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分析
2020-10-21陈正一
陈正一
舞蹈《摘葡萄》的编导是维吾尔族当代舞蹈大师阿吉·热合曼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个维吾尔族舞蹈基训组合,这些组合目前已成为全疆多数专业艺术团体和院校主要使用的教材之一。1959年,他获得第七届“世青节”金奖。至今该舞蹈已经发展出六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身存在的特色,可见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舞蹈的背景是在葡萄架下,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受丰收美景感染而翩然起舞。舞蹈是在手鼓伴奏下的女子独舞,生动的刻画了姑娘清纯可爱、活泼开朗的性格,一酸一甜的尝葡萄创作,别具匠心,把观众带入当时的场景,感同身受的体验摘葡萄的乐趣,至今被人称作“神来之笔”。最后通过连续20个平转下腰摘葡萄的高难度的技巧与姑娘摘葡萄的喜悦心情融合为一体,将舞蹈气氛推向高潮使在场观众激动不已、拍手称赞。
自阿吉创作的《摘葡萄》之后又涌现出许多个版本的《摘葡萄》,表演形式上从女子单人再到女子群舞,从服装道具、灯光舞美上来讲,是愈来愈华丽,越来越舞台化,舞蹈在技术技巧方面也有所保留,由原来的为演员量身而创的剧目变为演员用自身条件去去适应这个角色,带来的感受自然是没有最早时期的令人叹为观止。接下来就笔者个人观点浅谈舞蹈《摘葡萄》在经多个版本的调整后的现状,若有不周之处还望各位读者多多包涵。
从框架方面浅析的谈一谈:
第一方面:从大环境来谈,过去的演员相对来说条件比较艰苦,对待事情专一,一直延续的就是较为淳朴的维吾尔族舞蹈风格,没有经过加工,或者说是没有更多的外来文化对他的影响,一直保留最纯最真的一面,更多的是自娱性。1959 年阿吉创作的《摘葡萄》是其舞蹈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其舞蹈创作思想体现最集中的作品。《摘葡萄》利用舞蹈提纯生活,追求的是“神似”,发展生活具象美为生活意象美。集中塑造维吾尔姑娘葡萄丰收后喜悦的鲜明形象,舞蹈形象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舞蹈《摘葡萄》所展现的背景是在热闹的果园里,果实累累、阵阵的果香,人们对自己辛勤的劳动而获得的大丰收产生无比激动、无比喜悦的心情,人们会在葡萄架下摘果、嬉戏、并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后来提炼升华为供人观看的舞蹈形式,再加上没有竞技以及各类铺天盖地的综艺节目以及比赛,舞蹈的内容也多表达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非常的纯真淳朴,让观看者也能够深有体会,产生共鸣,加之舞蹈编导、演员很多从民间而来,源于民间生活、创作也来自于生活,舞蹈动作经过演员的二度加工后,更带有生活气息,是非常符合观众的喜好,大家都纷纷效仿,达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在成为经典的同时造就了经典,加之舞蹈编导与演员的刻苦专一,从而诞生了经久不衰、越演越火的经典剧目。
在创作形式上可配合舞蹈所需,通过现场伴奏达到更真实的体验与更有冲击的舞台效果,此时增加相应的乐器,可为舞蹈锦上添花。《摘葡萄》中所用到的背景音乐是由手鼓演奏的。手鼓,是维吾尔族人民庆祝丰收、节日的常用乐器,男女老少都会演奏,除可合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独奏。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在舞蹈《摘葡萄》中,编导让手鼓与舞蹈紧密配合,既作为背景音乐的发声器,又作为一种道具出现在了舞台上,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现场感受。它以抑扬顿挫的手鼓音乐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姑娘在葡萄园中一边劳动一边吃甜酸葡萄时的情景和喜悦的心情。舞蹈中,手鼓的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创作的一个亮点,将手鼓伴奏置于舞台之上,而不是在后台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舞蹈演员与手鼓演员通过台下的训练与磨合,使这种现场演奏能够达到最好的状态。
第二方面:从前没有经过刻意训练的舞蹈演员能够做得到一些高难度动作,而现在经过科学训练的我们却不能很好的完成;经过了60年左右的剧目至今仍然能够传播的很好,很多人去跳,舞蹈学院去学习训练,并作为维吾尔族舞蹈教材沿用至今。就例如阿吉最初表演的《摘葡萄》比起民间艺人的表演,更突显了舞蹈表演的观赏性,淡化了杂技性技术表现,增添了修饰性美化的舞蹈动作,并且融进了很多个人旋转技巧。舞蹈《摘葡萄》后来又有新疆歌舞团通过独舞再改为群舞,情节经过一定的删减、表演到位。在新加入的舞蹈情节中,由一位主跳增加为两位,第一位略年龄长一些,尝葡萄的时候更加的到位和投入,让人身临其境,参加《舞蹈世界》时的那个版本年轻的女孩在表演时与老演员对比相对稍微欠缺一些,表情不够丰富细腻,这个剧目的亮点着重表现尝酸葡萄和甜葡萄的情感变化,表演时需更深刻、更吸引人,这个部分也是剧目的精华所在。
第三方面:现在各类综艺的兴起,一方面为舞蹈的传播带来了更好的发展,一部手机就可以将舞蹈传播给每一个人,但在这样的大众媒体的冲击下,许多为了追求流量、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许多舞蹈不经过考究就直接搬上舞台,给传统抹上了一道黑色,另一方面,随着现在短视频各类自媒体的冲击,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上,对舞蹈也欠缺考究,人们变得浮躁起来,因此,除了考虑社会的发展、外部的条件之外,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自省,去创作出更多经典。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排练过程中经常让演员想象具体生活环境,想象真实的劳作之后愉悦的心情,必要时还会让演员真实体验生活,这样的创作才能让作品本身更具有吸引力,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展示出舞蹈语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当我们通过一些文字与视频资料了解到过去老一辈艺术家在训练、学习中是如何克服艰苦的条件,在困难中成长、在磨难中进步,不计较得失、不挑剔演出场地,永远把集体荣誉放在首位。例如跳《摘葡萄》的维吾尔族演员阿依吐拉,她为了表演出吃到酸葡萄时的感觉,在葡萄园里尝遍了绿豆大小般的葡萄,酸的直流眼泪,在一遍一遍的刻意练习中,终于在舞台上收放自如,通过“意象”将吃酸葡萄的感觉带给观众,让在场的人们感同身受、连连称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与生活中,才能真正找到创作的源泉,也真正能够将生活的所感所悟通过提炼、升华后展现于大众的视野。而现在有一些创作把艺术打造成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且毫无生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当然,在近期,新疆歌舞剧院、新疆艺术学院等代表新疆艺术较高的团体也创作出许多家喻户晓的剧目,为这些艺术家们点赞,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仍需要务实自己的本职,做好应该做的,不让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