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岗位开发与大学生就业分析
2020-10-21申甘霖
申甘霖
摘要:通过对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分析,寻求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依据和逻辑。从需求、供给和供给匹配三个角度揭示我国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全国各省市先进的经验和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全国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与供给匹配促进政策,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和公益创业是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公益性岗位; 大学生就业; 就业分析
研究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从理论上界定公益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阐述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依据和逻辑;从实践上可通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一、公益性岗位的内涵、外延和特点
公益性岗位是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下,经过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以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而多层次开发的岗位。其从业人员是有意愿且有能力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社会大众。义工是义务工作的简称,也称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义工和公益性岗位从业者的共同点是有组织有意愿的为公共利益服务,差别在于,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引导组织开发的,并由政府在的经济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公益创业的内涵也是满足和维护公共利益,只不过实现的形式有所差别。公益性岗位的外延是一切以满足和提高公众利益而存在的岗位。
公益性岗位主要特征: 救助性、公益性和过渡性。公益性岗位的救助性体现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就业,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的公益性一是体现为公益性岗位是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二是体现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就业。公益性岗位的过渡性体现为公益性岗位的合同年限最多不超过三年,旨在幫助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条件下,重新寻找新的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公益性岗位开发与毕业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需求问题。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现在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的数量和结构均存在问题。从数量上来看,所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的数量相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是九牛一毛。从结构上看,除中央项目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是在近几年开始选聘大学生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所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均为在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或社区从事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有意愿深化公益性岗位的内涵,但是对于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范围过窄,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未能跟上,并且各地区之间公益性岗位开发的力度和成效都有较大差距。
2.供给问题。面对提供的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就业意愿上看,仍然有较大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没有认清公益性岗位的内涵,误解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是救济岗位,认为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不能收获工作经验,也没有未来。从就业能力上看,现在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很多是琐碎的工作,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耐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无法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供给匹配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缺乏针对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指导的体系。公益性岗位信息不对称,是因为仍有较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不了解公益性岗位的内涵,不清楚公益性岗位和其未来的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供给匹配缺乏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指导体系。
三、促进的政策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三条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需求促进政策。从需求角度看,国家应加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公益性岗位的数量和优化公益性岗位的结构。可采取“中央政府领头,各级地方政府支持”的方式,即中央政府规划全国范围的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及其原则,而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按照中央的原则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扩宽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深化公益性岗位的内涵,公益性岗位的内涵是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下,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而多层次开发的岗位。政府可以引导企业以出资或其他方式加入,这样既能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给高校毕业生,又能使企业树立较好的社会形象。站在政府的角度看,也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达到了三赢的局面。
2.供给促进政策。从供给角度看,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公益性岗位就业: 一是通过讲座或试岗的方式,让高校毕业生了解公益性岗位的内涵和公益性岗位的范围;二是继续和完善实施公益性岗位激励措施,实施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保险福利和期满补偿措施; 三是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让高校毕业生端正心态,以积极的状态投身公益性岗位;四是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让更多的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了解公益创业,鼓励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公益创业。
3.供给匹配促进政策。全国各级政府建立自上而下的完备的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体系。由中央政府相应部门确定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的相关原则,包括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补偿原则。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遵循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的相关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对于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中央相关部门提供为期2年的免费就业服务,帮助其完成工作的转换。这样形成的闭环体系,能使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能使参与其中的高校毕业生获得基层工作的经验和保障,必将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根据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和我国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国未来需要构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因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有利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样一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体系就成为趋势。在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体系中,由中央政府制定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原则,各级政府实施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期满后的工作和权益亦得到相应的保障,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供给匹配效率,避免了高学历人力资本存量的浪费。公益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未来趋势,必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