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如何促进小班幼儿需要倾向性的发展
2020-10-21肖娜
肖娜
摘要:需要是人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基础,而个性意识倾向性在个性发展中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在需要性倾向性研究中发现,3岁幼儿强度最大的前5种需要如下:1、同化的需要;2、母愛的需要;3、人身安全的需要;4、游戏的需要;5、听讲故事的需要。其中游戏的需要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我们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如何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探索幼儿需要倾向性发展,以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调动儿童的兴趣,注重区角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引发儿童的兴奋和注意,让幼儿自主快乐游戏,释放个性,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一、开发多层次的区域空间,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满足幼儿快乐游戏体验
1、在模拟性区域空间里,激发幼儿的角色扮演。小班幼儿对情感的需求较强烈,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的依恋感,这一时期的幼儿,喜欢模仿替代,有了一定的游戏目标性和生活的真实情境依托我巧妙设区,根据新经验建立创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区域空间,如:我把“娃娃家”按照孩子们对家的理解分割成卧室、卫生间、厨房等,儿童在生活化的娃娃家游戏中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举止行为、扮演所向往的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生活经验,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充分感受扮演角色的快乐。
在游戏性的生活情境中,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区域活动能真正满足幼儿情感需要,是幼儿生活经验展示的平台。一次孩子们切菜、炒菜之后,发现了我投放在娃娃家的蛋糕盒,孩子们这个情节,我看到孩子们为了娃娃的生日而忙碌着:“爸爸”、“妈妈”、“宝宝”各司其职,真工正物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在浴盆旁为娃娃洗澡,有的做水果沙拉,有的在烧鱼,他们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二、创设拟人化的区域环境,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实现规则内化
1、在有准备的区域环境中,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在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小班的孩子都爱玩区域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因此小班幼儿进入区角的规则意识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小班的幼儿具有广泛灵活的将规则体现在游戏情境中。
2、运用游戏化的口吻、在区域的规则上形象化。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运用拟人化语言提示比如:放回原处,是“回家”;把玩具拆下来放好,是“脱衣服睡觉休息了”。如在进区方式上娃娃家和建构区采用了可爱的小脚印,鞋子和脚印一一配对,美工区为孩子们提供了可爱的花罩衣,一方面干净卫生,同时便于孩子操作,图书角采用戴动物头饰等。如在孩子们收放常规的培养上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运用实物标示贴在孩子取放的塑料筐中……。现在,幼儿在区角结束时已能自如收拾材料,使区域活动不再成为老师收拾材料的负担。
三、提供多层次的区域材料,关注幼儿的操作需要,激发幼儿主动建构经验
1、日常生活中获取活教材,设计区角和投放材料。选择生活化的区域材料,可以获得更多设计,让家长为孩子们准备一个鞋盒和两个饮料瓶,鞋盒上挖两个洞,把两个饮料瓶放在里面面,将它们投放在益智区,我将盖子拧下来放在塑料筐里,让孩子们帮助瓶宝宝找帽子,孩子们在塑料里找了刺猬的形状,把饮料瓶的瓶口剪下来,在纸箱上挖了跟饮料瓶大小一样的洞,反面用白胶固定箱子的四面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瓶口,让孩子们为瓶子配对瓶盖,最后呈现的是小刺猬身上各种各样的刺,且非常形象,可爱,在整个活动中一一配对,孩子们的目测能力不断增强了,手部肌肉动作增强了。
2、不断新增材料,注重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往往依意具体的活动他们喜欢摆弄和操作材料。教师只有让材料永远具有吸引力,才能让他们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来!数放的材料也不是一次性完成,从材料投放的先后顺序上体现目标的层次性,满足孩子不断探索兴趣,在车轮印画等印画活动中、开放两周后,我发现孩子们兴趣递减了,进区光顾的人数少了。为了重新点燃孩子印画的兴趣,体验操作的快乐,我让家长和孩子们收集蔬菜头,制成蔬菜印章,孩子们兴趣大增并配上了儿歌:摇摇乐,摇乐,上摇摇,下摇摇,翻个跟头摇一摇,当孩子们拿出印好的衣不裤子纸样在展示板上时,他们兴奋地跳起来!
四、开展游戏化的区域活动,扩展幼儿的游戏情节,引导幼儿自主快乐游戏
1、在游戏背景的支撑下,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需求。为了让撕纸的活动更加深入,让小班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成就感,促进小肌肉的发展。我观察到,孩子们非常喜欢《巴拉拉小魔仙》里的小魔仙,小魔仙童话里最让孩子们羡慕的就是她的头发了,我引用了包装鲜花的塑料丝带,望料丝的颜色很鲜艳,而且可以越撕越细。我将塑料丝带固定在女孩子的发卡上,这个材料做好后放在美工区,孩子们纷紛光顾顾,马上成了亮点,他们两两结伴,一个小朋友带上发卡,另一个小朋友数撕长长的丝带,不一会儿,小魔仙漂亮的头发做好了,孩子们戴上面具,拿着小魔棒玩起了游戏戏从一个“小魔仙”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后,孩子们又做了第二个,第三个……在游戏背景的支撑下枯燥乏味的精细动作训练,变成能满足幼儿需要的主动学习过程。
2、教师适时帮助指导,丰富幼儿游戏内容和游戏情节。教师和孩子是区域活动中的共同学习体,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度,依据孩子的需要而生。幼儿在活动区的操作技能展示,我们通过用照片的形式让孩子讨论,如在建构区,为了引导孩子们搭建封闭的托马斯火车轨道,我对孩子们说:“上次你们搭建轨道完后,火车在开的时候翻车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原来是火车脱离了轨道,接着我让孩子们通过视屏观看了图纸,让孩子们了解轨道的造型,知道了搭建封闭轨道可以解决。在观察到孩子们各自拼搭时,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两个、三个好友一起来搭建轨道,那样会又快又好,经过我的点拔和提示,他们成功搭建出了轨道,火车安全出发了,区域活动的性质是有任务的游戏。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小朋友能够积极参与游成活动,释放个性,自主快乐游戏,提升了游戏水平。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满足了小班幼儿游戏的需要。因此,区域活动中,探索幼儿需要倾向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