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型仪在输血前检查的应用及价值研究
2020-10-21赵丽杨振华
赵丽 杨振华
【摘 要】目的:探究全自动血型仪在输血前检查的应用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1000份标本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U型微板法、全自动血型仪对样本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ABO与RhD血型鉴定情况。结果:1000份标本中,Oc凝集U型微板检测123例(12.30%),全自动检测164例(16.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4,P<0.05)。68例脂血标本中,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高于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100.00%vs80.88%,P<0.05)。60例溶血标本中,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低于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85.00%vs96.67%,P<0.05)。结论:在输血前检查中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可提高血型鉴别准确率,减少人工干预,避免判读误差,以提高血型检测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全自动血型仪;输血检查;血型鉴别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094-01
前 言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治疗方法,被用于治疗缺血性休克、产后出血等,以往输血疗法在探索阶段时,因没有血型匹配的认知,从而造成患者死亡[1]。随着临床的深入研究,发现ABO血型及凝集规律,胃电代数学奠定了病理生理学基础。现阶段输血前需要准备ABO 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意外抗体筛选等输血相容性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2]。人工试管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操作较为复杂,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降低工作效率,U型微板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一次性判读准确性会因试剂卡、人工干预的影响,造成误差。全自动血型仪则能够减少人工干预的机会,避免血型判断结果的误差,提高检测准确率[3]。本文探究全自动血型仪在输血前检查的应用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1000份标本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 2 mL,均无脂血、溶血。
1.2方法
U型微板法:基于红细胞凝聚原理,操作者需要在全自动样本加样仪上对标本进行处理,滴注试剂,反定型板布局Ac、Bc 和Oc,30份标本/板,正定型布局抗-A、抗-B,44份标本/板;单独测定RhD血型,设置RhD检测试剂和标本量为50 ?L∶30 ?L,给予正、反定型检测。由工作人员将分配完整的微板转移至孵育振荡器中,振幅3F、转速400 r、振荡6min;其次,由工作人员转移至平板离心机,离心1min,转速为500r;再由相关人员将平板移到孵育振荡器,设置振幅1F、转速1000 r、振荡2min,静置3 min,对标本进行HT3酶标仪对比颜色,用ITSWELL软件分析判断,再由工作人员直观评价结果符合性。
全自动血型仪:则根据红细胞凝集原理,反定型布局Ac、Bc及Oc,30份标本/板;正定型布局抗-A、抗-B及抗-D,30份标本/板。在全自动儀上操作,从标本条码的采集到最后的孵育、离心、振荡等步骤均采用全自动化运行。
1.3观察指标
对判读不出结果的标本可重复检查或是送血型室确认。比较两种方法的ABO与RhD血型检测率、判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比(%)、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分别行x2、t检验。如P<0.05,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对同一样本血型筛查情况
1000份标本中,U型微板检测Oc血型123例(12.30%),全自动检测为164例(16.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4,P<0.05),全自动检测Ac、Bc、RhD血型分别为458例(45.80%)、375例(37.50%)、3例(0.30%),U型微板检测478例(47.80%)、395例(39.50%)、4例(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0、0.85、0.14,P>0.05)。
2.2 两种方法倍比稀释后血浆反定型检测
68例脂血标本中,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80.88%(55/68),有13例标本误判或无法判读。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为100.00%(68/68),无判断失误情况。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x2=14.37,P<0.05)。60例溶血标本中,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85.00%(51/60),有9例标本误判或无法判读。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为96.67%(58/60),有2例标本无法判断。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14.37,P<0.05)。
3 讨论
输血前检查是为了提高血型鉴定的准确率,让输血相容达到标准,以确保患者临床输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见血型的鉴定在输血治疗中占据重要作用。但实际临床中,血型的鉴定操作、数据处理、自动化传输等检查工作存在一定的缺点,随着医学技术与科技的发展,输血前检查技术也逐渐丰富化、便捷化。试管法虽然准确可靠,但是不适用于大量标本处理,U型微板法是一种半自动化鉴定,虽然能够适用于大量标本处理,带来便捷,但是人工干预步骤较多,会引起判断误差[4]。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则是较为创新的检测仪器,其在运作中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且能够便于全程监控,可减少误差。本研究结果证实,在鉴别Oc血型中,U型微板检测与全自动检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血脂标本中全自动检测准确率为100.00%,在检测溶血标本中,全自动检测准确率高于U型微板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冯松林研究[5]结果具有一致性(在脂血标本判断中全自动检测正确率为100.00%,U 型微板法为88.89%;溶血标本中,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 86.21%,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为98.28%,P<0.05。),其表明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判断准确率高,能够满足鉴定大量标本血型的需求,也进一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因为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所使用的血浆量、试管量少,而且用板底扫描能够减小反应总体积,所以使得溶血、脂血能够得到充足稀释,提高判读正确率。
综上所述,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可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干扰与误差,以提高血液检测的质量。
参考文献
李明卫.分析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在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5):156-157.
陈善华,李浩,吕素梅.Metis2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情况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4):2527-2529.
苏莉,林靖,杨家焕,罗洪,谭安超,王红波,杨眉,安邦权.MG12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常规检测效果评价[J].贵州医药,2019,43(04):616-617.
马思宇,杜宇.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与手工法对1000例血型样本的比较分析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23):2575-2577.
冯松林.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血站血型筛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