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2020-10-21张雨馨
张雨馨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自古以来,中国就活跃在宽广的海洋上,不断的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交流与贸易往来,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文化与对外关系,铺就了一条至今仍造福人类的道路,这条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聚焦于近50年来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起源、发展等相关问题及对外贸易。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起源及发展
1.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概念的研究
虽然这条道路已存在数千年,但是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专业名次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却不及200年,而且并非中国人首先提出这一概念。这个名词的最早提出者则是德国地质学家和东方学家李希霍芬(1833--1925)。开始中国人并未广泛接受,经过时间的推移,这一说法被广泛使用,关于其概念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
司徒尚纪在《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内涵,性质和时限之我见》中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做了梗概:李希霍芬在两次来中国考察旅行之后,在1877年问世的第一卷《中国》中,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的名称,并加以论述,随后他又在一张地图上提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称谓,虽然未作解释,但他仍是这个科学概念的创始人。此后,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绸之路有路道和海道两条。在司徒尚纪和许桂灵的另一篇文章《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提到:虽然在李希霍芬后“丝绸之路”被广泛接受,研究成果不绝如缕,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却十分寥落。仅有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的《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国内则有1955年季羡林在《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中,论述中国蚕丝输入印度有五条通道,其中一条为“南海道”。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的海路丝绸之路研究几乎中断,直到1885年,北京大学的陈炎教授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两部专著的出版,才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局面。
虽然早期我国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较少,但从文革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被大家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研究成果。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的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总体来说,它开辟于秦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持续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在明代由盛转衰,随后在清代逐渐停滞与衰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1)学界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正式开辟
在我国历史上,秦作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仍保留着不少对于海上对外交通的记载,但这些大多数在当今都只是传说。这其中就有江苏方士徐福,在《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派遣他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故事,也有人说徐福到了日本传授耕作防治技术。根据这些传说,徐福可以被称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
汉朝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辟的朝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说:“真实记载海上丝路开辟的文字,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平定南 越国后,乘势派遣黄门译长等从广东徐闻、广西合 浦和越南北部日南(时属汉帝国)港出发,沿越南 海岸航行,中经缅甸到南印度洋孟加拉湾,历时约一年。”而李金明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中提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 2 世纪,汉武帝开辟了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 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此事大抵缘起于张骞出使西域。据《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传”记载,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禀告,出使大夏时,看到蜀布和邛竹杖(指四川西部邛崃山 出产的方竹杖),问从哪里获得。说是从东南数千里的身毒国,向四川商人购得。因此,张骞认为,在四川与印度之间必有一条便捷的通道……汉武帝当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日南、徐闻、合浦 出航,沿着越南海岸航行,中经缅甸的蒲甘到达南印 度的康契普腊姆。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已开通了联系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辟于汉朝,而秦为其奠定了基础,在此后不断绵延发展,造福人类。
(2)学界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宋元时期继承了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北宋时期指南针首次应用于航海。再加上南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连绵不断的战争,政府军费开支巨大,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扩大海外贸易,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在此时达到顶峰。
司徒尚纪写道:“宋元海上丝路文化意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以从占城传入新稻种(占城稻)而言,其后闽广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史上第一革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对我们至今仍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宋元时期开放的外交政策给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以极大的空间,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3)学界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以后衰落
明朝中叶正值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海上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但欧洲殖民者在东亚海域展开了剧烈的商业斗争,在中国购买丝绸等产品后贩卖到日本赚取暴利。因此明王朝以防范倭寇等理由为借口,实行了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虽然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外市场,宣扬了明朝富强但他并未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远航中止。吴春霞的《从“一带一路”的视角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与发展》中提到:“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非的友好交往,但因下西洋活动造成国库严重亏空,明仁宗下令烧毁了郑和出使西洋的所有史料并严格实行海禁。倭寇之患后,海禁政策愈加严格,前后共延续了 300年,基本中止了中外贸易的往来……到了清朝,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了13家专门用于官方海外商贸的“洋货行”,史称“广州十三行”,后又下令指定广州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多种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發展由盛转衰。
国际形势的变化,统治者思想的腐朽,政策的转变,让明代以后海上丝绸的发展不同于往日,在明代以后开始转向衰落,但仍在发展。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中国与外国沟通联系的商业交通要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加强了我国与周边许多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进了许多至今都在我国农业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新物种,对我国经济农业影响深远。当前我国学者在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方面的研究资料丰富。
赵莹波《宋日贸易再考———海上丝绸之路东亚贸易圈的形成》一文认为是宋朝商人主导了宋日贸易。宋朝商人在日本博多定居,并建造了唐房(即唐人街),博多不僅是商品流通场所,还是宋朝商人们的营业据点,宋代的这种民间贸易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王涛在《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中把明清时期中国海商、海盗放到全球海洋贸易发展的历史画面中进行定位,并围绕全球海洋贸易扩张和竞争时期中国以及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海外贸易扩张的反应和表现这一历史背景来展开对明清时期中国海商、海盗兴衰的思考讨论。骆昭东在《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全球经济视角下的明清外贸政策》中将清朝对外贸易政策放到中西贸易大背景中进行了研究。而严锴则在《18世纪中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及贸易》中研究了18世纪时中法两国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所进行的相关贸易。
种种对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的研究都表明,古代丝绸之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巨大,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多国的交流。而现在,这些研究还正在源源不断的问世。
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时期开始,到明代以后衰落,如今又在不断推进,虽然有兴有衰,但一直在不断发展。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热情更为高涨。在研究领域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面更为宽广,涉及多个角度,如海外贸易的研究、政治经济史的研究等等,也在不断开拓着新的研究领域,如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的研究,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在研究方法方面,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综合研究越来越多。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召开了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峰会、研讨会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重大。伴随着越来越多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家的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必定会更好的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内涵,性质和时限之我见》,《新东方》,2015年第3期
[2]司徒尚纪、许桂灵《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热带地理》,2015年第9期
[3]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新东方》,2015年第1期
[4]吴春霞《从“一带一路”的视角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与发展》,《港口航运》,2016年第4期
[5]骆昭东《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全球经济视角下的明清外贸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6]王涛《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7]严锴《18世纪中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及贸易》,《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8]赵莹波《宋日贸易再考———海上丝绸之路东亚贸易圈的形成》,《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