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如何学习内科学之我见
2020-10-21刘志刚
刘志刚
【摘 要】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及至医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综合,最具普遍性、内容最为广博深厚的部分。可以说内科学是医学之母,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石,学习内科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如何学习内科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充分认识了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基础上,通过学习构建坚实的内科学知识体系;积极投身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领悟验证理论知识,进而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努力实现主观判断与临床实际的统一,也就是“博学、实践、善思”等三个学习门径,就能够学好内科学,为将来成为一名好的内科医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医学;学习门径
【中图分类号】C64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078-01
1 充分认识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的主要使命是治疗疾病,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预防疾病,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命质量,优化生存环境,增进身心健康。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目的也是这样。为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知识, 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一名医生,其职业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作后盾,如何立足? 既然选择了医学这一行,有志于做一名医生,那么首先要有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不仅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只有在繁重的医学学习面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激流勇进,保持认真学习的动力。
2 复习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应用技术,注重多学科交融,构建坚实的内科学知识体系
2.1注意复习和更新基础医学知识及理论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这些知识与理论体系是认识临床医学问题的重要科学基础。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打散”为“元素”,加入临床应用性内容,再依照临床防治需要重新组合而成临床医学。因此,学好基础医学,才能理解健康、疾病与生命的本质以及对其认识、干预的科学道理,对于临床问题,也才能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内科学由于具有知识性、理论性突出的特点,在临床医学各学科中与基础医学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在学习内科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应相应的临床内容,及时复习之前所学习过的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时还要进行追踪更新,才能在学习中对于疾病的发病和处理原则知其要义,行其要领,融会贯通。
在学习内科学中某系统疾病时,应回顾该系统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特点;在学习发病机制时,应联系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临床表现时,应结合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加以理解和记忆;在学习药物治疗时,应复习药理学、微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等知识。再次强调,只有通过对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学习,才能更深入地领会和掌握内科学防治体系,将来也才能更好地实践转化医学研究模式。
2.2注意学习和运用临床应用技术体系
为解决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技术方法问题,医学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臨床应用技术体系,包括诊断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临床病理学、检验医学、临床药学、介入治疗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等,这些技术体系与认识和处理疾病密切相关,是临床诊疗的有力技术支撑,应结合各系统疾病关注学习,努力掌握。
2.3注重培养多学科立体的知识体系与临床能力
临床学科的各个专业,专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彼此交叉融合,某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伴随多学科、多方面的影响,对疾病的诊疗和预防也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或联合。因此,除要学好内科学本身的知识外,还要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临床学科,包括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预防医学等,关注这些学科与内科学的交汇点及有防治中的协同作用。
3 积极投身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领悟验证理论知识,进而融会贯通
内科学课程的学习大体可分为理论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临床毕业实习是一位医学生将教材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努力实现主观判断与临床实际的统一
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对病例进行信息获取、分析护理、判断决策、处理治疗、评估疗效的思维方式与过程。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病史和患者体征的获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判断与诊断、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指南制订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调整等环节构成临床的诊疗循环周期,临床思维即主要体现在上述环节中。在培养临床思维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4.1 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每位医师在诊病的全过程中要做到下面两点:①主观认识尽量与患者实际情况相一致,避免主观臆测。②力求避免主观、片面,要以点带面。
4.2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患者的病变可能发生在某一局部的器官或组织,然后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患者主要症状不一定就是病变所在。①一个系统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影响其他某一系统,甚至几个系统发生变化。②某个系统或器官发生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症状却体现在另外一个系统或器官,甚至有时是唯一的症状。
4.3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它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但是疾病发生于人体时,受到患者具体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所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并不是千篇一律,常因人而异。
临床医学具有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突出特点。临床思维是科学、经验与“悟性”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性智慧”,其形成集知识、经验、直觉等于一体,是决定临床成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临床信息中找到关键性的线索及主要矛盾,总结概括出疾病的主线和本质规律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所在。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由之路,对以分析见长,靠智慧取胜的内科学,尤其强调临床思维,这也是内科医生最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陈灏珠,林国为.实用内科学. 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马家骥.内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