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2020-10-21谭雨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发展

谭雨欣

摘  要: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多年的封闭状态、文革期间对传统文化的打压使各种西方美术流派、美术理论成为中国艺术家尽情享受的“饕餮大餐”。印象派、达达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西方美术名词被接受和传播,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李剑晨等。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以及他们绘画流派中的美学观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进人九十年代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而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还因为中国社会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转移到世界的流通之中,或者说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所以在此背景下,它们使艺术的面貌呈现出多样性。

关键词:当代艺术;西方思想;发展

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其中齐白石影响最为深远。齐白石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确立了其在中国画坛的历史性地位,齐白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从大自然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而大胆独造的写意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把隐士作风、旧文人情调以及平民意识揉和在一起,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从齐白石的艺术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民族感和现代感。但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却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三十多年间里,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观念与一种引进的苏式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相结合,束缚了艺术家感觉力的发展,也限制了艺术功能的正常发挥。

20世纪这一代的艺术家们也算是给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以往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演变为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格局。学术界也将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称之为“中国的视觉革命”。实际上,这也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下的积极影响。

二、西方当代艺术所体现的观念

西方当代艺术所体现的观念很难跳脱出自由这一概念。对于材料选择的自由度就是其中一点,自由当然也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上。具体到中国,自由往往与挑战一些历史性的,传统文化的,政治性的事件相联系。如以程丛林为代表的“伤痕美术”对于文革的大胆反思,但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初始阶段,较少具备现当代的文化基础,所以艺术的自由必然会出现被社会所不容的问题。1979 年袁运生创作在北京机场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引发广泛社会争议的几个画作中的特点,如女性裸体、抽象变形等其实就是西方当代艺术中常用的符号。之所以会引起争议,就是因为这些符号与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含蓄的、内敛的、点到为止的价值观截然相反。所以西方艺术的自由发展到中国社会是受到限制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由。放眼今天的中国艺术市场,比起传统山水画,当代艺术在民众的心中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民众尤其是年轻人还是更愿意为外国的当代艺术买单,这其实说明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在的圈子还是有局限性的,是小众而不是普世的,但我们要相信中国当代艺术是极具发展潜力的。

三、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文化

20世紀以来中国走出了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自由艺术家群体在80年代开始出现,艺术家的创作可以不为政府体制内的政治宣传服务,也不完全局限于传统型的文人自娱式把玩的传统水墨书画,而是面对社会历史与当下进行独立的反思与自我表达。1985年11月,美国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现代艺术展。其中除了绘画外,还有大量的综合媒材以及新的装置艺术作品。展览采用了绘画、拼贴、摄影、录像、雕塑、实物等多种材料和手段。各地许多青年艺术家慕名前来观展。12月,《中国美术报》第22期以近四分之三的版面对该展览进行专题评议。该展在当时对中国艺术家和公众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当时的新“达达”热潮的崛起,其中最经典的案例是厦门艺术家黄永砯将《现代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放在洗衣机搅了两分钟。可见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语言与表述方式与文化观念上既接受西方的影响,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观念与图形。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多年的封闭状态、文革期间对传统文化的打压使各种西方美术流派、美术理论成为中国艺术家尽情享受的“饕餮大餐”。印象派、达达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西方美术名词被接受和传播,30年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在中国,“传承性”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大特点。无论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宫廷画家或是吴门、娄东、金陵、浙派、海派、岭南、长安画派等美术流派中的美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虽然有各自时代或个人的风格变化,但他们在中国文化上的“传承性”成为一代代国人接受、认可其美术作品的基础。儒、道两家的文化发展构成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主体,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两种思想的发展和补充。在这两种主流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文化成果如礼、乐、书画等,在各历史时期都是伴随两种主流思想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木无本难茂,泉无源不流”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脱离中国大众的审美观,仅仅依靠西方人的喜欢而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说来即让人发笑。传承中国的文化,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作品,相信这将会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长期发展所必须面临的课题之一,而这也必将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林木 《中国当代艺术主体的失落》 中国画家网  2007

[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冯都通 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粹主义的重现[J] 美术界 2011年

[4]  西方现代艺术视觉文本[M]. 重庆出版社,张奇开,2008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当代艺术》封面艺术家新年祝福