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铸牢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10-21德吉白珍

青年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藏区高校

德吉白珍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成为藏区高校国家观和民族观的重要着力点,发挥出独特的价值。藏区高校学子作为藏区发展的中坚,其思想意识对藏区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对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藏区高校的调查走访中,对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为藏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藏区;高校;教育

2014年,第六次中央民族会议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1]。在这一感召下,藏区各高校顺利历史发展的潮流,明晰工作定位,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载体,积极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进程,使藏区大学生不断地匡正和革新自身的思想观、价值观,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认同,凝聚新时期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不可忽视的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进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在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逐步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梳理它的脉络。首先,从历史的维度而言,历史上的“天下一统”可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起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国家,华夏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兼容并包,与周边民族互通有无,协同发展,从秦汉到盛唐,从大元到明清,中华民族的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不可违背[3]。其次从现实的维度出发,伴随着近代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的一次次危难之中,人们清晰的意识到唯有结成牢不可摧的民族共同体,实现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交往和交融,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够实现达成共御外辱,共同繁荣的目标。

2.藏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2.1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藏区高校抬头,对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持否定态度。并散布以和平方式和改良到了来获得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错误主张。妄图曲解和否定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来抹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功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藏区的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御敌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偏见。同时,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革命历史文化和革命家的历史功绩进行诽谤,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建共享意识的培育[4]。

2.2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提普世价值,并为其披上自由、民主的外衣,妄图通过这一价值观念的渗透而实现其文化入侵的目的,从而达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瓦解和精神泯灭。当前,这一毒瘤多以网络为主要途径传播到藏区的高校。这一渗透形式尤为对高校青年的毒害最为严重,西方的低俗文化和腐朽文化开始在校园中萌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筑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

3.藏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途径

3.1 强化队伍建设

在新时期背景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文化修养超凡、业务能力精湛的藏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直接决定了藏区高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水平。这一政工队伍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浸润式培养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藏区高校在铭记党和国家的政治嘱托,保有思想的先进性的同时,正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藏区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意义。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政队伍教师,以队伍的思想“纯度、高度、精度”推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3.2 讲究工作策略

藏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专业视角去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通过意识挖潜和多元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堂的融合需求到契合点。也应在这一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前的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形成以党性教育为导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实践形式的新型思政课堂,做好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者,引领好藏区高校学生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5]。

3.3优化育人环境

藏区应尝试建设立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实践体系,实现对学生文化熏陶和文化践行的全覆盖,促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叠加。共同体意识的学习与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融合,让藏区高校学子始终置身于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土壤之上。在这一过程中,藏区需要借助多元的实践形式,在彰显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成果的同时,促成藏区高校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如: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开辟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第二课堂”。

综上所述,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成为藏区高校国家观和民族观的重要着力点,在提升藏区高校学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有助于藏区长期稳定的发展与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植入藏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持续的工作。藏区高校及广大教师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化队伍建设、讲究工作策略、优化育人环境,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实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上制度和意识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 商爱玲. 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20(1):3-8.

[2] 朴芙萱.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J]. 才智,2018,(22):186-187.

[3] 王胜,黄玲. 历时性视角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意识培养探析[J]. 昌吉学院学报,2016,(6):76-79.

[4] 姚上海. 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20-22.

[5] 包国祥,白佳琦.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6):26-3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藏区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