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妮日记》课堂实录

2020-10-21高金花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安妮日记和平

高金花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理解文章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式:自主学習、问题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们在绝境中要不断看到自己

制造的希望与美好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九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有理性的句子,准备讨论。

2、思考安妮的日记中反映了哪些主题?

三、再读课文,问题探讨:

1、身处密室的安妮有哪些渴望?她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在厄运中还说“可是我快乐,而且立志永远快乐”?她快乐吗?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4、安妮这样写到:“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5、日记中哪一篇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学习小组交流,班级交换感触。

四、课堂小结:

们有幸看到安妮日记,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更要深刻去思考战争,祈盼和平。

五、课堂写作:安妮,我想对你说……

六、布置作业:(两题中任选一题)

1、选择文中的一则日记,写一篇读后感。

2、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请给她写一段墓志铭。

(二)课堂实录

老师: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们在绝境中要不断看到自己制造的希望与美好

老师:十二三岁是花一样的年华,我们每个同学处于这一阶段时,都沐浴在父母的亲情中,享受着校园的芳香,都书写着诗一般的日记。可是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本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在躲在密室的漫长的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小小年纪,去思考战争、思考自然、上帝、宗教等等,她成长为一个对生活有很深感悟的人。让我们带着同情、带着感动,去感受这位小女孩艰难的人生历程。

老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九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有理性的句子,准备讨论。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作发言准备。

老师:阅读完文章之后,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看来我们现在真的很幸福啊,有时是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学生:安妮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我们深表同情。

学生:真希望安妮能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中。

老师:请同学们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

学生:第一则日记:有关日记的说明。

第二则日记: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各毒气室的情况,写了纳粹占领下人们的恐惧。

第三则日记:写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

第四—六则日记:写空袭给“我们”带来的恐惧及八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第七—九则日记:对战争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及憧憬了自己的未来。

老师: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很好的去研讨文本思想,这也是阅读文章的根本。文章令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请思考安妮的日记中反映了哪些主题?

学生:战争与和平

学生:追求自由

学生:思念亲朋好友

老师:同学们多角度的理解文章,而且一语中的,同学们展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身处密室的安妮有哪些渴望?她是怎么做的?

学生:身处密室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乐,渴望交流、写作、实现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东西。

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渴望,安妮坚持收听广播,关心战争的发展情况;坚持写日记,记下密室里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思考;执著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老师:安妮的渴望也是我们人类的渴望,和平、自由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同时安妮执着的听着广播,写着日记,为人类的发展记下真实而永恒的一笔!

老师:安妮深处恶劣环境,为什么在厄运中还说“可是我快乐,而且立志永远快乐”?她快乐吗?

学生:因为她心里有爱,又对人的信任。他的确有快乐,那就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但就当时境况而言,这种快乐是一种理想境界;

学生:她是个孩子,较为单纯,对生活充满希望。

老师:悲惨的境遇让安妮心地早早成熟,她因为爱而快乐着,同时又因为是个孩子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安妮是我们人生中的榜样。

老师: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学生: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老师:中国有一些古语“冤冤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经历过苦难,才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深度,以一种大家的身份,祈祷人类的和平。

老师:安妮这样写到: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学生:习惯说法一般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可是我们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

学生:这在安妮这样具体的受害者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进行几

十万人的大屠杀,都不是政客和资本家亲手所为,都是各个国家的普通劳动者,以及来自普通民众的士兵所为。

老师:安妮的谴责很耐人寻味。战争不仅仅是资本家的罪恶,也是民众们麻木的产物,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平。

老师:日记中那一篇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学习小组内交流,确定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第三则:主要写了乱世的景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令我们心酸,同时让我们强烈的渴望和平。

学生:第九则:读完文章,不能不思考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带来的恶劣后果。号召人们热爱和平,祈祷和平,维护和平。

老师:同学们感受颇深,《安妮日记》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花样年华的孩子,经历了战争,见证了战争的罪恶,这是安妮痛恨的,也是让读者心酸的。安妮在日记中写到: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日记是安妮的精神家园,是安妮的唯一。在安妮可怜的逝去后,给我们留下了这无尽的悲伤,我们有幸看到安妮日记,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更要深刻去思考战争,祈盼和平。

老师:安妮的命运令我们同情,我们久久的沉浸在心酸和悲痛之中。下面我们来写一段话:安妮,我想对你说……同学们要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我们心中的希望。给大家留出3分钟的写作时间,然后请部分同学读出自己的写作内容。

学生:安妮,我从未谋面的朋友,我想对你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我们每天从熟睡中醒来,快乐的生活学习,我想邀请你到我们身边来,体验一下新时代的幸福。”

学生:安妮,我想对你说:“看了你的故事,我泣不成声,我恨那个时代,你小小的年纪,却经历了那样残酷的命运,我们反对战争,反对霸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生活的平静祥和的生活之中。

……

老师:同学们的心情,老师深深的理解,我们同情安妮,我们痛恨战争,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祈祷和平,维护和平,捍卫我们的和平年代。

老师:下面我们布置课外作业,两题中任选一题

1、选择文中的一则日记,写一篇读后感。

2、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请给她写一段墓志铭。

教学反思:

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鉴于《安妮日记》这样的写作背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那段黑暗的历史,从而深刻感受安妮的内心世界,我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查找有关二战时期纳粹屠杀的史料。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注意文体特点,侧重心灵感悟的引导。安妮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适合学生静静的阅读体验。此时的课堂教學应该讲究“留白”的艺术技巧,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对话。而我在引导的时候,过分注意了课堂的节奏,少了些给学生静心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二次交流的时间。虽然学生说的很好,理解的也比较到位。可我总觉得学生的理解少了些让心灵震撼的悸动,流于浅层次说教。我想如果能把1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成2课时来学习,给学生课堂上静默感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再补充有关二战纳粹罪恶的短篇小说,例如《请把我埋的浅一些》,我想效果会更好。语文的课堂应该有人文的因素,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灵、情感的熏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而不能拘泥于教学目标的是否完成。这堂课也提醒了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融合。

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为安妮写个墓志铭,由于事前没教学生如何写作墓志铭,所以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尽如人意,有的写的像,有的写得不像。这也是我我在备课时忽略的一个问题,既然要求学生做了,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在布置作业前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墓志铭,这类文体有哪些注意点。再列举部分实例,让学生弄明白后去做作业,这样才能对课堂所学内容有一个良好的补充。

猜你喜欢

安妮日记和平
好久不见的自己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成长日记
博弈·和平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