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文理分科之路

2020-10-21张小羁

科教新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文科

张小羁

中国的文理分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传统的私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需求了,新式学堂要怎么办,在当时也是个问题。

20世纪初,清朝政府派人出国考察,效仿法国和德国的教育模式,实行了“文实分科”,也是最早的文理分科。所谓“文科”包括历史、文学、外语、地理等,“实科”包括算学、物理、博物等。当然,当时的文科生也和现在一样要学实科的知识,实科亦然。

清政府针对分科在《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析》中是这样解释的:“至中学之宗旨,年齿已长,趣向已分,或令其博通古今以储治国安民之用,或令其精研艺术以收厚生利用之功,于是文科与实科分焉。”说白了就是学了这么多年,想报国就学点实用的,没兴趣就好好搞搞文化,培养下一代。

看似安排得妥帖,操作起来却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上对于“文实分科”的争议也一直很大,包括分科会使学生的普通学识欠缺,从而违背了中学宗旨,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选择不慎,贻误终生”的局面。

教育家蔡元培就中学分科提出过反对意见,他认为当时教育条件、学生素质都是文科重于实科,对实科的发展不利,而文科的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缺乏也让他们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于大学分科,蔡先生并不反对,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就是这样做的。

在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民国政府在1912年取消了中学文理分科,实行通识教育。1922年,中学教育从过去的四年变成了和现在一样的六年,学生需要在高中选择是普普通通读书,还是学点技术方便就业,有点类似现在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经历了几次反复,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高中最终还是取消了文理分科。

新中国成立后,人才的缺乏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在高等教育中引进苏联的“专业化”模式。

苏联在大清洗和二战期间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而对展开科技竞赛的各国来说,各类专业人才都是战略资源。比如美国,在二战中就从欧洲引进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了快速培养专门人才,苏联采取了文理分科教育,从中学时代开始,就把学生分为文理科,以便提高培养效率。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最早是19世纪50年代对高校进行大合并,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设立了一大批工科院校,使教育体制适應计划经济,为工业化培养人才。

虽然此时高中并没有实行具体的文理分科,但大学的专业细化得很严重,实行文理分校,科类单一,行业性非常强。不同以往,工业化的社会让理科生变成了香饽饽。

中学文理分科是在“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后为了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才再次分文理科考试,高中教育为了迎合高考,自然也变成了文理分科。

跟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期相同的背景是,国家的现代化更需要科技类的专门人才,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成了当时的流行语,中学的文理科,一度成为“成绩不好”和“成绩好”的标志。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文理生的battle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孙文科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