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五点式”高效课堂

2020-10-21郑佳宁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微型实验

郑佳宁

摘  要:在新课改的模式下,一个优质的课堂,应该具备五个要点:知识点落实、重点清晰、难点到位、思考点有质量、笑点叠出。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要紧抓五点,步步落实。而五点的落实应该是分层次的,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分析教学大纲,准确把握五点,才能准备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优质课课题《苯的结构与性质》为依托,分析在备课过程中如何落实五点,达成课堂目标。

关键词:分层次落实课堂;思维碰撞;微型实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女士认为,下列五种课都属于好课: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简单的说,可以概括成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思考,有实践,有提升。作为教育工作者,正应当孜孜不倦的多准备这样的课堂。

当然,一个优质的课堂,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角度分析,还应该满足这样的“五点式”。那就是知识点落实、重点清晰、难点到位、思考点有质量、笑点叠出。笔者是参加浙江省金华市优质课的一名选手,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深深地体会到落实五点式课堂后所达到的课堂成效的喜人之处。

五点中,首当其冲的是知识点。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要能够深刻的分析教材,对于《苯的结构与性质》这节课,在《必修2》专题三的《煤的综合利用 苯》这一单元已经进行了学习。在该部分学习时,主要从苯的来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来了解苯和化石燃料的关系,初步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意义。接下来,课本着重从苯的有关实验入手探究了苯的结构,得出“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不存在单键和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共价键。”

接下来,课本对苯的性质进行了探究,特别强调了“苯能发生多种取代反应”并举例硝基苯的生成反应。

在对苯的结构与性质有了基本认知后,《有机化学基础》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展开对苯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但在内容上,补充了核磁共振谱,能量分析等新的了解苯环结构的内容。并着重介绍了苯的溴代反应和硝化反应两个实验。

特别是苯的溴代反应,与老教材相比,添加了冷凝管和三颈烧瓶的内容。比起原先的老教材,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还更加的环保,无污染,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更合适了。

从对教材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本课的知识点有以下这些:以典型的芳香烃苯为例,比较它与脂肪烃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根据苯的结构特点认识苯的加成,氧化和取代反应。在落实了知识点之后,五点中的第一层次,也是总括性的层次得以落实。

接下来,要落实的是重难点。

通过对学情的分析不难发现:对于苯的结构和性质,同学们已经有了基本认识。知道了苯的结构中存在“特殊的共价键”,但不了解该共价键的具体形成方法。知道凯库勒式存在缺陷,知晓几种简单的证明凯库勒式存在缺陷的列子,但不甚完全。知道苯的物理性质,知道苯的化学性质中“难加成,难氧化,易取代”但对为何具有这样的性质仍存在疑问。

那么,本节课堂的重点就应该放在:

(1)特殊的共价键概念的生成,以及特殊共价键的解说。

(2)由于特殊共价键所产生的相关性质的解释和应用。

(3)落实过程中的三大反应以及相关实验。

而这其中,难点又在:

(1)用多种方法解释苯中存在与单键、双键这样的键不相同的特殊的共价键。

(2)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特殊的共价键。

(3)改进苯的溴代反应实验,让其现象既清晰明显,又能无障碍的说明苯的取代反应这一性质

(4)在课堂中落实微量实验概念,让学生能理解与环境和谐的实验的重要意义。

落实了重难点后,课堂的三点基本要素已经落实了,但作为一节优质课,不仅仅要具备基本要素,还要对课堂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让课堂具有更深的思考性。也就是第三层次的思考点问题。

仔细分析教材会发现,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内容有:

⑴已学的知识当中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对物质的结构进行分析?

笔者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物质的结构可以分成这样的三个方面:实验检验、衍生物结构逆推、数据谱图分析。

其中,实验检验是最为常见的,在本课题中,要想研究苯的结构,可以通过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方法来检验。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非常清晰明显的分别看到酸性高锰酸钾的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没有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这就非常有效的证明了在苯中没有单纯的双键。

衍生物的结构逆推这种思想,学生比较难以建立。事实上,在学生的教材中,已经有了铺垫。那就是对于苯的邻二取代是没有同分异构的。这个衍生物的事实也证明了:苯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最后的方法,也就是谱图法和数据处理法是现代化学教育中比较强调的方法。在新教材中,介绍了很多新的实验仪器以及其使用。其中,氢谱,红外光谱,质谱等谱图的分析显得特别的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对此有个突破。

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发现,苯中的确没有双键的特征吸收峰,这也非常有效的说明了苯中没有双键的事实。

另一组数据是反应放热的图表,课本中设置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与討论环节,给出了环己烯,环己二烯的加成反应的能量变化值,如果将苯的加成反应的放热情况也列入下列的表中,会发现苯的放热比预期的放热要小的多,这也证明了凯库勒式结构的缺陷。

这一系列的分析过程,笔者分别用这样的几个问号来完成了思考点的表达,让学生们在这几个思考点的引导下去探究,去实践。让整个课堂可以“活”起来。

活,即灵活,而不是刻板平淡。我们在上课时常追求所谓的“亮点”,这“亮点”从何而来?往往来自教法的灵活。一潭死水的课堂自然缺少吸引力,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要让课堂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时要鲜活、灵活,让学生有新鲜感,多一些新鲜“招数”远胜过一成不变的“套数”。这种“活”常常体现在课堂切入口的精巧别致,组织学生活动的灵动招式,学生在課堂上表现出来的思维张力等等。

在实际课堂当中,学生的确能够在思考点的引导下开始思考,很多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当然有的同学的方法是错误的,笔者就及时针对他提出的方案,要求同学们来分析对错,在对错的分析过程中,同学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多问一答及一问多答的上课形式,大大的活跃了气氛,同时也让学生兴奋起来,更好的跟随着笔者的思路带动课堂的行走。

⑵课堂中的主体实验:苯的溴代反应实验有哪些仪器?分别起什么作用?能否对其进行改进?

对于这个主体实验,有很多种不同的改进方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以后选择了一个微型实验。微型实验有着用量少、效果明显、参与度高等优势。不仅能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详细的设计可以参考笔者的另一篇论文:《苯的溴代反应实验改进》。

最后的一个层次,也就是锦上添花的层次:制造一节课的笑点。当然,也不一定是笑点,可以是生动的一笔,感人的一笔,或是活泼的一笔。如果能在此处有个好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更喜欢上化学课,喜欢上化学学习过程中美妙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也不能是单纯预设得到的,因为好的一堂课,不仅仅有预设的成分在,也有临时生成的成分在。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是一定不会有效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是以预设为基础的,是对预设的丰富、发展、开拓、调节或重建。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巧妙地组织,情感的投入。这些都是主观的,预设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教学的情景、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心理、师生双边互动的程度等等都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要靠教师合理运用,合理开发,靠自然生成的,也是客观的。只有教师的提前预设课堂,加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当然,要完成一节五点具备的课是非常辛苦的。要查找大量的资料,要进行多次的实验,要尽可能的贴近现实深入浅出。课堂教学的资源虽然十分丰富,有人文的、地理的、时间的、空间的、物质的、精神的。但一节课中,学生的群体作用,个体差异,教学情景,教学场景,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更宝贵的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学会了整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才能够达到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John McMurry:《Organic Chemistry》,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ision.2002

[2]  胥光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第二期

[3]  王志臣:《化学教育》2016

猜你喜欢

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微型喷泉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微型实验教学设计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改进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微型实验改进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型实验之氯水性质的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多元化,让科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