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贫困小学生救助申请流程设置问题

2020-10-21李玲慧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李玲慧

摘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小学生是义务教育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其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尤其具有向师性、依赖性与可塑性,促使对小学生的教育政策影响巨大。目前,成都市义务阶段中各小学健全完善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享有基本的资助政策。所以本文的从贫困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搜集了现行成都市教育救助政策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现状的梳理,找出目前贫困小学生教育救助申请流程的共通性。然后分析这一共通性对于小学生这一独特群体上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学校教师-社会-个人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完善贫困小学生教育救助申请流程的措施。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资助育人和自主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关键词:贫困小学生;教育救助政策;申请流程

1.现状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各区审核流程的共性都是从学生家长自愿申请开始。

一般流程如下:家长或学生提出申请(填写申请书)--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填写申请表—户籍地所在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审核(学前)-- 学校班级评审—校内评审-学校公示-教育局审核

2.问题

2.1.流程难以确定目标群体的识别

通过学生家长自身提交申请的形式,目标群体识别由主体的监护人去完成,难以识别真正的目标群体。这种有学生家长自愿申请的形式带有自身的主观性,由于我们的受助主体还是小学生,未成年人,无法真实的评估自身的状态,完全有家长来申请,容易出现甄别难,真实资料难查证的问题。

2.2.从学生自愿申报开始,存在不符合小学生特点与实际的问题

小学生,尤其由幼儿园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还没完全认识,正处于萌芽阶段.生活和学习上很大程度依赖于父母和老师,独立性慢慢在成长.对自己的不了解,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有自己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由于他们直接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他们没有意识自己家庭的困难和问题。

2.3.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家长缺乏关注与重视,没有申请帮助

而这时家长作为监护人员,理应为孩子的学习做好保障和提供支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小学还是实行家长协助孩子提交申请。这就出现了新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困难家庭都有自己的原因,比如父亲坐牢了,母亲改嫁远走,只有年迈的奶奶靠捡垃圾养活孙子等,这些情况有个共同点就是监护人没有能力去主动寻求帮助,他们大多都是弱者,不太会识字,自己还在生计的边缘,每天考虑的是下一顿有没有吃的,孩子的生活保障还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和他们繁忙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学校一个文件传达下来,他们对信息的反应不敏感,因为他们主要焦点在自己和家里明天吃什么的问题,加之有些不识字等各种问题,这时候没有外援的提醒和帮助下,他们是不会意识到和没有那个渠道去获取帮助的,所以这项救助政策最初初衷是帮助这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真正需要教育救助的这部分人没有去自愿申请,而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后面随之显现,也许到了高年级慢慢老师的相处中,孩子由于家庭给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学习和同学交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援助,可能存在耽误他们教育时机的遗憾。因此,根据学生及家长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救助政策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2.4申请时间一般在开学后一周或两周

开学后一周或两周申请也许是为了考虑到申请到最终拿下来需要一些时间,开学后一周想赶时间在这学期下来补助。但也正因为时间紧张,学生家庭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了解和探访,这两者就出现了一些矛盾。以至于很多在执行操作上面,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及时交表,而存在匆忙选出不是班上真正最迫切需要救助的那一类家庭,教育救助成为交作业的形式,而忽略了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和救助的初衷,因此难以达到救助的真正效果。

2.5易导致交作业是的走流程,忽略前期了解和后期监督

家长写好申请,班主任递交申请,公示后,就算按流程完成后,容易导致交作业式的走流程,前期缺乏宣传调查访谈,精准落实目标群体。后期忽略监督和跟踪了解。

3.措施

3.1政府优化小学生教育救助工作

3.1.1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3.1.2完善救助流程,科学确定救助对象。精准资助,就是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要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大数据分析、同学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要实现学籍系统、资助系统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资助比例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分地分校分班确定,杜绝一刀切的懒政行为。

3.1.3灵活时间,真正落实补助。不是说9月补助一次就完成了,而是要根据学生家庭的情况,灵活时间。根据家庭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落实后期监督观察,随时发现新问题新解决新处理,而不是走流程。

3.1.4发挥家委会的沟通与交流作用,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学习和生活很大程度依赖家长的辅导,所以小学班级中的家委会很多时候起了学生,学生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因为教育救助流程的完善可以发挥家委会的沟通桥梁作用,真实了解情况。

3.2学校老师:资助与服务相结合

3.2.1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学生和人生的启蒙阶段,在家庭贫困带来物质缺乏的同时,很多伴有成长关心和照顾的缺乏,更需要学校里朝夕相处的老师更多的指导教育,服务的结合,能让小学生这一独特的群体获得深入的帮助,全方位的帮助,全面的发展,对其未来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3.2.2尊重学生隐私,老师从心理与学习帮助小学生减少贫困带来的消极因素,化为成长的力量。

3.2.3与家访平时表现,精密结合。每学期的教师家访一定要落到实处,当老师深入家中,观察询问了解,是直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有时候甚至超越嘴上所说的,是能够用眼睛看,耳朵听,心理感受的,教师应该加强记录了解,把家访作为确定目标群体的考核标准之一,完善教育救助流程從自我申报到教师,家长等的共同参与考核,真正切合小学生的实际。分别召开班主任会、资助评审小组会和受助家庭会。

3.3社会

3.3.1外援帮助,多渠道提供帮助。形成多层次帮困机构和系统,社区和社会组织,社工在对确实困难小学生家庭给予指导,帮助他们了解教育救助政策比如高龄爷爷奶奶带着身边的小学生,不会电脑及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多方面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能享受到教育给他们的这方面的资助。比如指导他们填表,有效信息的提供,鼓励他们去寻求帮助,配合小学生教育救助政策的完善。

3.3.2积极宣传,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知晓流程,必要时加强相关的教育,真正把帮助落到实处。并通过学校网站、班级QQ群、家长会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张贴资助海报到每一个教室,确保每一位学生知晓国家的资助行动。

3.4学生及家长加强自助能力

从社工角度入手,我们助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救人自助。要让孩子们明白了他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因家庭的一时贫困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困难不能成为自己学习生活习惯不好的理由,而是心怀感恩,感恩国家的资助政策、感恩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恩同学的友谊之情。

参考文献:

[1]关于救助贫困学生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于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