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四段式”结构法

2020-10-21郭青松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0年1期
关键词:约束论点法治

郭青松

议论文重在说理。那么在考场上写作议论文,如何快速入题,并且在有限的篇幅里展开深入的分析论证呢?基于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针对新材料作文写作,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可以称之为“四段式”的写作构思方法——通过四个步骤、四个层次,直击读者的心灵。

一、闪亮登场:引述+表态+观点

所谓“引述”,就是对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可以直接引述,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间接转述,但必须围绕中心论点,有针对性。所谓“表态”,就是针对作文所提供的材料,要坚决、果断地表明自己或支持、赞扬,或反对、批评的态度。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因为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二、分析问题: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就要阐述理由,这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你为什么赞成或不赞成?理由有哪些?每一个理由就是一个分论点。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等。这其实相当于用设立分论点的形式展开论述。从结构上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多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本文后面所附的作文《“软”“硬”兼施,标本兼治》,就是用两个分论点,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的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入阐述

怎样才能深入阐述呢?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單的反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批驳,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论述文“说理深刻”的要求。当然,相对于“分析问题”而言,这一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详写或者略写。

四、总结问题:联系实际,利落收尾

写文章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文章可能就会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当然,这一环节也不能太婆婆妈妈,要简明扼要,利落收尾,如一部乐曲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需要提醒的是,所谓的“四段式”只是构思写作的一种思路,并不是说一篇文章必须非常机械地安排四个自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属于“软约束”,有时候它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要依靠法律这种“硬约束”。也就是说,当道德约束失效时,需要法律约束来实施制裁。“软约束”与“硬约束”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两个轮子,也是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两种约束力。不仅缺一不可,而且不能错位。

读完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软”“硬”兼施,标本兼治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为圣人的真知灼见。作为“软约束”的道德教化和作为“硬约束”的法律秩序,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必须双管齐下,“软”“硬”兼施,才能让百姓“有耻且格”,做到标本兼治。

②德润人心。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是良法善治的重要来源。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离开了道德的自律,法律的作用也必然大打折扣。就个人层面而言,法律只是行动的底线,它无法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君子慎独”,在法律监管不到的地方,更需要道德“软约束”的力量。

③法安天下。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治信仰犹如灯塔,若塔倒灯熄,就会迷失方向。法律是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对人的一种“硬约束”。离开法律这一准绳,人们的行为必然会失范。屈原在《离骚》中就对背离法度的邪曲行为进行了批判:“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④所以,每一个人既要“洁身自好”,也要“知法守法”。现代国家治理,更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道德支撑如一道堤防,若崩溃滑坡就会失去底线。而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法治顺应人们内心的道德律令,尤其是在具体的法治建设活动中,应该看得见公众的真关切、时代的真善美。否则,一旦法律制度与世道人心龃龉,人们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就会因此受损,法治本身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比如,如果房产买卖政策纵容甚至变相鼓励“假离婚”,家庭的诚信、社会的公平就很难立起来;如果法律与制度不鼓励搀扶摔倒的陌生老人这种善行,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可能渐趋消失;如果法律不给予杭州暴打孕妇的女“网红”及其母亲以严惩,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会严重缺失。因此,要依法治国,依法行事,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

⑤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不仅仅是为了建设社会秩序。“法治”两个字从偏旁部首看,意为“水”治,意味着良法善治的终极目标是滋养人心,荡涤人心。所以,又需要寓德于法,用道德来强化法治本身的正当性,才能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

⑥“软”“硬”兼施,方能标本兼治。我们要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既要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要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法治与德治之光共同照亮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国家治理的每个角落,真正实现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鉴赏:文章第①段为第一部分:先部分引述作文材料,然后针对所引述的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点题。第②、③段为第二部分,用“德润人心”“法安天下”两个分论点分别阐述德治与法治的重要性。第④、⑤段为第三部分,联系社会现象,从“怎么做”的层面论述如何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软”“硬”兼施。第⑥段为第四部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全文。

全文语言生动,逻辑严密,论述层层推进。具有代表性的现实素材和名言警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插图/稻荷前)

猜你喜欢

约束论点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马和骑师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