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英语二轮复习备考方略
2020-10-21张志伦
经过一轮复习,同学们已比较扎实地掌握了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
二轮复习实质上就是将一轮复习中的基础语言知识梳理成块,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准确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应试技巧,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力化,做到巩固、完善、综合和提高。以下是本人对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的几点粗见:
一、词汇常抓不懈
1.有计划地抓好考纲词汇复习,做到读音、拼写、词性、词义准确无误,坚持默写过关。
2.区别好同义词、近义词、易混词、词组和词性词形变化,并通过词汇同步练习来落实词的运用。
3.拓展熟词生义。
4.整理好纲外词汇,从试卷中、练习中、时政要闻中提取一些高频纲外词汇,以拓展词汇量。
二、语法知识不能忘
语法知识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灵活掌握各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各种从句、倒装、虚拟语气等,可帮助学生在短文改错题和语法填空题上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对写作表达的准确性也很有帮助。因此,本人建议同学们每天做一道语法填空题和短文改错题,及时查阅、复习遗忘了的语法知识。
三、能力培养是重点
1.听力。听力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题与套题相结合。课内听高考模拟听力,课外听听英文歌曲或时政要闻。听力专题以题型或话题为板块开展。套题精选与高考听力考题题型一致、难度适当、语速适中的由英美人士录制的材料来加强训练,并采用听力答题卡,听完后要批阅,统计成绩。对错误较集中的题要反复听,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2.阅读。每天坚持至少两篇阅读训练,使用Skimming 和Scanning两种阅读技巧,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迅速掌握文章大意,注重对阅读文章的综合理解和深层理解,加强长难句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者的意图推断、深层含义的推理等,并对文章进行语言鉴赏,增强英语的悟性。每周进行两次课外阅读,如阅读《21世纪报》《英语街》、英文名著等,这对巩固、扩大词汇量,提升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途径。
3.完形填空。每天坚持至少一篇的完形填空训练。同学们做完型填空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围绕主旨大意去阅读、预测、推理、判断。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先易后难,进行初选,切忌断章取义,就题论题。第三步是复核全文,弥补疏漏,确保最佳。第四步,通读全文。如果全对,文章的线索、脉络以及主旨、寓意等会有一种很“明朗”的感觉;如果有误,那么文章会是似懂非懂,犹如“雾里看花”,那就还要复读全文,仔细推敲并验证答案。
4.写作。同学们在写作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准确审题并在草稿纸上列提纲;卷面清楚,书写规范有优势;认真写好首句,使用有效连接是技巧;运用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是画龙点睛之笔;避免语法错误、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低级错误。因此,在二轮复习必须词汇常抓不懈,语法知识不遗忘,作文范文常背诵,一周两次的作文精批精练不可少。
四、模拟训练是关键
1.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每天坚持各种题型的小题训练和词汇训练,每周两次的高考模拟试题的综合训练。综合训练的测试最好集中在连课堂和晚自习时间进行,做到有收有改,同时要搞好信息反馈,帮助同学们及时查漏补缺;要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对训练的重视和对同学们学习的不断鞭策。
2.检测训练与补偿训练相结合。对于学生在训练和检测中所暴露出的知识欠缺和能力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巩固与拓展,杜绝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犯相同的错误。
五、学习工具很重要
1.一本袖珍英汉汉英字典。买一本英汉汉英袖珍型字典,可以随时查阅、记忆、复习、记录和扩充。它既能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又能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每天的零散时间。
2.一本错题集。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平时训练或考试当中的错误,加以整理和归纳,集中在错题本上,经常回顾。错题集能帮助我们突破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点,减少考试中的重复丢分。
3.一本作文素材。准备一个作文素材本,将范文中的高级词汇、常用句型和过渡语、阅读中可借鉴的表达以及经典范文集中起来,整理归类,作为朗读、背诵、抄写、仿写、欣赏的写作素材,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4.一本高阶英汉词典。买一本高阶英汉词典放在书桌,随时查阅以熟悉词汇的发音、意义和用法。一本高阶英汉词典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词汇运用能力,养成严谨、规范的习惯,杜绝发音不准确、单词拼写模棱两可、习惯搭配任意更改等坏习。
5.一本详尽的权威的语法书。买一本详尽的权威的语法书放在书桌,有疑问便查阅,有遗忘便查阅。语法知识是夯实基础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們解答语法填空题,还有助于写作表达的准确性。
6.一本近10年高考试题汇编。高考试题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命题人员智慧的结晶,其重要性任何模拟试题无法取代。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限时的对近10年的高考题进行模拟考试,熟悉、分析、感悟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总结答题的规律和技巧,培养自己良好的考试感觉。
【作者简介】张志伦,湖南省汝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