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学习多跑腿方能写出有品质的作品

2020-10-21李才文

西部论丛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李才文

摘 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媒体时代,如何写出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遵循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笔者要论述的是有品质的作品出自勤学习多跑腿,这样写出的作品也才能在党委政府与百姓之间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笔者会根据在新闻工作中发表过的作品加以举例论证。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多跑腿,俯下身,全身心投入到新闻现场,这是职业精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无论路有多远,路况多复杂,都必须要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素材。新闻界有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说的也就是要沉入到乡间田野,深入到群众中去。采访回来后,不能人云亦云,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深入分析,辩证思考,既要传递党委政府的好声音,又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配合党委政府搞好中心工作和阶段性的宣传任务。

笔者认为:有时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看似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然。与时时加强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重大会议精神等方面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2007年《半月谈》22期,刊登了笔者采写的一篇题为《深山老人47年第一次下山》的文章。故事的主人公夏道芳老人所居住的湖北省巴东县送子园村村民的艰苦生活环境公开后,引起了巴东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次成功的宣传报道,得从2007年11月份说起,时任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党委书记钱才东到送子园村访贫问苦,笔者跟随采访,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后,到达送子园村夏道芳老人家。当晚我独宿一间房。睡到11点左右,我被一种洪亮的声音惊醒。一会儿又听到屋外有说话声。我怀着好奇心,爬起床来从窗户向外看。原来,夏道芳老人与老伴用木制的喇叭筒在驱赶野猪。我迅速起床后,下楼与老人聊天。在聊天中,得知老人在63年的人生经历中,除了16岁时下过一次山,见到过汽车,她对大山外面的世界已是所知甚少。听说三峡大坝蓄水了,沿渡河也涨水了,轮船也开进来了,她便产生了一个最简单的愿望:去看看轮船是个什么样子。当晚对老人进行详细的采访后,第二天又对送子园村村情作了细致的了解。老人生活的送子园村属于沿渡河镇最偏远山村,由于交通信息相当闭塞,农户逐年搬迁,当年只有9户20口人留守在该村。他们分布在3个组,大多住户之间较为分散,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处于贫困线下,大部分生活要靠五保、低保维持。另一方面在该村四万多亩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娃娃鱼、金丝猴、珙桐、红桐、红豆杉等多种国家珍贵动植物。综合分析材料后,恰与国家对关注弱势群体、改善民生问题的精神相吻合。也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联。我便以夏道芳为主人公拍摄的专题片在巴东县电视台《一周播报》播出,其撰写的文章在《半月谈》等多家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巴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对该村进行深入的旅游开发,并逐步对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实施整体扶贫搬迁。 如今的送子园已属于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只有深入学习,时时了解掌握新精神新政策,才能写出有品质的作品,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目标,笔者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村(社区)是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庄。笔者与另外两名新闻工作者深入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采访,罗溪坝社区的前身是罗溪坝村,是原村集镇所在地,商贸繁荣,流动人口较多。2017年,巴东县最大的易迁安置点落户罗溪坝,456户1572人搬进新家,小镇人口陡增。社区如何治理,在采访中,发现罗溪坝社区长远有规划、年度有计划,产业发展抓重点,不杂不乱,在政策框框下利用盘活现有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不乱葬、不乱修坟墓,规范殡葬行为,笔者在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深入了解居民、事务、就业三融合,“两委”干部定岗定责、党员定标定责和民主管理“214”模式,解读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本。其采写的《从“溶”到“融”的转变——从“罗溪工作法”看基层社会治理》的文章,2019年8月6日在《恩施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州、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今,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已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就提出,新闻记者作为人们的发声者、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必须要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三有”作品呢?一句话概括就是:好作品出在记者的脚底板下,这不就是在说要“勤学习多跑腿”吗?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邓拓对于新闻职业工作者曾经这样寄语:“记者应该拥有生活在群众之中,活跃在采访第一线。”很多人入了这一行,都有这样的感受:好像一直在奔走。奔走的途中,不仅仅有谣言与事实混淆着你的视听,也有随处可能会出现的生命危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次困难与考验是对记者的使命担当、职业意识的最真实考验。笔者在报道夏道芳老人时,孤身一人来到主人公所居住的湖北省巴东县送子园村,也曾经与另外两名新闻工作者深入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当然也去过很多金碧辉煌的商业大厦、即将拆迁的老旧居民楼,无论到哪里、无论见过多少人,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因为我深知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只有在路上,才能发现故事、了解真相,才能触摸时代脉搏。

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这也是一句老话,但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记者,只有真正深入人民、深入生活,跟人民站在一起、跟人民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触摸、感受、理解、发现、体会到人民的真实情绪和内心需求。勤跑腿、勤学习,亲身经历、来到现场,我们才能够发现事实。正如在《深山老人47年第一次下山》報道中,一开始我是为了了解巴东县送子园村村民的艰苦生活现状,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引发社会关注,引起巴东县委政府的重视。为了让报道更加深入人心、让社会深入了解当地现状,我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来到了送子园村,住在了夏道芳老人家,观察夏道芳老人与老伴的生活日常,与其进行深入交谈、了解现状,正是这样的经历、观察与交流才能够让这篇报道多了很多细节之处,以细节打动读者的心,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文字了解送子园村这个地方的贫困现状,也为之后当地政府的救助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新闻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我们如何采写新闻、如何报道与传播新闻,展现了我们记者的思想格局。牢记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才能找准我们的行走方向,才能将我们的笔触和镜头对准生活,从而让新闻真正写在大地上。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对于社会和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写写出好作品需要我们时时加强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重大会议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同时也需要我们勤跑腿、深入乡间田野挖掘素材,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热腾腾的现场温度,才能拥有鲜活的思想深度,才能收到社会人民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林金华. 电视新闻的编后话[J]. 记者摇篮, 2006.

[2] 王国. 新闻法与其他法规之关系[J]. 传媒观察, 1999(3):40-41.

[3] 陈力丹. 关于新闻法的几个认识前提[J]. 当代传播, 2004, 000(004):48-49.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