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发展现状调研
2020-10-21王若雯
摘 要:自2015年原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 ,而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 ”这一观点以来,各级审计机关为满足审计全覆盖的要求,纷纷积极展开大数据审计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数据审计在加快信息整合,避免重复劳动,优化审计计划统筹以及处理跨地区经济案件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成果多集中在市级以上审计机关,县级审计机关作为政府审计的基石,目前的大数据审计推进现状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对所在地省份五个市级或区级审计机关进行调研后,笔者将站在实践角度,从基层审计人员的需求出发,论述大数据审计推进中基层审计人员遇到的困难。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调研
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缺乏大数据审计的土壤。
第一,从技术角度,基层审计机构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数据的集成共享具有较强的滞后性,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做到用一张天网将所有部门的数据集合起来。据调查,包括南京市浦口区,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仪征市等五个被调研审计机关都存在类似问题: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在交叉,甚至有些数据是不一致的,审计机关不能合理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审计。正如清华大学原社科系教师王华斌指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数据建设依旧基于传统会计信息环境之中,导致SQL、ACCESS等数据库内容薄弱,类型单一,依赖结构化数据。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政府体系作为后备力量和基础,审计机关难以发挥大数据审计应有的作用。
第二,从风险控制角度,原始数据质量较低,录入成本高,检查风险大,审计人员难以有效开展大数据分析指导后续审计工作,部分基层审计机仍是纸质账目居多。以扬州市邗江区审计局为例,其生态科技新城项目的账本至2019年仍是手写账目居多,而2016年之前的账目还存在大量不规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县级审计人员大多非专业出身,而且缺乏后续的职业培训,他们所认知的会计方法和记账方法和当今的会计准则是有较大出入的。这样的审计信息准确度低,时效性差,标准化程度低,即使信息化后也难以支持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此外,将大量纸质账目导入SQL系统的难度高,成本高,存在着很高的检查风险。
第三,从社会成本角度,政府虽然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财政方面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扬州为例,扬州现在发展的重心是服务业旅游业的建设,财政也多投入于该方面,与此同时,对审计机关的建设难以快速见效与民生,回报远低于旅游与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此长彼消,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当然高不了。全扬州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1年的人均信息化投入仅仅在1.8万元,不到一年人均工资的10%。如图是资金的具体投入:
對图1信息加以分析,不难发现,视频会议、基础设备的投入、耗材费用、门户网站维护费用都是最最基础的投入,仅能说是维护日常的工作,对于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和工具研发投入资金为0,在投入为0的情况下,想要在信息化建设领域获得显著效果无疑是不可能的。
二、大数据审计理论体系并不成熟。
大数据审计理论是大数据审计得以运行的基础。我们查阅了各项法律条例和最近的注册会计师准则,发现了至今为止,国家审计部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并没有出台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条例。同样的,虽然学术界开始关注大数据审计领域,但是其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尚且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当没有足够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具体事务想要开展可谓是困难重重,大数据审计的实施运行任重而道远。当我们采访南京市浦口区审计局时,当地负责计算机审计工作人员质疑,一般大数据突出一个大字,多应用于体量以万亿字节为单位的数据分析,而一个基层审计机关的数据体量往往以亿一节为单位,基层审计本身是否适用大数据审计以及其在大数据审计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他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论回答。
三、信息化带来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需要明确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共享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和丢失的可能性。特别是涉及基层机关重点关注的民生领域,如果用于社保和扶贫的数据泄露和丢失,可能出现利用申领人的各项信息冒领的行为,而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基层机关十分缺乏作为一道“防火墙”的信息保护机制,就所调研的五处地点而言,关于信息保护方面的投入资金几乎是零。
四、大数据审计人才严重缺乏:
正如唐琳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创新面临的挑战》(2019)中指出:现如今大部分审计人员无法适应大数据新趋势下的要求。大数据审计中,需要审计人员灵活运用各种软件,将各种复杂数据可视化并且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疑点,例如用网络爬虫技术搜集网站资源数据,这无疑对审计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挑战。然而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为会计、审计专业毕业,主要精力当然是放在日常的审计任务上,信息化技术人才无疑是很少的。以扬州市仪征市审计局为例,全局共12人,其中专业类型财会类占7人,审计类3人,其他类1人,计算机0人;据调研的五个审计机关统计结果,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人员更只有1.3%,掌握计算机分析或接受过计算机培训的工作人员比例仅占15.2%,并且他们身兼数职,负责大数据审计之外,还有日常审计,出差调查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大数据审计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唯有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到足以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模型,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土壤,一是在国家层面先做好规划,打破政府单位内部横向信息交流壁垒,建立财政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各行业数据库。二是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层次的战略部署,建立符合各基层审计机关的统一执行标准及规划,指导加快完善并发展AO和OA应用系统以及联网审计系统。三是推出实施相关政策与指导条例以支持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例如金审工程核心应用系统集中建设,就加快了地方审计局对人员配备和资金等方面制约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促进新老审计人员的沟通。
为了推动审计工作结合大数据高效执行,培养具有除专业知识以外,具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了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让从业多年的审计人员接受培训并掌握Python,网络爬虫等技术是不切实际的,除了带来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审计人员“不会”、“不敢”、“不愿”用审计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研,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许多人原有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尚未掌握。不少审计人员只是将相关审计资料拷贝到 AO 内,用最简单的“复制”“粘贴”来敷衍每年的考核检查,AO 那些高端的技术并不能有效发挥。扬州市邗江区审计局能够熟练使用它进行数据查询的只有4人,能通过建模分析的更少。因而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审计人员做审计人员的日常审计工作,信息部门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做基层大数据审计建设工作,虽然他们专业技术过硬,但审计业务水平普遍较低,而审计人员虽然审计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计算机能力不行,往往不能将自己的审计经验和方法转换为科学理论化的数据需求模型。加上缺乏有效沟通,需求分析与不能完善,产生想法和建设不能统一的现象。因而想要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应优先考虑掌握审计+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通过该类人才的持续引进,审计机关人员配备结构与质量会逐渐提高,而新老审计人员的沟通,将过往丰富的审计经验与当今信息技术主流思想相互融合,在審计思路的彼此交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新老双方都塑造成思维更加开阔的审计工作者。
三、加大对安全性管理系统建设的投入,控制风险水平
为合理保证信息化带来的数据泄露风险处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应建立起完善可靠的安全性管理方面内控制度。一是建立惩处制度,对于保密性信息要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二是在数据处理相关的工作岗位中,实现权责分离,授权审批,尽量缩减保密性信息的可知范围。三是安装已签订保密协议的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来防范虚拟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
四、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是保持与大数据审计分析系统开发人员的密切沟通,将需由系统自动执行的审计程序以及数据分类标准等悉数告知,并就后期调试阶段利用系统执行审计工作时遇到的系统缺陷对平台开发维护人员进行持续补充沟通。二是在平台建设时,提升平台包容性,给基层审计机关保留对相关功能进行改造的权限,以便于系统更加适用于特定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
综上,我国大数据审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很多问题。市县级审计单位应当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发挥坚定的基石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方法研究[J]. 刘琳. 信息系统工程. 2018(03).
[2]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管群.江苏科技信息. 2017(36).
作者简介:王若雯(1999-03-),女,汉族,学生,本科,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