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21世纪乐高教育的启示
2020-10-21罗慧琳
罗慧琳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出发探究了乐高教育的理念,为21世纪的乐高教育做出了指导策略。文章首先对乐高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阐述了乐高教育的理念。接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从钻研性,实践性,激发性和阶段性四个方面来描述了乐高教玩具的特征。最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21世纪乐高教育做出了指导策略:探究性地教与学;可操作性建构学习;思维延续性发展;培养迁移性能力;融入中国化元素。
关键词:建构主义;乐高教育;启示
一、乐高教育的概念界定与教学理念
(一)乐高教育的含义,溯源与发展
追本溯源,乐高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玩具。1932 年,丹麦的一位木匠奥尔·科克·克里斯蒂安森发明了一种拼插型塑料玩具,此即今日风靡全球的乐高玩具之雏形。乐高 (LEGO) 作为一个品牌从1934 年开始使用,在丹麦语中,它的意思是“玩得好”。以儿童爱玩爱动手的天性为出发点,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乐高集团迅速崛起为全球知名企业,其产品销往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 年,直属乐高集团的“乐高教育部”成立,致力于为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趣味性、操作性强,内容丰富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工具和教学解决方案。经过 20 多年的钻研,乐高教育部终于将积木和教学成功联系到了一起,研发了一个针对 3~16岁儿童直至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在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科学、技术、数学、语言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是一个连续的教育整体。[1]
(二)乐高4C教学理念
乐高4C教育理念包含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这 4个环节,这是由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有效性设计完成的。首先,“联系”是指在乐高教学过程中,通过教玩具调动起好奇心,激发思维的运转,从而促使学生将乐高教玩具与已有的认识相联系起来,进而促进新思维的发展;“建构”指在联系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建构,从而获得新概念和知识;“反思”是指在建构结束后,让学生对其所看到的或建构的内容进行思考,根据现实而进行思考,思索并且不断修改他们的看法;“延续”是指建立在前三个阶段发展基础上,为了吸收更多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延续,该理念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作用,理论中强调建构就是学习者在基于原有的知识上,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从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乐高4C教育理念也正是基于这几个教学环节,学习者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得到指导,得到历练,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使每位学习者获得成功体验。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乐高设计特征
乐高教育采用独特的教具,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出孩子们天生的创意力和想象力,培养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做出重要贡献。
(一)钻研性
乐高玩具具有的一大亮点特色就在于并不仅仅用鲜艳的色彩来吸引孩子的眼球,用独特的形状来唤起孩子的注意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乐高教玩具会帮助孩子们进行知识的探索,利用乐高来帮助孩子思维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将乐高作为获取更多知识的阶梯。
(二)实践性
对于儿童的教育,安全是必须考虑的重点,但是很多时候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们不能很好地去实践,操作和体验。建构主义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亲身体验性学习”,从中我们学习到实践的重要性。乐高教玩具在这一方面就恰好弥补了不足,孩子们利用乐高教玩具来认知世界,间接接触很多不可触摸的东西。
(三)激发性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总是对事物保持好奇,渴望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不断驱使他们去认知,探索新鲜的事物,从而不断尝试和实践,反复的尝试后,会弥补自己认知的空白,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乐高教玩具以游戏,娱乐的方式,促使孩子加入乐高教玩具中,促使他们去体会乐高的乐趣,吸引他们注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考力以及学习动机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阶段性
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得知,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个阶段发展基础上再进行发展的,并且不可忽视的是,阶段之间不是分割的,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会帮助儿童受到启发,从而在下一个阶段找到思维的突破口,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乐高教玩具符合连续性原则,在下一个阶段会找到遇上一个阶段的联系,从而促使达到完整系统的认知。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21世纪乐高教育的启示
(一)探究性地教与学
建构主义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传统教学上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较为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儿童时期是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具有自我独立的思考与实践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甚至错过关键发展期。然而,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得到启发,建构主义注重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得到启迪,是不断前行的,是有自己的思维思考的,是具有联系的,学习目的关键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而也实現社会价值。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的儿童学习,他们可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结合教师提供的已有经验和方法,在已有经验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乐高玩教具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儿童自身的认知与发展特点,将玩和学整合,促使儿童进行思维的开发,保持建构思维的发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学习者是在不断与环境相互碰撞认知的过程中进行建构的,从而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乐高教玩具的发展中,无论何时都要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保持其的建构特点,充分发挥乐高本身具有的独特建构知识的魅力,促使儿童多种智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延续,让儿童的乐趣与兴趣不断具有生命力。
(二)可操作性建构学习
乐高教玩具要可操作性是指玩具的设计要具体、明确。所谓具体是指所乐高教玩具的使用必须具有可行性,要使儿童能理解乐高操作内容和过程,要使所看到的樂高设计成为可以看得到、摸得着。所谓明确就是指设计的乐高教玩具要满足儿童的实际具体需要,要与儿童当前的认知想象能力相匹配,能明白用乐高代表的抽象性的实际含义。[2]乐高教玩具适切地运用了建构主义中提出的“做中学”理念,儿童利用乐高来帮助自己看,听,学,通过乐高教玩具,动手进行实践来获得知识。保持乐高教玩具的可操作性,实践性,一方面,这是符合儿童本身具有的认知发展方式,用自己的实践来感知世界,表达内心。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乐高,有利于激发儿童地思维,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乐高的设计切忌以难出发,而要遵从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促使不同阶段的儿童都有所启迪和收获,这才真正实现了乐高教玩具的意义。
(三)思维延续性发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是,有意义的教玩具是具有阶段和延续性的。教儿童认知三角形时,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告诉儿童这是三角形。第二种方法是先用形状来引导孩子认识三角形,再告诉他三角形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些步骤后,让儿童自己体会什么是三角形。这两种方法无疑是第二种方法会更佳。“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就恰到好处体现了这一点。乐高教玩具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上,更要促使孩子达到更高水平的发展。[3]那么当孩子认识三角形时,不仅能明白三角形是什么,还能明白什么是三角形,在生活中,为什么使用三角形,三角形的用处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三角形的作用等,乐高设计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当儿童利用乐高动手实践时,才能促使手脑得到双重发展,玩教具设计时要考虑每一个形状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进行无限的思维延续。皮亚杰发现,是儿童本身具有的好奇心在促使儿童进行思考,发现和建构新的知识点,这是一个超越自我,认识自我的积极过程。促使儿童朝着自我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意义建构,运用探究方式学习与提升自我,以及自主思考问题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学习与建构时具有意义的,一方面能让儿童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使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更深刻。
(四)培养迁移性能力
单一的教玩具花费儿童的时间较少,对于乐高玩具处于较为高的阶段的儿童来说,不具有挑战性,在心理上会觉得枯燥无味,不会花费全部精力去专注于教玩具上,也不利于儿童思维延续的发展。但是如果在乐高的设计上,避免单一的教玩具出现,让儿童对一个教玩具进行认知后再进行下一个教玩具的搭建,不但可以充实儿童的生活,还可以让儿童通过教玩具进行不同场景的搭建,利用乐高教玩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情感与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既发展了儿童专注能力,又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空间想象力。[4]学习过程是自主,积极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简单的教玩具来获取知识,对单一的教玩具也不能做出简单的对错评价与评估。例如,在用乐高来认识搭建房子的过程,教师会利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来让儿童学习,在学习单一的形状之后,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单一的形状积木适切地组合在一起,以便达到最终的房子模型,这就需要儿童充分利用单一教玩具,将它们进行组合,进行设计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无限循环,可以组合的乐高教玩具才是具有建构意义的,在现实中,才能促进思维的迁移,可以帮助儿童无限式建构的学习。
(五)融入中国化元素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多媒体的应用已势不可挡,乐高教玩具设计可以将传统的理念与现代的智能理念相结合。在乐高教玩具中加入数字化元素应该成为倡导的主流,与互联网,多媒体为方式,以中国化,本土化元素为主体,以培养儿童核心价值观出发,例如以《特种部队》和《蝙蝠侠》中动作英雄为元素,让儿童体会在搭建时的乐趣和创造的自豪。[5]透视多媒体与传统乐高的优势之处,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在这一情境中,通过合作、反思和分享意义,有助于儿童形成更宽泛、合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教与学活动中,多进行合作化的形式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形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云波.创新人才培养:乐高教育的理念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6(2):22-26.
[2]甘莹,刘俊仁.教育公平视域下“超级中学”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15(2):45-47.
[3]巢莹莹,张正国.翻转课堂: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大学教育,2016(2):20-22.
[4]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2(4):56-58.
[5]李跃柏,刘洪宇.浅谈乐高 4C 教育理念在中学机器人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2(7):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