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分析
2020-10-21焦龄慧
焦龄慧
摘 要:近两年,在市场利率整体大幅下行的背景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主动负债规模,其综合负债成本稳步提高;中小银行受益于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以及监管要求压缩同业负债规模,其综合负债成本有所下降。2020年,央行将继续下调LPR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我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将长期保持稳定,年内下调概率较小。
关键词:负债成本;存款基准利率;LPR;债券收益率
一、近两年大型银行综合负债成本稳步提高,中小银行有所下降
2018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但是对银行综合负债成本的下拉作用有限,大型银行市场化主动负债规模上升,推动综合负债成本小幅上行。四大行平均综合负债成本从2018年初的1.59%逐步上行至2019年半年末的1.83%[ 数据取自各行财报披露。]。一是银行表内存款争夺激烈,存款浮动上限放开后,各家银行纷纷上浮存款利率,最高上浮比例高达40%。二是央行MLF资金量价齐升。MLF操作期限逐步从2016年的3-6个月延长至1年期,利率从2.5%-2.75%提高至3.25%-3.30%,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基准利率1.50%。三是近两年大行纷纷加大主动负债,四大行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由2016年的1200亿,提高至2018年的1.08万亿和2019年的1.7万亿,而同业存单的负债成本(2019年1年期AAA+同业存单利率3.09%)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
近两年中小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所下降,全国股份制银行由2018年的2.74%的降至2019年半年末的2.54%,同期区域性中小银行由2.65%降至2.50%。一方面,2018年以来央行多次定向降准,对于普惠金融投放高、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给予更高的准备金率优惠。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12.5%,中型银行为10.5%,小型银行为7%,大多数服务县域的银行为6%,中小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相应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近年同业监管趋严,中小银行依托高成本的同业负债扩张模式得到控制。同业负债纳入MPA考核,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增速放缓。同时近两年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大幅下行,以1年期AAA同业存单为例,2017年底时发行利率高达5.0%以上,2019年维持在3.0%附近。
展望2020年,大行综合负债成本难以显著下行。存款争夺形势依然严峻,MLF利率依然较高,同业存单发行量维持高位,大行综合负债成本难以下行,中小银行综合负债成本稳中略降。
二、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化分析
1.存款利率:2015年以来存款基准利率不再变化,商业银行上浮比例在20%-30%。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商业银行获得自主定价权,此后基准利率再无变化。整体来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大致在 20%-30%,结构性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上浮50%左右。央行表示,存款基础利率还将长期保留,作为我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继续发挥作用。
2.贷款利率:2019年央行完善LPR形成機制,降低实体融资成本。2019年8月,央行发布LPR机制,希望通过市场化方法,把较低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传导至信贷市场。央行认为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隐性下限阻碍了利率传导,再加上存款结构性分布不均,拥有大量存款资源的大银行,可以通过向大企业贷款比较容易地获得利润,缺乏服务小微、民营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内在激励。通过LPR 改革,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压减银行向大企业贷款的利润,通过利润驱动倒逼银行将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竞争性。改革后的LPR报价实行“1年期MLF利率+信用利差”的方式,每月一报。自8月20日第一次报价以来,1年期LPR已经从4.31%连续下调三次至4.15%,5年期LPR从4.85%下调至4.80%。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8年初的5.91%下行至5.62%,但负债成本未有明显下行,银行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3.预计2020年央行将继续下调LPR利率;存款基准利率预计长期保持稳定,年内下调概率较小。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虽然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但未来仍存在变数,库存周期支撑经济基本面复苏但力度较弱,结构性通胀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不再掣肘货币政策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下调LPR利率成为更好的政策选项,通过下调1年期MLF利率,进而下调LPR利率,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我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预计将长期保持稳定,年内下调概率较小。
三、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1.2015年及以前,降息周期开启时债券收益率迅速下行,降息周期末期债券收益率不再跟随,甚至降息后市场利率还有所上行。2006年至2015年共经历两轮加息和三轮降息周期。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央行开启降息周期,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随着逆周期刺激政策起效,经济开始筑底企稳,降息周期尾声,债券收益率开始反弹。例如2007年国内经济过热,央行不断加息收紧银根。2008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大幅下行,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宽松,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长端和短端债券收益率均大幅下行。2008年底,在四万亿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开始触底反弹,央行结束了这一轮降息周期,长债收益率因降息利好出尽、经济企稳反弹而开始转向上行,短债收益率由于降息后资金价格较低,在低位维持一段时间后转为上行。
2. 2019年以来LPR作为贷款定价基准后,对债券收益率影响有所分化。
通过压缩信用利差来引导LPR利率下行时,长债收益率不降反升,短债收益率略有下行。2019年8月20日首次进行改革后的LPR报价,1年期LPR下调5BP,紧接着9月20日1年期LPR继续下调5BP,均通过压缩信用利差来实现,MLF利率保持不变。政策着力点在“宽信用”而非“宽货币”,长债收益率不降反升,短债收益率略有下行。
通过下调MLF利率来引导LPR利率下行时,长债和短债收益率均明显下行。2019年11月5日,央行超预期下调1年期MLF利率5BP至3.25%,11月20日,LPR报价1年期下调5BP至4.15%,5年期下调5BP至4.80%。市场预期LPR的报价中信用利差已经难以压缩,后续将主要通过下调MLF利率来引导LPR利率下行,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步下行,长端和短端债券收益率均显著下行。
注 释
[1] 数据取自各行财报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