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0-10-21熊玉林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小敏小芳心理

熊玉林

摘  要:对有偷盗行为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应当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对孩子进行疏导、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孩子在思想上认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给予改错的机会,自我纠正,主动退赃。

关键词:偷盗行为

一、个案基本信息

基本情况

小敏,女,13岁,初一学生,身体健康,父母在她一岁的时候离异,母亲带着姐姐改嫁至外地,她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小敏不得不跟随奶奶寄住在二伯家。小敏特别懒惰,经常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也很差,而且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需要班主任督促才会洗澡,个人内务从不主动完成。周末偷走同学家的数百元现金。

背景信息

小敏周末到同学小芳家玩,正好碰上小芳的妹妹过生日,小芳的母亲挽留小敏在家吃过中饭后一起去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星期天要上晚自习),离家前给小芳生活费的时候发现数百元现金不翼而飞,小芳的母亲怀疑是小敏拿的,小敏当场否认,不得已小芳的母亲报警并将情况告知班主任。后来班主任在寝室检查内务时发现小敏床褥下面藏有崭新手机一部、数百元现金,经过班主任多方询问,小敏不得已承认了事实。

据班主任反映,该生父亲是一名理发师,自己在外地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但时常又会关掉理发店去从事其他小生意,甚至参与传销活动。小敏跟随父亲在外地讀过几年小学,由于多次偷拿同学的钱财被请家长,小敏的父亲碍于颜面将小敏送回老家读初中。

小敏主诉:在外地读小学时,由于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强,看到同学的东西没能经住诱惑,拿走了同学新买的电话手表。事后班主任将事情告诉父亲,父亲脾气暴躁,没有耐心,对自己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说只要她承认东西是自己拿的就不打她,小敏当时就承认了,可父亲依然狠狠的打了她一顿。她认为不管自己承认与否,父亲都会打自己,所以在心底非常抗拒甚至厌恶父亲,从这件事后,她不仅不改自己的偷盗行为,而且变本加厉的偷拿同学和家人的钱财,以此来和父亲对着干。

二、个案分析与处理

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①逆反心理

即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家长、老师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甚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②妒忌心理

妒忌历来被人称为“心灵的肿瘤”,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它的主要特征是将他人的优点视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愤怒。于是,采取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以求心理上的慰藉,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发地产生这种不良情绪。小敏看到别的同学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有的同学穿名牌服装等等,总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于是走上偷窃的道路。

③捉弄心理

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做法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只贪图一时之快。因此,出于捉弄别人的心理,做出一些偷盗的行为。小敏拿走同学的电话手表,看别人找不到电话手表时难过、着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玩,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④炫耀心理

中学生爱表现、爱炫耀。为了让同学能和自己玩,小敏经常充老大请同学玩游戏、吃大餐。曾把二伯家买肥料的2000元偷走买手机-----看到家人因失窃而心痛,为她的偷窃而伤心时,她却象没事人一样,甚至还沾沾自喜。

⑤攀比心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零花钱日益增多,买零食、手机,上网打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小敏每月的生活费固定只有两三百元,看到其他同学拥有名牌衣服和高档手机时,就会产生攀比心理也想拥有,但条件不允许,于是就会想办法弄钱去买,进而就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2、客观原因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条件、学识、观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也不一样。小敏的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后又很少联系小敏,对小敏的生活、学习漠不关心;父亲脾气暴躁,缺乏耐心,常年在外地不管不问小敏,使小敏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且在小敏第一次出现偷窃行为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小敏的感受。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深入的发展,各种知识、文化充斥校园,学校难以脱离社会而成为一个真空场。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道德失准行为随处可见,如聚众赌博、网络赌博等现象屡见不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负面的、消极的行为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少数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模仿各种奇异行为,当然也包括偷窃行为。

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偷窃行为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做老师不用管这些闲事,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更有以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教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二)处理过程

1、晓之以理

帮助小敏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她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实现思想的转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她理解和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分清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

2、动之以情

具体的说就是要尊重、信任、关心小敏,不管她犯了什么错误,首先都应该尊重她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沟通,防止和消除她在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

3、树之以信

指出爱攀比,爱妒嫉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和同学友好相处仅靠送礼物请吃饭是行不通的,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尊重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4、导之以行

向她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父母的监督,给她制度和环境的约束。明确如何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她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三、启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不能简单处理,初中生还未成年,思想幼稚单纯,有时受虚荣心的驱使,难免会有贪小便宜的想法,但只要家长和老师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挽救的。这个案例也说明,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有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责任,有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品质的义务,让学生在校园不仅学到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猜你喜欢

小敏小芳心理
《小敏家》:孩子终将长大
一颗珍珠的自述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好朋友
求婚
安慰
药店认识
一起遛弯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