就能与虚拟机器人在线交流,听它绘声绘色讲述文物故事。即使外国观众也毫无障碍,因为机器人会提供即时翻译服务。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博物馆分析數据,改善游客体验,并预测未来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以后无需人工智能专家,一个简单的插件应用程序就能帮助博物馆增强他们的商业实践。作为一个标准的工具包,博物馆将从营销到分析等领域授权和支持他们的员工。

然而,在数据规模持续上升的同时,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于数据传输和处理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5G技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具有更大的带宽、更快的传输速度、更低的通信延时、更高的可靠性等优势。人工智能在5G时代下,可以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丰富的内容、更智能的应用模式以及更直观的用户体验。可以说,5G不仅是提升网速,更将补齐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短板,成为驱动人工智能的新动力。

四、结束语

5G将带来哪些具体的新业态和新机会,这是无法预测的。5G的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类似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好后,最终上面会跑什么车无法预先设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有大量的车在上面通行。在4G建设之初,也没有人想到它会衍生出怎样的应用,并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博物馆是文化和历史得以保障和传播的神圣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过时。恰恰相反,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技术博物馆只会更加光彩夺目。只要技术应用正确,创新就会改变现在透过玻璃窗口欣赏藏品的观赏模式,提高博物馆展品与观众的关联度。因此,在5G时代能与博物馆深入融合的技术将远不止于本文中所提及的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最值得期待的,恰恰是它在可预见范围外带来的更多创新应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5G时代,观众将会感觉博物馆变得更“智慧”,更“体贴”。

参考文献

[1] 王春法. 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

[2] 经赟. 未来博物馆的新形式——智慧化博物馆刍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

[3] 布兰登·塞科, 肖福寿. 探索人工智能对博物馆的影响. 中国博物馆. 2018.

[4] 吴力斌. 新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8.

[5] 蒋建华.  5G时代的智慧博物馆建设.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

[6] 陈仕桦. 论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传播中的应用. 数字通信世界. 2018.

[7] 彭冬然.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

[8] 艾雪松, 魏薇. 智慧博物馆发展探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

[9] 韩真冲. 博物馆观众的特点和心理分析. 中国民族博览. 2017.

[10] 曾洁. 5G时代短视频的内容逻辑与媒体转型新思路. 出版广角. 2019.

[11] 岳娜. 智慧博物馆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人民论坛. 2019.

[12] 敬林娜. 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 东方收藏. 2019.

作者简介:胡俊 (1982-),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员, 信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活动策划、宣传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人工智能
博物馆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