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缺牙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的临床观察
2020-10-21于文君
于文君
【摘 要】 目的:观察用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修复先天缺牙伴垂直距离过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2015年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先天缺牙患者进行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修复,用主观评价的方式对比修复前后咀嚼效果及面容的改善状况,追踪回访3~4年观察修复效果。 结果:先天缺牙患者使用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修复,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使缺失的大部分咀嚼功能得到恢复,面容得到较好改善。结论:对于因先天缺牙较多所致垂直距离不足的患者使用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修复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先天缺牙;咬合重建;咀嚼效率;可摘义齿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050-01
先天缺牙患者由于长期缺牙没有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成年后往往伴有牙槽骨发育不良,乳牙滞留,缺牙较多可导致合曲线异常,咬合关系异常,面容的改变,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修复难度较大,因牙槽骨发育不足难以行固定义齿修复及种植修复。为解决这类问题作者在临床中选择用可摘局部义齿对咬合重建患者进行修复。
1病例选择:选择收集 2009年 1月~2015年 12月,因咀嚼困难和影响美观而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先天缺牙成年患者 5例,患者年龄22~50岁,缺牙数目大于6颗,通过病史采集和拍X片确认先天缺牙,排除阻生齿和后天拔牙导致的牙齿缺失[1],5例患者均伴有垂直距离过低,部分患者牙列中有滞留乳牙。
2修复前准备:
2.1了解患者既往修复史,患者全身健康情况,对龋齿楔状缺损进行充填必要时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拔除残根残冠,保留无龋坏无松动无根尖周病变的滞留乳牙。
2.2制取研究模型。
2.3检查双侧颞下颌关节动度开口度开口型无异常,拍双侧关节CBCT片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居中,关节前后间隙基本一致。
3修复方法和步骤:
3.1制取工作印模。藻酸盐印模材取初印模,灌制模型,光固化模型材料制作个别托盘,制取工作印模。
3.2制做合托。用光固化模型材料制做合托,合托覆盖前牙切端及后牙合面,确保合位记录时合托在口内保持稳定不动。(图1-1,1-2)
3.3确定合位关系。采用息止合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合间隙的方法并参考患者面型确定垂直距离,用蜡合记录确定垂直和水平颌位关系,确定丰满度,检查张口度大于两指[2]。(图2-1)
3.4义齿试戴。人工牙前牙排列协调美观,后牙咬合关系稳定,患者正中咬合时双侧颞肌动度基本一致,正侧面面容自然。(图3-1~3-3)
3.5戴义齿。义齿就位后常规检查,卡环落实到位,基托组织面及合垫部分与黏膜和天然牙贴合,义齿稳定无翘动,嘱患者分别做正中前伸侧方咬合动作,调磨早接触点,使前后牙咬合接触均匀一致[3]。张口度大于两指,面型协调,调磨人工牙合面形态,抛光,指导患者正确摘戴义齿。
3.6戴义齿拍CBCT检查双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基本居中,关节前后间隙左右基本对称,后间隙较修复前略有增宽,患者无不适症状 。
4复诊检查。1周后复诊检查义齿固位及稳定性。1个月后复查并填写修复效果主观疗效评价表(问卷调查评价),6个月,1年复诊,之后每年复诊。
5修复效果患者主观疗效评价表。修复效果主观评价表评价内容为两项,①咀嚼功能是否得到相应恢复,②面型外观软组织丰满度是否得到改善。评分为1~10分,在区间内选择分值越高表示主观感觉越好。1~3分表示与修复前相比无明显差别,4~7分表示与修复前相比有一定改善,8~10分表示与修复前相比有显著改善。5名患者均主观感觉良好;咀嚼功能显著恢复,咬合关系、牙合曲线、面部丰满度及面下 1/3 高度得到恢复,面部外型协调,CBCT片对比修复前后关节位置,个别患者髁突前后间隙有变化,戴义齿CBCT片髁突前间隙变窄,后间隙略有增宽,患者关节区无不适反应,主观疗效评价表评分均在8~10分范围,修复效果显著。修复后每年随访,所有患者的面型外观、咀嚼功能均较修复前明显改善,现长期患者仍在随访中。
讨论:
先天性的牙齿缺失和形态异常是口腔临床常见的遗传和发育性疾病。临床中比较多见的是恒牙先天缺失,先天缺牙的发病率据报道为2.2%~10.1%(不包括第三磨牙) ,且受种族的影响,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在国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先天缺牙的发病率接近5.89%,根据缺牙的数量,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少数牙缺失:缺失牙的数量< 6个,常见为第三磨牙的缺失; ( 2) 多数牙缺失: 除第三磨牙以外的缺失牙的数量≥6个; ( 3) 先天性无牙: 所有牙齿先天缺失。在可选择的修复方式中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的优势在于适应症范围较宽,尤其对于多数缺牙患者以及天然牙和牙槽嵴条件较差的患者具有一定优势,制作过程相对简易,价格低廉,便于清洁, 也常用来作为固定义齿咬合重建的过渡性修复。文中收录的5名患者有些保留了无松动的乳牙,缺牙区呈刃状牙槽嵴,牙槽骨吸收严重,深覆合,合曲线异常,如果采用冠橋修复和种植修复难以克服先天缺牙患者常见的基牙数目不足,牙槽骨发育不足,缺牙间隙大,缺牙数目多等不利因素。在基层医院,门诊诊次量较大,不同程度先天缺牙患者的比例也相对较大,通过追踪观察可以明确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是先天缺牙患者尤其是多数牙缺失的有效治疗手段,治疗过程相对容易掌握,对于治疗过程中需要咬合调整更加方便,可供选择的修复材料种类较多,设计更加灵活,易于清洁,对天然牙和牙周组织的健康更有利,收费较低可惠及更多患者,便于基层医院开展,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张晓霞 冯海兰 多个牙先天缺失的病例分析及临床分型.Chin J S tomat ol, July 2003 , Vol 38 , No .4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3 年 7 月第 38 卷第 4 期 Chin J S tomat ol, July 2003 , Vol 38 , No .4
李波 咬合重建修复中的相关合学问题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tomatology Jan. 2019 Vol. 12 No. 1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9年 1月 第 12卷 第 1期
马轩祥,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版.p.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